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共同體感覺的培育與國家認同教育的可能路徑

      2017-06-29 18:51曹婧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想象力思考

      曹婧

      摘 要:共同體感覺的喪失是當前國家認同危機的一個確切標志。共同體感覺是一種使人與人實現(xiàn)共同生活的健全的心智能力,它引導個體超越一己之私對各類共同體的公共事務(wù)做出理智的判斷。共同體感覺的培育包括心智的啟蒙、擴展和成熟,它作為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基礎(chǔ)使我們在政治共同體中保持合理的心智取向和實踐判斷,從而內(nèi)在地建構(gòu)自我的意義世界和國家認同。在教育實踐中,首先我們可以用思考和討論來啟蒙學生的心智,其次通過敘事想象擴展學生的心智,最后通過公共參與引導學生實踐理性的生成,實現(xiàn)心智的成熟,由此走向一種本真性的國家認同教育。

      關(guān)鍵詞:共同體感覺;國家認同教育;心智能力;思考;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7)03-0026-06

      一個人只要生下來就有一個“國家”的認同,他的身體、情感和精神受到共同擁有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滋養(yǎng)和形塑,這種國家認同把每個人的存在都固著在某些共同的特征和共通的感覺上,使之在國家共同體中獲得基本的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隨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頒布,它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把學生核心素養(yǎng)分為文化基礎(chǔ)、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國家認同是實現(xiàn)社會參與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成為今日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然而當前國家認同教育現(xiàn)狀令人擔憂,學生對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等缺乏理性的認知,對國家公共事務(wù)缺乏合理的判斷和積極的參與意識,由此導致學生“在國民身份認同上呈現(xiàn)出高情感認同與相對低的理智評價的矛盾性” [1 ]。面對國家認同教育這一老問題,我們必須用新的眼光來尋找一些新的答案。

      一、共同體感覺的喪失: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困境

      當前國家認同教育雖然沒有專門的課程,但是作為一種隱性課程滲透在語文、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道德與法治等各學科的教學目標中。而且,我國學校教育以集體主義作為價值引領(lǐng),重視愛國主義教育,這對于培育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維護國家的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育實踐中,一方面,灌輸式的國家認同教育使學生機械地記憶有關(guān)國家的各種知識,抑制了學生的思考活動,使學生對政治共同體缺乏理性的認知;另一方面,“精致的利己主義”教育使學生在私己性欲望的滿足中喪失了公共的視野,使學生無法在國家這一共享的視域中形成有意義的“共同性”。這兩種教育實踐所導致的后果是學生共同體感覺的喪失,使當前的國家認同教育陷入價值困境之中。

      1. 灌輸式的國家認同教育及其后果

      當下,知識取向的國家認同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強調(diào)灌輸,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講解有關(guān)國家的各種知識,學生只能接受、輸入并存儲所講解的內(nèi)容。盡管國家認同感的養(yǎng)成首先需要對國家的歷史文化、政治體制與制度運行、政治價值觀等內(nèi)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通過灌輸?shù)姆绞绞箤W生機械地記憶有關(guān)國家的各種知識并不能建構(gòu)一種真實的、合理的國家認同感。首先,灌輸式國家認同教育消除思考,學生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教師所灌輸?shù)闹R,容易使學生的心智陷入僵化狀態(tài),因此對政治共同體中的制度運行和價值規(guī)范等缺乏理性的認知。其次,灌輸式國家認同教育抵制對話,阻礙了師生之間的可交流性,容易使學生的心智陷入封閉狀態(tài),因此無法為國家認同提供他者立場和公共視野??傊[含在灌輸式國家認同教育背后的是個人與國家可以分離的假設(shè),它使個人被動地、不加思考地接收有關(guān)國家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并不存在于個人的“內(nèi)部”,因此并不能使個人感到置身于國家之中,更不能使個人和國家有一種命運共同體的預(yù)感和意向。

