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汶青
(江蘇省常州市博愛教育集團博愛小學)
摘 要:傳統(tǒng)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新時期美術教學走向了新的階段,要求小學美術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他們對美術的興趣,教學方面可從美術社團的創(chuàng)新建設以及學生的混齡學習入手。通過分析大量的教學實踐,為新時期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提供思考和借鑒。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孩子如果沒有兄弟姐妹”,就沒有相互體貼、照顧的經(jīng)驗,就沒有相互關愛、相互模仿的體驗經(jīng)驗,就沒有通力合作,集思廣益,這不利于兒童集體意識的發(fā)展,于是會導致兒童個人主義的蔓延。
關鍵詞:美術社團;混齡學習;審美能力;空間思維;集體主義
一、影響美術學習興趣的問題
1.課程設置的問題
美術課在大多數(shù)學校里每一星期只設立兩節(jié),課時也僅僅局限在40分鐘,這對于為期六年的小學學習生涯來說并不充分,課時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所以在美術課的學期安排接近尾聲的時候,往往會出現(xiàn)一本教科書沒上完就結束的狀況,甚至有的只上了一半或者三分之一,這顯然對于色彩、圖畫和動手充滿好奇的少年兒童而言,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興趣愛好也就不能從足夠的藝術熏陶中獲得。美術課也往往安排在下午的最后時段,但學生在這個時間段學習美術已經(jīng)筋疲力盡,一整天的學業(yè)壓力后,反而提不起精神用美術來放松自己,更不用說對美術教學的喜愛和興趣了。
2.教師自身的問題
從一些學校的教師配比和師資隊伍建設情況來看,很多學校存在著美術教師質量差參不齊的狀況。參差不齊的師資隊伍帶來對課程體系不熟悉、對美術講解不充分、對美學教育不入門等一系列問題,學生有美術相關方面的需求和疑惑也不能及時得到呼應和解決,對課堂參與熱情也不高,學習興趣大打折扣。學校和教師必須高度重視。
3.上課內容的問題
傳統(tǒng)美術課堂之所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課堂內容的枯燥乏味,教師側重于對教科書進行照本宣科的推進,機械式、教條式討論書本理論,使得原本需要調動語言、視覺、聽覺、觸感、嗅覺等多重感官的美術課堂變成了單一的文字解讀,學生失去了對美術有效的可知可感途徑,課堂效果也大打折扣。進一步來說,失去興趣作為支撐的教學更加劇了學生與美術實踐的分離,使得他們的動手能力大大弱化,美術思維無法從必要的美術實踐中感知和升華,審美能力的提高更無從談起。
有的學校和教學設置在此基礎上有所進步但還是達不到有效調動學生美術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的目的。常常是教師在每一章節(jié)課堂完成后,學生養(yǎng)成了隨便一畫完成任務的懶惰心態(tài)。一些設施設備條件要求較高的課堂演示如陶藝的制作、風箏圖案上色的描繪、版畫的雕刻等,就直接省掉這些環(huán)節(jié),除去一些地區(qū)的學校條件有限之外,很多教學內容就是應付式地完成任務,設備設施嚴重落后,學生接觸到的美術十分有限,當然興趣也就無法提升。
4.社團、興趣小組的建立不完備
現(xiàn)代化的美術教學需要建立興趣小組,需要對混齡的學生進行分組,學校應當設立相關美術社團來吸引學生加入,讓不同的少年兒童相互組合、互相交流,在學習美術知識、增長見識的同時,也收獲友誼,培養(yǎng)感情。在美術社團的學習中一直存在著來自不同年級卻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的學生一起學習,但是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關注混齡學習中學生的相互學習、合作共贏,卻沒有進入深入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本課題的研究價值就在于發(fā)現(xiàn)混齡教育對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對于全人教育的積極意義;關注混齡學習對于促進學生合作共贏美術素養(yǎng)全面提升的有益的方法、過程和評價;關注混齡學習的教育模式對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另外,混齡的教學方式也可以有效節(jié)約學校的各項資源,以免造成財力,人力資源的浪費。
二、培養(yǎng)學生美術興趣的意義和創(chuàng)新途徑
1.啟發(fā)思維,增強審美
