張楷
摘要: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時代發(fā)展出現(xiàn)了明顯的脫節(jié),無法滿足當前該學科教學的實際需求。生活化教育作為新時期出現(xiàn)的教學方法,在很多方面都能體現(xiàn)出其先進性。在思政教育中運用該方法具有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也能夠實現(xiàn)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先對在大學思政教育中運用該方法的作用與必要性進行分析,并探討了運用這種方法的策略,以提升該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大學;思政教育;生活
引言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受到社會發(fā)展比較大的影響,要提升其思政水平,必須要提高高校開展該學科教學的質量。大學思政教育是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yǎng)最為重要的形式,要求在開展這門課程的教學時,要充分結合時代背景,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契機與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以及學習等密切結合。還要在該學科的實際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且將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滲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確保該學科的教學具有一定的時代性,進而促使該課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并且在生活化教學中,要促使學生形成并堅定社會主義信仰,充分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為此不斷的努力。
一、在大學思政教育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確保思政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思想教育是大學階段的必修課程之一,在開展該學科教學時,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所取得的效果非常的顯著,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種種局限。從生活化教學的本質來看,大學思政教學必須要確保課堂教學能夠充分結合大學生實際的生活。對于大學生來說,該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其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去,并且在學習理論知識時,還能夠將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強化對該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記憶[1]。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效率會得到明顯的提升,也會更加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對思政學科的學習也會充滿熱情,對于其整體素養(yǎng)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進而形成非常高的思政覺悟。
(二)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培養(yǎng)的重要路徑
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教學時,就要求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促使二者相互融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育,需要結合其實際生活經驗,對該理論的實踐性進行強調,促使學生能夠更加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相關知識,也就更能理解我國現(xiàn)階段發(fā)展所出現(xiàn)的各式各樣的問題。通過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也就不會脫離現(xiàn)實情況,避免了以往教學模式下,大學思政教育孤立存在的窘境。對于學生來說,在學習思政理論的基本知識時也不會再拘泥于課本內容,也徹底擺脫了課本等的限制,反而會更加擅長在實際的生活中,強化對該學科知識的學習,并且利用其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三)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本質
伴隨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也無法適應當前時期對人才進行培養(yǎng)的需求。對大學生來說,要提升其綜合素質,需要對其思政素養(yǎng)進行提升。同時,社會對人才進行選拔時也非常關注其思政素養(yǎng)情況,因此對大學生該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助于提升其綜合競爭力。在面對社會競爭的重重壓力時,大學生在政治素質的幫助下能夠堅持自己正確的觀念,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心態(tài),引導其朝著正確的方向奮斗和努力,最終有效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由此可見,思政教學和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關系非常的密切。所以,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與必要性。
二、在大學思政教育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的策略分析
(一)從生活的視角出發(fā)開展大學思政教育
當前時期,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還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比如教學過程無法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或者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現(xiàn)象比較的嚴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過于偏向理想化,教學的內容要么比較單一化,要么過于簡單。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很難形成學習思政知識的興趣與熱情,也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2]。所以,必須要著手改變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的模式。比如在實際的教學中,在對大學生如何樹立遠大理想進行教學時。教師應當考慮到現(xiàn)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將其與政治理論知識緊密的結合。引導學生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然后詢問學生所樹立的理想,要求學生對如何實現(xiàn)各自的理想進行分組討論,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和理想之間存在的關系。并引領學生利用思政知識來對生活的本質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充分認清自己,正確理解自己的理想是否具備現(xiàn)實意義。總的來說,就是要強化學生對思政教育本質的認識,利用該學科的知識幫助其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
(二)努力創(chuàng)建可能的生活模式
可能的生活與現(xiàn)實中的生活相反,目的是引導學生更好的了解現(xiàn)實中的自己,進而對未來的發(fā)展做出正確的選擇,在當前生活的基礎上,努力創(chuàng)造出更加理想的生活。比如高校在開展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關于如何對創(chuàng)新精神進行培養(yǎng)時,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首先要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決策,并且努力創(chuàng)造出比較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總的來說,該種教學方式也要求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其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合理運用思政知識。
結語
當前時期,要幫助大學生更好的迎接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大學生的思政素質。并且運用該種方式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來說還要其他諸多方面的幫助,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也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教育從業(yè)人員積極的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胡康康.大學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具體措施[J].才智,2014(35):225-225.
[2]易曙光.大學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具體實施[J].大家,2011(7):233-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