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自由學科到個性自由:西方自由教育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

      2017-06-29 01:36易紅郡李慧迎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7年3期
      關(guān)鍵詞:轉(zhuǎn)向西方

      易紅郡+李慧迎

      摘 要:古希臘時期確立的西方自由教育傳統(tǒng),隨著歷史時代的變遷經(jīng)歷了多次轉(zhuǎn)向。它從最初注重自由學科的文雅教育或通識教育,演變?yōu)?0世紀尊重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其內(nèi)涵越來越豐富,引起的爭議也越來越多。自由教育既是一種學習內(nèi)容,也是一種教育原則和方法。它既強調(diào)知識的內(nèi)在價值,也重視人的自由與和諧發(fā)展。自由教育的諸多理念如通識教育、古典教育、人文教育、全面教育、名著教育及個性自由等,對當今學校教育改革無疑具有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西方;自由教育;自由學科;個性自由;轉(zhuǎn)向

      中圖分類號:G4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7)03-0039-06

      在西方教育史上,自由教育傳統(tǒng)起源于古希臘時代。最初的自由教育只適合于與奴隸、工匠相對的“自由民”。作為公民的自由民,可以投票、選舉、參政、攜帶武器等,他們的教育與沒有這些權(quán)利的奴隸存在著很大差別。自由民的教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依靠剝削奴隸的勞動而生活,因而有充裕的閑暇時間用于教育?!坝谑?,希臘人就達到了這樣一種教育概念:這種教育之‘博雅,不僅因為它是自由人而不是奴隸的教育,還因為希臘人把這種教育當作解放心智以按照心智的真實本性發(fā)揮功用,使理性免于謬誤和錯覺,并且使人的操行免于過錯的教育。自希臘時代以來,這種教育觀念一直有它的地位。” [1 ]

      一、西方自由教育的確立:文雅教育與通識教育

      “自由教育”這一概念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他比較完整地表達了自由教育的基本思想。他認為,“自由教育”是指自由民尤其是奴隸主階級所享受的教育,它以發(fā)展理性為目標,其內(nèi)容應是文雅而高尚的,并為自由民的閑暇服務。閑暇是區(qū)別自由人與奴隸的重要特征,只有閑暇才能使人的身體與心靈保持自由?!伴e暇自有其內(nèi)在的愉悅與快樂和人生的幸福境界;這些內(nèi)在的快樂只有閑暇的人才能體會;如果一生勤勞,他就永遠不能領(lǐng)會這樣的快樂?!?[2 ]亞里士多德把知識分為自由學科與實用學科。自由學科服務于閑暇的理性活動,切合于人生的目的;實用學科固然必要,但它只是謀生的手段,因而是卑賤的?!叭魏温殬I(yè)、工技或?qū)W科,凡可影響一個自由人的身體、靈魂或心理,使之降格而不復適合于善德的操修者,都屬‘卑陋,所以那些有害于人們身體的工藝或技術(shù),以及一切受人雇傭、賺取金錢、勞瘁并墮壞意志的活計,我們就稱為‘卑陋的行當?!?[2 ]在他看來,凡事必求實用是不合于豁達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的??梢姡瑏喞锸慷嗟碌淖杂山逃菑V泛的、普通的,而不是狹隘的、專門的。同時,亞里士多德反對教育的功利性,并致力于自由發(fā)展理性,因此智育是其自由教育的核心。另從亞里士多德的其他著作中可以看出,作為智育的自由教育必須是一種追求它自己目的的教育。“教育要是真正文雅的,其本身必須是它自己的目的。如果它是追求其他一些目的,如道德的、政治的或相反的目的的手段,那么它就是卑賤的。因此,它的地位是下等的。此外,如果教育因為它自己的緣故,本身就是所追求的一種目的,并不帶有外在的目的,那么,它是真正文雅的。” [3 ]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論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古羅馬人接受了這種自由教育的觀念,基本上沒有進行修改。古羅馬人認為,知識遠非一種事實的堆砌,而根本上是一門“藝”,首先在其普遍的原則中被學習,然后應用于細微處。他們把古希臘時期的各門學科稱為“藝”(artes)。如塞涅卡(Seneca)把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shù)、幾何、天文、音樂稱為“自由之藝”(artes liberales),西塞羅稱之為“高貴之藝”(bonae artes),維特魯維烏斯(Vitruvius)稱其為“通識學科”(encyclios disciplina)。西塞羅甚至把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看做一種系統(tǒng)的哲學之藝:“對他而言,任何真正的知識——無論是音樂、文學、修辭術(shù)抑或哲學——都是不可能的,除非以一種‘藝的原則去指引。每種科學都有其自身的‘藝,由人的理性構(gòu)筑,知識的諸細節(jié)在一種單一、連貫的體系中結(jié)合起來;不同的‘藝本身是一種單一、廣闊的人類知識體系的諸部分,哲學的心靈能以其首要的諸原則學習這個知識體系?!?[4 ]對西塞羅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珀斯多尼烏斯(Posidonius)把諸藝劃分為四類:一是教授德性的藝;二是希臘人稱為通識、羅馬人稱為自由的藝;三是跳舞、唱歌、繪畫和雕塑等“小”藝;四是包括一切手工勞動的藝。這種劃分表明,通識教育在公元前2世紀末就已經(jīng)確立了?!巴ㄗR教育的目的并非把一種專家的知識細節(jié)給予每個學生(盡管古代的課本有大量細節(jié)),而是使學生掌握這類一般的原則,以有助于學生日后恰當?shù)厥褂靡勋@得的知識?!?[4 ]