      2. “精致的利己主義”教育及其后果

      彌漫在現(xiàn)代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想和功利主義傾向使教育淪為個體私己性欲望滿足的工具,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憑借知識的占有來謀求個人的一己發(fā)展。盡管通過教育滿足學生個人利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過分強調(diào)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很容易使學生陷入“唯我主義”的困境,變成一個孤獨、自私自利、精于計算的人。這種以自我成功為焦點的教育取向使得學校教育越來越容易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教育,它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往往素質(zhì)很高、聰明,但“他們的思考和生活所及的范圍更多是個人利益”,因為他們從小所眺望的“不過是在學業(yè)的階梯上通往更高更好學校的門扉,而不是如何把自我置于與周遭他人的關(guān)系之中,置于時代與社會的大背景之中” [2 ]。換言之,“精致的利己主義”教育助長了學生對自我實現(xiàn)的純個人的理解,使學生的心智無法朝向那些來自自身之外的他人、社會和國家,因此個人與各類共同體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非常脆弱?!皩で笊钪械囊饬x、試圖有意義地定義自己的行為者,必須存在于一個有關(guān)重要問題的視野之中?!?[3 ]這意味著自我的身份認同在根本上依賴于個人與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關(guān)系。僅僅在私人層面關(guān)注自我成功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喪失了國家共同體這一重要的依托和共享的視野,因此缺乏公共的視野去關(guān)心他人、社會和國家。在此意義上,“精致的利己主義”教育撬動了國家認同教育這座大廈的基石,它使學生與各類共同體之間只有極少的聯(lián)系,即使他以公民身份進入到國家共同體中,其本質(zhì)也是純粹工具性的。

      總之,灌輸式國家認同教育和“精致的利己主義”教育使當前國家認同教育陷入雙重困境之中。它強調(diào)知識的占有而非心智的啟蒙,關(guān)注個人利益而非公共之善,因此無法為學生提供一種健全的共同體感覺來處理個人與國家的關(guān)系和應(yīng)對公共事務(wù)的挑戰(zhàn)。共同體感覺的喪失是國家認同危機的一個確切標志,它使個體異化為一個原子式的個人。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思考和判斷,遺忘了人與人的可交流性,從而切斷了個體與他人、社會和國家的關(guān)系,在一定程度上撼動了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基礎(chǔ)。共同體感覺作為公民審慎智慧的原則,或許可以幫助當前的國家認同教育走出這種價值困境。那么,何謂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何以作為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基礎(chǔ)?一種本真性的國家認同教育何以可能?

      二、共同體感覺: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基礎(chǔ)

      國家認同是“‘一個人確認自己屬于哪一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靈性活動” [4 ]。這意味著國家認同教育并不是告訴學生有關(guān)國家的各種知識,而是通過培育學生的心智能力來建構(gòu)一種積極主動的國家認同感。共同體感覺作為公民學和倫理學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種對合理事物和公共福利感知的心智能力,從而引導我們對置身于其中的某個共同體中的價值規(guī)范和公共事務(wù)等做出理性判斷,從而實現(xiàn)人與人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體感覺是促進合理國家認同的價值基礎(chǔ),它使我們超越一己之私去認識和理解我們所依附的政治共同體,并盡最大的努力去尋找國家認同之路。

      1. 共同體感覺的內(nèi)涵

      “共同體感覺”一詞是阿倫特在理解和闡釋康德的“共通感”概念時引申出的一個術(shù)語。一般而言,人有五種感覺,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其中前三種感覺使我們每個人都能直接、清楚地認識外部世界,而嗅覺和味覺帶來的是私人化的、不可交流的內(nèi)在感受,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共同的感覺來綜合人類的這五種感覺,并且超越后兩種私人感覺來做出判斷。通過這種共通感,“我們和我們單個的五官才能適應(yīng)并融入一個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共同的世界,并且憑借它的幫助,我們才能在這個共同世界中活動” [5 ]。基于此,共通感具有人文主義和政治的意義,它是一種“對共同福利的感覺,但也是一種對共同體或社會、自然情感、人性、友善品質(zhì)的愛” [6 ]。阿倫特從人的復(fù)數(shù)這一境況出發(fā),強調(diào)人是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成員而生活在人們之間,并認為共通感作為一種社群性感覺能有效地幫助個體融入到共同體之中,因此她重申了“共通感”的政治意義,并在《康德政治哲學講稿》中把common sense轉(zhuǎn)變成community sense,即“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感覺是一種健全的心智能力,它使我們超越私人的感覺并作為某個共同體的成員來下判斷。首先,共同體感覺的目的在于引導個體在共同體中做出正確判斷。維柯指出,人類的這種共同感覺是“一整個階段、一整個人民集體、一整個民族甚至整個人類所共有的不假思索的判斷” [7 ],它使共同體的每個成員獲得一個共同的真理基礎(chǔ),從而為我們提供在共同體中處理公共事務(wù)的判斷能力。其次,共同體感覺建立在思考的基礎(chǔ)上,強調(diào)私己性的超越,并通過他者立場和人類理性來修正自己的判斷。正如康德所言,共同體感覺“也就是一種評判能力的理念,這種評判能力在自己的反思中(先天地)考慮到每個別人在思維中的表象方式,以便把自己的判斷仿佛依憑著全部人類理性,并由此避開那將會從主觀私人條件中對判斷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幻覺,這些私人條件有可能會被輕易看作是客觀的” [8 ]??傊?,共同體感覺作為一種專屬人類的附加感覺,它通過反思活動啟蒙和擴展了人的心智,使其在共同體中為自己定位方向。