美術反映了元素之間不同的組合,達到審美體驗和思維構建,藝術性十分明顯。小學階段學生開始接觸數(shù)學中的幾何尤其是空間立體幾何,而美術可以與數(shù)學中的這一模塊有機結合、很好配套,讓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延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美術課堂上體現(xiàn)在幾何圖形的組成元素、空間結構和位置關系這三者的創(chuàng)造和運用中,美術將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融合在一起,它不僅僅是圖畫的展現(xiàn),還包含語料、文字、形狀、圖像、幾何關系、空間結構、光影轉化等諸多單元的綜合性的學科。美術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在和小學同時期所進行的數(shù)學思維,尤其是數(shù)學中的幾何知識的空間想象力,這對于他們進行數(shù)學思維的鍛煉大有裨益。
審美能力也就是對美的認識,正如著名美學家和教育家朱光潛先生提及的,“美術教育是美學能力最好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處在身心發(fā)育關鍵期的小學生,通過形式多樣、豐富有趣的美術課堂,引導他們積極向上,養(yǎng)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能力就體現(xiàn)在這些方面,也牢牢地抓住了真、善、美的核心所在。
2.歷史的經(jīng)驗與價值
回顧我國近現(xiàn)代美術發(fā)展史,不難發(fā)現(xiàn)存在著很多美術社團,都對我國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甚至國家前途命運的改變起著獨特而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那個時期大量的美術教學研究和美術發(fā)展軌跡研究,雖然這些大大小小的社團都只存在短短的十年左右,但它們的存在具有顯著而積極的美術史意義。這是因為在保守與革新的沖突間,美術社團充當了革新者的角色,以全新的藝術理念和美術主張為當時的中國美術界輸入了新鮮血液,也積累了早期彌足珍貴的經(jīng)驗。
以史為鑒,現(xiàn)代美術教學的發(fā)展不妨借鑒當年的經(jīng)驗,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后美術發(fā)展進入嶄新階段的改革區(qū),藝術領域也進入了“新常態(tài)”,如何培養(yǎng)未來美術事業(yè)的接班人,小學生對美術的態(tài)度和對美術能力的掌握尤其重要,小學美術社團能夠為這一建設添磚加瓦,為打開新局面輸入及時的新鮮血液。
3.混齡學習,培養(yǎng)集體主義
混齡學習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實踐,也是新課改所提倡的學習模式。學校和教師不僅可以在課堂中引入混齡教育,也可以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采取如此方式。眾所周知,合作是開啟交流對話的有效方式,也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興趣。在美術學習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少年兒童多合作、會合作。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聞名于世的美術作品的影音介紹,比如“最后的晚餐”“千里江山圖”等,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一幅好的作品需要不同的人來共同完成,尤其是大作,合作才能成就佳作。學生的集體主義觀也得到了增強。
混齡學習也能有效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相互配合、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讓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積極風尚充滿課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師引導的油畫教學,一幅油畫是由幾個男女搭配、年齡層次迥異的孩子們共同完成的,那么這幅畫就一定會混合不同的繪畫風格,教師要抓住類似的活動機會,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鼓勵他們進一步合作,鼓勵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
小學美術社團的建設需要學校層面予以大力支持,混齡學習的方法值得推廣,也需要不斷豐富其內涵,不斷進行實踐。學校和教師應當及時補短板,并著力解決傳統(tǒng)課堂中阻礙學生審美能力和學習興趣的藩籬,讓一切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源頭充分涌動,讓美術教育真正成為小學生一生藝術素養(yǎng)的基石,讓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為“中國夢”的“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徐鵬.民國時期的美術社團“天馬會”[J].蘭臺世界,2014(4):15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