      中世紀時,“七藝”作為自由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讓位于神學,成為一種依附于神學目的的學科。“盡管在中世紀時代,大學可以重新找到大部分文雅學科,但是,它們的內(nèi)容極為狹窄,并附屬于一些專業(yè)學科,尤其是神學。” [3 ]

      二、西方自由教育的第一次轉(zhuǎn)向:古典人文教育與天性教育

      文藝復興時期,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重新得以復活,這種復活是在大學圍墻之外發(fā)生的,在很大程度上與宮廷教育相聯(lián)系。人文主義教育的對象主要是貴族子弟,教育形式多為宮廷教育和家庭教育,因而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上層人物,如君主、廷臣和紳士等。但由于人們更注重對古典文學作品的學習,導致自由教育理念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坝捎谖乃噺团d時期的學者在古希臘和羅馬的著作中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由教育的完整觀念,所以,自由教育通常與希臘文和拉丁文文學作品的知識聯(lián)系了起來。這些文學作品逐漸以‘高尚文學、‘純粹文學著稱,或簡稱為‘人文學科(humanities)……所以,人文學科,或者后來在美國被稱之為的‘古典學科(classics),自然就成為了自由教育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3 ]人文主義教育家從反對宗教束縛和要求個性解放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以古典語言和文學為主的自由教育。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古典學科在自由教育中的壟斷地位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宗教改革時期,由于新教改革運動的到來,以及從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原始資料中閱讀基督教《圣經(jīng)》的興起,新的古典文化訓練不僅對教士有用,而且對廷臣或紳士的訓練也有明顯的效用。因此,在清教徒所設(shè)立的學院里,古代的自由教育觀念不僅與語言學原理結(jié)合,而且與宗教原理結(jié)合。

      “在17和18世紀,有許多關(guān)于教育本質(zhì)的思考,盡管盧梭抨擊傳統(tǒng)教育不合時宜,自由教育的模式在啟蒙運動時期仍然幸存,并且繼續(xù)區(qū)別于對實用知識和技能的獲取?!?[5 ]17世紀時,受彌爾頓和洛克的影響,自由教育與紳士教育發(fā)生聯(lián)系。它主要表現(xiàn)為通過人文學科培養(yǎng)具備優(yōu)雅風度、良好教養(yǎng)和富于智慧的完美紳士?!白杂山逃紫仁窃凇己媒甜B(yǎng)方面的教育——洛克心目中良好教育的典型是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他提倡的自由教育,某種程度上要求人們熟悉古典文學?!?[6 ]在學習內(nèi)容上,紳士教育強調(diào)以古典人文教育為主。為了培養(yǎng)經(jīng)世致用之才,它也強調(diào)實用知識的學習,如彌爾頓學園既包括古典學科,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同時,洛克也要求紳士應具有事業(yè)家的知識與技能,這無疑突破了亞里士多德奠定的自由教育原則的框架?!熬图澥拷逃怀鼋甜B(yǎng)而自由教育強調(diào)精神和心靈的自由發(fā)展而言,紳士教育和自由教育并不等同,只能說紳士教育繼承了古希臘古羅馬和中世紀自由教育傳統(tǒng)的某些要素和方面?!?[7 ]因此,完美的紳士教育是一種類似于亞里士多德時代理想的“自由民”教育。