      2. 共同體感覺對國家認同教育的作用

      國家認同作為一種心靈性活動,它主要通過個人的反省思考獲得對國家的理性認知,從而克服個人和國家之間的客觀倫理秩序之差別來建立認同關(guān)系。嚴格地說,我們無法憑借外在的強制,或依靠宣傳和說教來獲得國家認同,而是從自己的心智中獲得證據(jù)來確認自己的國家認同,并使自己作為政治共同體中的一個成員來對國家制度和公共事務(wù)等做出判斷。實際上,“任何一個人,總是作為某一共同體的一個成員,并且是在自己的‘共同體感覺(community sense)——也即sensus communis——的引導下來作判斷的” [9 ]?;诖耍餐w感覺作為一種國家公民的共同品性,它不僅是一付醫(yī)治“唯我主義”的良藥,而且也包含著一種實現(xiàn)合理的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基礎(chǔ)。

      共同體感覺有兩個基本的特征,即個體的去私人化和人與人的可交流性,它為每一個個體從“私人”提升為國家公民提供了可能。首先,共同體感覺是相對于私人感覺而言的,它使我們每個人都不固守于私己性的感受,而是基于國家的公共福祉而下判斷。因此,共同體感覺是對自我中心的舍棄和超越,它使人的心靈保持一種公共和開放的精神狀態(tài),以此來面對共同體生活的需要。在現(xiàn)實社會,一種合理的國家認同意味著個體不把一切歸于自身的功利,而是以一種公共和開放的心態(tài)去思考國家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規(guī)范等,由此在倫理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獲得方向感。因此,在國家認同教育中我們要通過心智的擴展充分地開啟學生的公共視野,使學生站在他人或國家的立場上來思考和判斷。其次,共同體感覺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基礎(chǔ),它使個人的感覺和他人的感覺的一致性得以確認,因此發(fā)展和培養(yǎng)了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價值共性,提供了個體建構(gòu)國家認同的基本脈絡(luò)。人類生活的基本特征是對話性的。我們能夠理解自己并獲得自我身份認同,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而實現(xiàn)的,因此國家認同的獲得也依賴于人與人的可交流性。在現(xiàn)代社會,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基礎(chǔ)在于公民可以自由地對國家制度和公共事務(wù)進行討論。這種恰當?shù)墓矊υ捈せ盍藗€體的心智,促進了相互理解,并使政治規(guī)范內(nèi)化到公民的意識之中,從而超越了個人和國家的簡單二分。

      因此,共同體感覺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它作為一種公民的審慎智慧,使其更適于生活在政治共同體中。共同體感覺為國家認同教育提供了價值基礎(chǔ)。一方面,它引導人們走出孤獨和狹隘的自我,走向政治共同體的公共舞臺中,從而使自己超越自我中心來獲得普遍善的國家理念;另一方面,它使個體在與其他共同體成員的對話和意見交換中激發(fā)了公民潛在的道德和理智能力,從而不會把國家視為與我無關(guān)或異化于己的共同體,并將在公共交往中彰顯公民的政治理性和實踐判斷,進一步確認個人和國家的認同關(guān)系。

