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龍
2015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II的實用類文本閱讀將一篇寫戴安瀾將軍的傳記作品命名為“將軍賦采薇”,該命名來源于毛澤東在1942年所作《五律·海鷗將軍千古》(又作《五律·挽戴安瀾將軍》)中的“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唐代王績《野望》中有“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史記·伯夷列傳》有“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詩經(jīng)·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樣的含義呢?
先說“采薇而食”。《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薄安赊倍场奔床烧安耍ā稗薄庇小按蟪膊恕薄耙巴愣姑纭钡榷喾N說法,具體指哪種野菜,則無定論)來吃。
因此,此處的“采薇”指不愿為官而寧可歸隱或過隱居生活,他們寧可布衣粗食也不愿錦衣華屋,體現(xiàn)了隱居者堅貞不移的節(jié)操與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唐代王績《野望》中的“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就是說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隱居于閑逸寧靜的山村,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懷采薇”當然是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士,希望過不為世俗所羈絆的隱逸生活的意思。
出自《詩經(jīng)·小雅·鹿鳴之什》的《采薇》以“采薇”為篇名,全詩六章,每章八句,前三章首句均為“采薇采薇”?!安赊辈赊?,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與“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透露的是季節(jié)的變換、兵役的久長、歸家的急切,而“靡室靡家”“不遑啟居”“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不遑啟處”“我行不來”“豈敢定居”“豈不日戒”的根本原因都是“玁狁之故”?!恫赊薄芬辉娊豢椫鴳偌宜加H的個人情感和反抗侵略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擔當:面對外敵入侵,縱然“楊柳依依”,也要“往矣”;縱然戀家思親,也要以民族大義為重,緊隨“君子”,盡忠“王事”,先英勇卻敵;而一旦戰(zhàn)事完畢或兵役期滿,縱然“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也要“來思”。因此,《采薇》是一首反抗侵略的愛國懷鄉(xiāng)之詩。詩中的“采薇”是戍卒自己采薇還是看見邊民采薇則無關緊要,僅僅是一個動作、一種勞作而已,一種起興(或者賦興兼有)的手法而已,“采薇”的含義與“采薇”這一動作無關,而與本詩反抗侵略、愛國懷鄉(xiāng)的整體含義相關?!安赊薄币饧礊榉纯骨致?、抵御外敵,而作別親人、故鄉(xiāng),毅然出征。
毛澤東“將軍賦采薇”中《采薇》即《詩經(jīng)·小雅·采薇》,“賦采薇”即賦/作/吟《采薇》一詩以明志,也即外侮當前,戴安瀾將軍如《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那位深明民族大義的戍卒一樣,為反抗侵略而作別親人、故鄉(xiāng),毅然出征,遠赴國難。
《漢語大詞典》“采薇”詞條說:“《〈詩〉序》:‘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帥),遣戍卒,以守衛(wèi)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焙笏煲浴安赊薄弊髡{(diào)遣士卒的典故。筆者以為,未能切中“抵御外侮而出征”之肯綮。
綜上,“采薇”意象主要有兩大含義:一為不愿為官而寧可歸隱;一為為抵御外侮而毅然出征。
[作者通聯(lián):重慶大渡口區(qū)重慶37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