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三島由紀夫
青春的倦怠
文丨三島由紀夫
所謂倦怠是非常奢侈的東西。首先,我現(xiàn)在沒有閑工夫擁有倦怠。因為每天得忙于工作,忙于奔波生活。再說,社會上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可能擁有倦怠。而且想要咀嚼真正的倦怠滋味,得花費很多金錢。為什么呢?因為隨著沒錢而來的無可奈何和被逼得走投無路的心境,同倦怠相距甚遠。
在人們常說的青春的倦怠里,雖然也有人把沒錢去看電影而無所事事地待在簡易公寓的二樓上的情景稱為青春的倦怠。但這能不能說是倦怠,還是個疑問。其實,所謂真正的倦怠,是武侯貴族的專利,只有這些人才懂得倦怠的真正可怕。在簡易公寓的二樓上恍恍惚惚的人,既苦于處置自身,又難于對付青春,在時而憂郁時而開朗的狀態(tài)中,打發(fā)著無所作為的日子,這樣他還是一無所獲。而倦怠,則是擁有一切的人,在他們完全派不上用場的時候,才感受到的東西。王爾德曾經(jīng)說過:“人世間有兩類不幸,即一無所獲的不幸和整個擁有某種東西的不幸。后者更為不幸?!边@更為不幸的后者,就是倦怠。
然而,所謂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種東西的狀態(tài),就是渴望的狀態(tài),憧憬的狀態(tài),也是具有可能性的狀態(tài)。他們眼前展現(xiàn)著人生廣袤的原野和恐懼,盡管他們還一無所有,但他們偶爾也能在幻想中具有一種擁有一切的感覺。把這種感覺同上述倦怠的定義兩相對照,就會明白所謂青春的倦怠,是語言本身的矛盾。實際上,青春是不可能有倦怠的,而且倦怠這種感情同青春的意義是相反的。
既然如此,人們?yōu)槭裁催€要使用青春的倦怠這樣的詞呢?因為它是一種帶點俏皮,又有點憂慮的說法。就是說,這是憂郁癥的,卻又帶有某種甜蜜感覺的詞。
人們常在公園的長椅子上或在街口處,看見掛著一副副寂寞面孔的青年男女的身影。雖說是男女,卻各不相干。他們至少在成對的情侶漫步時,臉上露出奕奕的神采。這種神采,其實不是倦怠,而是青春以非常迅速的腳步同孤獨互不妥協(xié)才產(chǎn)生的。
毋寧說,我更想談?wù)動嘘P(guān)青春的孤獨的問題。為什么呢?因為沒有什么比青春更能強烈地感受到孤獨,也沒有什么比青春更能與孤獨和睦共處。青春在一個個瞬間體味著孤獨,并且眼看著行將從孤獨中擺脫出來時,頃刻間又消失,復(fù)陷入孤獨。青春不是孤獨的狀態(tài)。就是說,人既不能充分享受相互親密,和睦共處,安逸地圓滿地共同生活,也不能習(xí)慣于這種狀態(tài)。乍看酷似倦怠的那種孤獨,就在那里出現(xiàn)了。我們所稱的孤獨,是指在這種精神性的共同生活中所產(chǎn)生的那種唯獨自己行將被埋葬掉的感覺。但同時,也是處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即在這種精神的共同體里,比別人會有更多的憧憬。年輕人對這種狀態(tài)比別人抱有更強烈的憧憬。在憧憬之余,又不滿足于這種憧憬。
讓我們假設(shè)這里有一個少女吧。這個少女確信自己不能愛別人。她真的不能愛任何人。她偶爾也同男性朋友散步,去看電影,去跳舞。然而,當這位男性朋友向她表示愛意時,她自己的那份愛情卻旋即冷卻,而且覺得他仿佛是個充滿可恨的欲望的怪物,她的幻想立即幻滅,反而變得討厭他了。于是,她立即回到孤獨狀態(tài),在孤獨中咀嚼類似倦怠的東西。她一無所獲,卻還在體味著倦怠。正確地說,是在體味著像是倦怠的東西。
她對人生抱有一種恐懼,這種恐懼使她只想把自己封閉起來。這種自我封閉的心情,同試圖深入封閉狀態(tài)中并勇往直前的心情之間的矛盾,總是使她陷入孤獨,并且成為她總是嘟囔著“人生真沒意思”那句口頭禪的根本原因。這時候,她會將自己與人生之間拉開某種模糊的距離,試圖在其間能夠心安理得地獲得休息。她會說:“寂寞啊,真寂寞?!彼酪坏┯辛藧郏筒粫械郊拍?。但是,她沒能找到愛的對象。于是,又不由得說“寂寞啊,真寂寞?!弊罱K又將自己封閉了起來。
她仰望著春天的蒼穹、白云,凝視著翠綠的樹林。然而,這些景象都沒能給她帶來任何喜悅,她仿佛在拒絕自己。于是,她自己既不前進,也不后退,宛如處在懸空狀態(tài),變得朦朧了。她心想:如果自己能變成整個不存在就好了??墒亲约河譀]有勇氣自殺。她想:假如自己能原封不動地變成一縷煙云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好了??墒?,自己怎么也難以消失。她仿佛在施展隱身法……她帶著這種心境,茫然呆坐在窗邊。于是,春天漸漸過去,她把這種情景稱為青春的倦怠。然而,這究竟包含著什么意思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遇到許多這樣的情況:最愛裝誠實的人,其實是最狡猾的??此谱罱苹娜耍瑢嶋H上在工作中卻是最誠實的。這是我們走進社會學(xué)到的驚異事物之一。