      三、共同體感覺的培育: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內(nèi)涵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雖然每一個人都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來感知同一個國家,但是共同體感覺卻能為每個人提供一致的對此國家的認同,并且使國家這一想象的共同體真實地存在于我的世界中。因此,國家認同教育的根本旨趣乃是超越作為單純國家知識的記憶,引導學生在思考活動中促進心智能力的健全發(fā)展,并在共同體感覺的培育中實現(xiàn)個人在國家這一政治共同體中存在的意義感和現(xiàn)實性。共同體感覺的培育建立在思考的基礎(chǔ)上。這種思考活動包括三個層面:“(1)自己思維;(2)在每個別人的地位上思維;(3)任何時候都與自己一致地思維?!?[8 ]在此基礎(chǔ)上,阿倫特引申出共同體感覺的三大準則,即啟蒙的準則、擴展了的心智的準則和一貫性準則。這些準則指向的不是認知,而是意見和判斷。因此,國家認同教育不應(yīng)局限于有關(guān)國家的知識,而是深入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政治體制等關(guān)系的價值層面,并在共同體感覺的引導下對國家的公共事務(wù)做出正確的判斷,由此實現(xiàn)一種有價值意義和目的內(nèi)容的國家認同。

      1. 心智的啟蒙:國家認同教育的首要條件

      啟蒙的準則強調(diào)個體通過自己的思考從被動理性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當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僅僅依靠別人的說教和引導,就很容易使自己的心智處于迷信的狀態(tài),變得盲目而缺乏理性,而只有通過思考才有可能實現(xiàn)心智的啟蒙。思考將人的心智從蒙昧中喚醒,它使人超越知識的限制,追問和理解既定的制度、價值觀等,這意味著思考是一種探尋意義的心智活動。在此基礎(chǔ)上,思考為國家認同提供了道德哲學的基礎(chǔ),它使我們在對國家制度的理解和公共事務(wù)的判斷中獲得善惡、美丑的德性觀。個人在公共事務(wù)中的行動既依賴于知識,也依賴于人的思考,但是僅僅接受知識是不夠的,而思考使知識被自我所喚醒,從而避免個體對國家理性的被動接受和抽象認知?;诖?,心智的啟蒙是國家認同教育的首要條件,它使學生在對國家的政治體制、制度運行、政治價值等內(nèi)容的思考中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使有關(guān)國家的記憶變成一種有豐富內(nèi)涵和價值指向的事實。

      2. 心智的擴展:國家認同教育的關(guān)鍵所在

      心智擴展的準則乃是通過想象力把自己放在其他人的位置上來思考,從而使我們的判斷超越個人的狹隘和私欲,實現(xiàn)中立性或不偏不倚。想象力是一種再現(xiàn)的官能,它使不在場的事物變?yōu)樵趫?。換言之,盡管他者或共同體并不在場,但是想象力可以將之呈現(xiàn)在自我的心智之中?!拔以绞悄軌蛟谧约旱乃枷胫锌紤]他人的立場,并因此越是在自己的判斷中考慮他人的立場,那么我的判斷就越有代表性。” [10 ]因此,擴展的心智指向人的判斷力,它使得我們的判斷不是基于個人的主觀幻想和他人的灌輸,而是通過想象力使自己站在他人或共同體的立場上來思考,并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基礎(chǔ)來實現(xiàn)判斷的有效性。一個國家之所以值得我們的認同,是因為我對它所實行的政府體制、制度運作以及它所維護的基本價值有著合理的判斷,由此才能產(chǎn)生一種真實的、表里如一的國家認同。因此,心智的擴展是國家認同教育的關(guān)鍵。它通過想象力使學生在自我和他者之間,甚至與更大的共同體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從而獲得一種不偏不倚的公共視野,并通過這個視角來反思國家的政治制度、公共事務(wù)等,以此培育合理的國家認同感。