      18世紀時,自由教育的主要代表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他認為,自由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權(quán)利,任何人都不能出賣自己的自由,因為出賣自由就等于出賣自己的生命。他說:“在一切動物之中,區(qū)別人的主要特點的,與其說是人的悟性,不如說是人的自由主動者的資格。自然支配著一切動物,禽獸總是服從;人雖然也受到同樣的支配,卻認為自己有服從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別是因為他能意識到這種自由,因而才顯示出他的精神的靈性?!?[8 ]在他看來,人類由于上帝的恩賜,生而稟承著自由、理性和良心,這三者便構(gòu)成善良的天性。遵循兒童天性的教育必定是“自由教育”,只有實施自由教育才能使兒童的身心得到自由發(fā)展。盧梭批評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天性發(fā)展,不根據(jù)兒童的特點施教,而把對成人適用的教育強加于兒童,這無異于使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梢?,使兒童回歸自然狀態(tài)是盧梭自由教育的重要內(nèi)涵,其實質(zhì)是反對成人對兒童的過多干預,反對傳統(tǒng)教育對兒童的束縛,保持兒童的本真狀態(tài)。盧梭的自由教育實際上就是尊重兒童天性的教育,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巨大變革,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西方自由教育的回歸:理智教育與全面教育

      19世紀中葉后,在高等教育領(lǐng)域表現(xiàn)出回歸古希臘自由教育傳統(tǒng)的強烈傾向,這一時期的自由教育開始以理智訓練為主要目標。紐曼是19世紀自由教育的偉大倡導者,他對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十分偏愛,并把它設(shè)想為注重心智活動的貴族式教育。紐曼認為,大學教育應是自由教育,它以心智訓練、性格修養(yǎng)和理智發(fā)展為目標。通過自由教育,理智不再屈從于某種特殊或偶然的目的、某種具體的行業(yè)或職業(yè),而是為了自身的最高修養(yǎng)。理智的培育有助于專業(yè)學習和科學研究。那些學會思考、推理、比較、辨別及分析的人,以及審美觀已得到鍛煉、判斷力已形成、洞察力敏銳的人,雖然不會立即成為律師、演說家、政治家、醫(yī)生、工程師、化學家、地質(zhì)學家等,但其理智狀態(tài)可以使他從事這些科學或職業(yè)中的任何一種,而且能夠泰然處之、優(yōu)雅得體地確保成功。一旦理智得到恰當?shù)呐囵B(yǎng),并形成對事物合乎邏輯的看法,它就能根據(jù)個體獨特的素養(yǎng)和能力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理智能使人頭腦清醒、通情達理、直率誠懇、克己自制及立場堅定。“在所有人身上,理智是一種能相對容易地進入任何思想主題的能力,是一種能敏悟地學習某種科學或從事某種職業(yè)的能力?!?[9 ]因此,大學的本質(zhì)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chǔ)上形成思想或理性;大學的使命是理智培育并教會學生理智地對一切事物持恰當?shù)挠^點。

      在圣安德魯斯大學的就職演說中,密爾進一步闡述了大學自由教育。他認為,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智能和加強其哲學修養(yǎng),而并非是提供技術(shù)和專業(yè)訓練的機構(gòu)。他說:“大學并不是要向人們傳授一些必要的知識以使其合格地掌握某種具體的謀生之道。其目的不是要培養(yǎng)能言善辯的律師或技術(shù)出眾的醫(yī)生,而是要培養(yǎng)具有卓越才干及良好教養(yǎng)的人類……教育確實可以使一個人成為更出色的鞋匠,但并不是通過教他如何做鞋來實現(xiàn)的:教育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途徑是通過其所提供的心智訓練?!?[10 ]密爾十分注重古典文學教育,認為古典文學向我們傳達“生活的智慧”,并將古典語言作為最好的文學教育?!疤剿髡胬怼颜胬懋斪魅祟愖罡吣康摹@種高貴的熱情滲入每個古代著述家的著作中……所以,我們在把學習古文作為最好的文學教育之時,也就是在為了倫理學、哲學的教養(yǎng)打下出色的基礎(chǔ)?!?[11 ]同時,密爾指出,科學教育是絕對必要的,科學知識本身就可以證明科學教育的有用性??茖W教育的功能是為我們提供有關(guān)宇宙最重要的知識,以使我們不會因無法理解而感到乏味,乃至將周圍的世界看成一本打不開的書。發(fā)現(xiàn)真理的途徑無非是觀察和推理,而它們能達到最高水平的領(lǐng)域是自然科學?!肮诺湮膶W給我們的典范是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而自然科學為我們提供完美的思維形式。數(shù)學、天文學和自然哲學(物理學)是典型的由推理來發(fā)現(xiàn)真理,實驗科學是通過直接觀察發(fā)現(xiàn)真理的最典型事例。” [11 ]