學(xué)生時代,學(xué)生還不是社會人,因此學(xué)生時代也是只顧濫用誠實的時代。于是最懶惰的人和最狡猾的人,得以濫用誠實而不被人識破就混過去了。
我們經(jīng)常遇見掛著一副誠實面孔的少女和青年,她和他們著實認真對待人生,不能寬恕絲毫的罪惡,也不能容忍一點污垢。他們憎恨所謂的成年人,彈劾成年人的骯臟行徑。盡管如此,大人們都在從事某項工作,而他們則還沒有工作。也就是說,他們還處在青春的倦怠狀態(tài)。我想說的,是這種倦怠對于人生顯得很真摯,但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卻是一種狡猾的自我辯護。這是一種不使自己受到傷害的自我維護。于是,作為充實這種倦怠和孤獨的方法,人們就讀書。
且說,問題是讀書的方法。我仔細地回顧了自己青春時代的讀書情況,那是我從未有過的,為了自我辯護而讀書的時代。換句話說,也沒有哪個時代像這時的讀書是那樣地有助于我的人生,那樣地易于掌握。大多數(shù)年輕人讀書的情況是,缺乏客觀性的讀書,無批判的讀書,為了自己只抽出自己喜歡的書來讀,自己先做結(jié)論,甚或只取出迎合結(jié)論的書來讀。表面上看,這種讀書似是一心為了探索自己所不懂的東西,而實際上從結(jié)果來說,很多都是如上所述的讀書。我們小說家知道如何從商業(yè)角度去施展手段來迎合這樣的讀者??杀氖牵粸橛线@樣的讀者而寫作的小說家,也并非沒有。
但是,我并不是說這樣的讀書全都是負面的。在為了充實青春的所謂倦怠,為了自我辯護而讀書的過程中,宛如沙里淘金留下沙金一樣,最后總是會有一點好東西留在自己身上的,這種情況也是為數(shù)不少的。這就像讀書,最后意想不到地觸碰到核心的東西。這個核心的東西,最后會向讀書人說聲“不”,在最后的瞬間說聲“不”,這是違背讀書人為自我辯護而讀書的初衷的。在真正一流的讀物中,洋溢著這種“不”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威脅著他們,把他們從先前心安理得的狀態(tài)中驅(qū)逐出去,并促使他們騰飛起來。那里就有讀書的不可思議的效果。沒有遇上這樣一流讀物的人,只能說是他的真正的不幸。
鑒賞: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十幾歲就開始在雜志上發(fā)表短篇小說,16歲開始連載中篇小說,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小說、劇本、散文,獲得過各類文學(xué)獎項,兩次入圍諾貝爾文學(xué)獎,是二戰(zhàn)后日本影響力最大的文學(xué)大師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也被改編成許多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甚至被稱為“日本的海明威”。1970年,因為對日本現(xiàn)狀的極端不滿,三島選擇切腹自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青春的倦怠》這篇散文中的三島,具有日本作家一貫的特色,細膩,反復(fù),內(nèi)省,孤寂。文章一開頭,作者就定義了何為“倦怠”,并明確指出青春從本質(zhì)上與倦怠不相合,青春是一種未完滿的狀態(tài),而倦怠只出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滿的人身上。那為何少男少女總感到倦怠?在三島看來,不過是因為他們一方面想要勇敢向前,另一方面卻又猶豫害怕,他們困在這兩者之間,充滿了矛盾,仿佛脫離了現(xiàn)實,生出類似倦怠的感覺。之后三島描述了青春期的自己如何應(yīng)對這種倦怠,而他的經(jīng)歷聽起來十分奇妙,既抽象又生動。若是讀到好的作品,原本陷在困境中的少男少女會被迫走出來,原來他們只想打發(fā)時間,但一本好書卻能激勵他們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
日本作家的文章因為語言習(xí)慣的關(guān)系,常常缺少主語,或者句子結(jié)構(gòu)不清晰,上下文連接不緊密,但其內(nèi)在邏輯仍然清晰明了。有時候三島的一些比喻顯得抽象而虛無縹緲,與精確的現(xiàn)實主義寫法不同,他更加注意追逐內(nèi)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