      3. 心智的成熟:國家認同教育的本質(zhì)要素

      一貫性準則就是與自己保持一致的思考。它的意義在于使我們的判斷不是基于外在的認知,而是內(nèi)在的理性。首先,人是生活在共同體中的具有復(fù)數(shù)性的人,因此一種健全的人類理性不是“自我孤立的,而是要和他人一起融入共同體” [9 ]。在此意義上,與自我保持一致并不是一種自我中心,而是把自己看作共同體中的一員。人類的最高理性就是通過對自我欲望的克制走向公共福祉。因此,國家認同教育的目標就是引導超越自我的欲望走向人類共同體之中。其次,我們通過擴展的心靈使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和判斷,但并不意味著我的判斷要遵照他人的判斷。我只是把他人考慮在內(nèi),最后必然是我和自己保持一致的思考,并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做出一個理性的判斷。因此,我們每個人必須借助自己的努力,在與自己保持一致的思考中找到一個不會與自我矛盾的準則,由此實現(xiàn)人的理性。一個人愿意與自己保持一致是因為你所看見的是一個最好的自己,這正是心智成熟的表現(xiàn)。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能非常便捷地接觸到各種關(guān)于國家形象、國家制度和公共事務(wù)的信息。面對紛亂繁雜的公共輿論,我們應(yīng)當在實踐理性的指導下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因此,心智的成熟是國家認同教育的本質(zhì)要素,它使我們從容而理性地走向國家共同體之中,并在公共事務(wù)的奉獻中進一步確認自我的身份認同。

      四、國家認同教育的可能路徑

      一直以來,以國家認同為核心的公民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偏向于知識的灌輸和道德的說教,限制了學生的思考,限制了師生間的對話。此外,“精致的利己主義”教育無法引導學生從私己走向公共,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共同體感覺的養(yǎng)成,導致國家認同教育喪失了價值基礎(chǔ)。因此,當下的國家認同教育在教學方式上要超越抽象的、書面的政治理論和道德規(guī)范,積極培育學生的共同體感覺,從而建構(gòu)一種真實且合理、深厚而持續(xù)的國家認同。

      1. 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學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上課,學習教材知識以及可以參閱的資料;第二個層次是參與到思考活動中;第三個層次則是克爾凱郭爾所稱為的間接傳達 [11 ]。當前國家認同教育在教學方式中以知識記憶為主,缺乏對學生思考活動的指導,因此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是走向理性的國家認同的重要方法之一。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參考蘇格拉底教學法的精神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參與到思考活動中。首先,教師通過講述一個故事,或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或兩難選擇來激發(fā)學生對國家政治制度、價值規(guī)范等內(nèi)容進行思考。其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心智交流出來,使自己的思考得以公開的運用。思考的公開運用體現(xiàn)了人與人的可交流性,它使我們可以在公共空間中自由地討論,從而培育一種健全的共同體感覺。因此,國家認同教育作為一種師生的精神交往活動,它強調(diào)人與人的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在思考活動中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價值的認知和理解,并修正自己的觀點,由此而獲得一種理性的國家認同感。

      討論是一種有效的國家認同教育方式,它作為價值引導的過程使有關(guān)國家的知識更豐富和更深刻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一般而言,討論有對話、演講、辯論等形式,它們使個體的思考活動具有去私人化和可交流性的特征。比如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第十課《我們維護正義》,教師可以圍繞“什么是正義”這一主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也許可以參考蘇格拉底在《理想國》中的討論方式:首先蘇格拉底提出一個討論的主題,讓格勞孔和阿得曼托斯說出他們的觀點,然后蘇格拉底通過不斷地詰問讓討論者重新闡述正義的概念。在討論的過程中,格勞孔和阿得曼托斯逐漸形成了更合理和更深刻的正義觀。因此,在國家認同教育中,蘇格拉底教學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效仿的。它使學生不再機械地記憶國家的基本價值和規(guī)范等知識,而是在切己性的思考和討論中獲得一種更為真實、豐富和深刻的國家認同。

      2. 通過敘事想象擴展學生的心智

      國家不僅僅是一個實體空間,更是一個在想象中擴展的公共空間。因此,要了解國家的政治體制、制度運作和政治價值等,必須借助于想象力來擴展個體的心智。想象力給某一抽象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感知的形象,為感性走向知性提供了聯(lián)結(jié)的通道。這意味著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需要一個生動而具有情感的話語情境。一個人對自我身份的確認總是具有一種很強的敘事維度,尤其是“集體認同提供的是我們所說的劇本:人們用劇本里的敘事來塑造他們的生活計劃,講述他們的生活故事” [12 ]。比如說關(guān)于“國家”的概念,我們可以通過國家的地圖、國旗、國歌等實體或象征性的形象來感知,但是對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價值等的認知則依賴于人的想象力,如讓自己站在國家領(lǐng)袖或者國家法律起草者的角度去體悟,從而使自己的生活符合一個更大故事的國家認同意識。

      在國家認同教育中,教師可以從自己比較熟悉的文學、詩歌、影視作品中尋找教學資源,憑借生動的敘事想象使學生進入到他者的世界,在心智的擴展中來審視個人和國家的價值原則和倫理立場,從而深化個體對自我和國家的認同。如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關(guān)于公民權(quán)利和義務(wù)的探討,在政治價值層面涉及一個合格的公民應(yīng)該如何處理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問題。如果教師對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艱難時世》比較熟悉,或許可以向?qū)W生描述《艱難時世》中的小學生畢周的形象:他“冰冷的眼睛”令人心寒,皮膚“非常不健康的缺乏自然的色素”,從小養(yǎng)成的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世界觀,認為“我們整個社會制度建筑在個人利益上。個人利益這說法任何人都聽得進。這是我們唯一可以掌握的東西。人性本來就如此。這番道理我從小在學校里就聽熟了” [13 ]。在文學所開啟的想象世界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畢周為什么會成為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種什么樣的價值觀等問題。因此,在國家認同教育中,教師應(yīng)善于發(fā)現(xiàn)文學故事、影視作品中與國家認同有關(guān)的教學資源,通過敘事想象使學生站在他人或國家的立場去思考,從而培養(yǎng)對國家的政治價值的豐富理解,由此建構(gòu)一種合理的國家認同。

      3. 鼓勵學生在公共事務(wù)中獲得實踐理性

      在國家認同教育中,我們通過思考、討論和想象力促進了個體心智的啟蒙和擴展,從而使學生對有關(guān)國家的理論命題和價值規(guī)范獲得了理性的認知,也更期待運用理性來指導個人的言說和行動,從而在公共參與中激勵心智的成熟。在政治共同體中,言說和行動作為一種對公共事務(wù)的價值關(guān)懷,它以德性的思考為基礎(chǔ),并通過公共參與來實現(xiàn)自我的卓越。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身處何地,一般都是通過言說和行動來表明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因此,國家認同教育應(yīng)超越課堂的局限,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社區(qū)和國家的公共事務(wù),積極引導學生在言說和行動所開啟的公共生活中培育個體的實踐理性,使學生獲得一種健全的心智能力。

      在現(xiàn)代社會,盡管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國家的公共事務(wù)中,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愛國情操使個人與國家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在國家認同教育中,愛國主義情操使個人和國家之間獲得了一種強烈的情感依附,但是一種合理的愛國主義依賴于個人對國家的理性認知。在公共生活中,這種理性認知使我們的言說不空洞,行動不粗暴,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理性。1945年,南開中學的幾位十四五歲的中學生在國難時期創(chuàng)辦《健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公民愛國的范例。當張伯苓校長嚴正表態(tài)“敵人當真來,南開只能與大重慶同存同亡”時,南開中學幾個“小毛頭”決定編輯一個壁報,并取“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之意,以“健”為名,呼喚“一切為了反攻”、“一切為了勝利” [14 ]?!督蟆凡幌衿渌谋趫髠?cè)重校內(nèi)新聞,而是側(cè)重國家時事?!氨热纾弘m未點出具體姓氏,讀者盡知系指孔祥熙氏及其姻親的如此‘專訊:《三億美金究竟誰人所有?請問何時才能還之于民?》;又如:將‘當漢奸殺無赦的口號改為《大漢奸!殺嘸?赦!》的標題,報道‘嚴懲漢奸聲中,巨奸周逆佛海由滬飛渝,現(xiàn)寓本市某處的新聞。” [14 ]這些新聞都是他們通過與資深職業(yè)報人接觸,從側(cè)面了解近期那些已被檢扣或暫時未能發(fā)表的報道,然后自己整理再發(fā)表在《健報》上。與此同時,他們還會自己去跑新聞,甚至登門采訪了曾任駐蘇大使的邵力子、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的陸定一和民主同盟中央宣傳部長羅隆基,報道了全國人民都關(guān)心的中蘇問題。在國難時期,這些青少年們以創(chuàng)辦《健報》的方式使自己作為國家共同體中的一員而理性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并在這種實際的公民訓練中生成了一種合理的國家認同,他們成年后都在海內(nèi)外各展所長,深愛著并有所回饋自己的祖國。因此,國家認同教育不是在學校里傳授某種知識或灌輸某種感情,而是引導一種有價值意義和目的內(nèi)容的國家認同,并通過公共參與的行為體現(xiàn)這種認同,使學生在國家認同的言行一致中實現(xiàn)自我的卓越。

      在人類的事務(wù)中,對國家的認同總是充滿著強烈的感情,但是國家認同的建構(gòu)需要一個“冷靜下來”的階段,需要我們通過思考來去除個人偏見,提升理性認知,并求諸于共同體感覺來實現(xiàn)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內(nèi)涵。從國家認同的本質(zhì)而言,共同體感覺的喪失不僅僅是教育的失誤,還是與生俱來的人我之分情結(jié)的緣故,因此最根本的議題仍然是如何以更人性的方式處理人類的事務(wù)。我們深信,人們終將基于理性和希望來建構(gòu)一種共同的內(nèi)在感覺,并以此獲得一種更真實、更有意義的共同體生活,引領(lǐng)個人和國家走向一種基于信任和自我價值感的認同關(guān)系。

      參考文獻:

      [1]曾水兵,班建武,張志華.中學生國家認同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8):33-36.

      [2]劉鐵芳,劉艷俠.精致的利己主義癥候及其超越:當代教育向著公共生活的復(fù)歸[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1-8.

      [3]查爾斯·泰勒.本真性的倫理[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51.

      [4]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M].臺北:揚智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12.

      [5]漢娜·阿倫特.過去與未來之間[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67.

      [6]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上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4

      [7]維 柯.新科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4.

      [8]康 德.判斷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5- 136,136.

      [9]漢娜·阿倫特.康德政治哲學講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5,62.

      [10]漢娜·阿倫特.責任與判斷[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111.

      [1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159.

      [12]夸梅·安東尼·阿皮亞.認同倫理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39.

      [13]瑪莎·努斯鮑姆.詩性正義:文學想象與公共生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4.

      [14]傅國涌.過去的中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226.

      The Cultivation of Community Sense and the Pathway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CAO Jing

      (Faculty of Teacher Education,Lishui University,Lishui,ZheJiang 323000,China)

      Abstract:The loss of community sense is a sure sign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identity crisis. Community sense is a kind of healthy mental ability,which makes people realize the goal of living together. It guides the individual to transcend the personal self and to rationally make judgments for the national public affairs and the value standards. As the value foundation for the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the cultivation of community sense entails the mental enlightenment,expansion and maturity. It enables us to maintain a reasonable mental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judgment in the political community,thus constructing the meaning world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self inherently. First of all,we can enlighten the studentsminds through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Secondly, we can activate studentsimagination by vivid narrative language,so as to expand studentsminds. Finally,we can guide students to generate the practical rationality through public participation,so as to achieve studentsmaturity of minds. By the three methods,we can achieve an authentic identity education.

      Key words:community sense;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mental ability;reflection;imagination

      猜你喜歡
      想象力思考
      Fun with Leaves看!我們都是樹葉變的!
      Monet Talks
      想象力
      對于少兒英語教育的幾點思考
      少兒圖書館小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思考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語用”環(huán)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
      6月,盡情發(fā)揮你的想象力
      知識漫畫
      物質(zhì)及其想象力
      江源县| 宝丰县| 孟连| 怀集县| 黄石市| 枞阳县| 托克托县| 舟曲县| 韶关市| 顺昌县| 剑川县| 施甸县| 沽源县| 通许县| 九江县| 拜城县| 邓州市| 卢龙县| 阳东县| 专栏| 肥城市| 尉犁县| 阜新| 辰溪县| 乌拉特后旗| 榆社县| 武汉市| 兴隆县| 南昌市| 博客| 丰都县| 固阳县| 涟水县| 炎陵县| 隆昌县| 安平县| 壶关县| 洮南市| 洞口县| 桂东县|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