      赫胥黎則賦予自由教育以新意,他對當時英國流行的“自由教育”理論提出質(zhì)疑,認為這種教育無異于古典人文主義教育,它極少考慮個人的實際生活需要,因而毫無價值。關(guān)于什么樣的人才算受到了自由教育這一問題,赫胥黎指出:“我認為,他從小受到這樣的訓練,以便使他的身體服從自己的意志,如同一臺機器一樣毫不費力地和愉快地從事他所能做的一切工作;他的心智是一臺無污垢的、周密設(shè)計的和結(jié)構(gòu)合理的發(fā)動機,每個部件都發(fā)揮著各自的力量,工作程序有條不紊;又如同一臺蒸汽機一樣準備擔負任何工作,既能紡紗又能鍛造精神之錨;他的頭腦里儲存著各種重要而又基本的有關(guān)自然界真理的知識,以及有關(guān)自然界活動規(guī)律的知識?!?[12 ]為此,赫胥黎制訂了內(nèi)容廣泛的課程計劃,包括自然科學、古典學科、語言學、倫理學、神學、歷史、地理、文學等。他認為一切知識都是有益的,任何點滴的知識不管它在日常事務中多么無關(guān)緊要,或者多么無足輕重,很難說有朝一日不會發(fā)揮作用。可見,赫胥黎的新自由教育實際上是一種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即通識教育。

      四、西方自由教育的第二次轉(zhuǎn)向:名著教育與普通教育

      到20世紀時,自由教育的社會根基已經(jīng)發(fā)生動搖,以致美國教育家赫欽斯指出,如果自由教育是適合于自由公民的教育,如果全體公民又都是自由的,那么每個人都應該接受自由教育。自由教育必須是教育學生進行理智的活動?!耙环N受適當訓練的理智,一種適當形成習慣的理智是一切領(lǐng)域里都能夠起著很好作用的理智。因此,不論學生是否注定從事于沉思的生活或?qū)嶋H的生活,由理智美德的培養(yǎng)所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13 ]那么,在哪里最有可能找到這種自由教育呢?赫欽斯認為在名著里。名著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們對任何時代都有意義,因而他把經(jīng)典名著稱為“永恒的學習”。“我們提出永恒的學習,因為這些學習會發(fā)掘出我們共同的人性要素,因為它們將人與人聯(lián)系起來,因為它們將我們與人類以往的最佳思維聯(lián)系起來,因為它們是進一步學習和理解世界的基礎(chǔ)?!?[14 ]

      德國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一文中指出:“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6 ]“文化”意味著按照心靈的本性去培育心靈,照料并提升心靈的天然稟賦。施特勞斯認為,無論就其天性還是所受教育而言,哲人被宣稱能最高程度地擁有人類心靈能夠具備的一切優(yōu)異,他們都是最優(yōu)秀的人。因此,自由教育在于傾聽最偉大的心靈之間的交談,并且細心研讀最偉大的心靈所留下的偉大著作,在這種意義上自由教育與古典教育幾乎等同。“我們不能成為哲人,但我們可以熱愛哲學;我們可以努力進行哲學化思考。這種哲學化思考首先且主要地在于傾聽偉大哲人之間的交談,或者更普遍更審慎地說,在于傾聽最偉大的心靈之間的交談,因而也在于研讀那些偉大的書?!?[6 ]自由教育在于喚醒一個人自身的優(yōu)異和卓越,它可以培養(yǎng)完美的高貴氣質(zhì)。但自由教育只是少部分人的特權(quán),我們不能期望它會成為普通教育。另外,施特勞斯認為,原初意義上的自由教育不僅培養(yǎng)公民責任心,還要求公民踐行這種責任。但我們不能期望自由教育會引領(lǐng)所有受惠于它的人,都能以同樣的方式理解自己的公民責任或在政治上達成一致。

      自由教育的勢利傾向最突出地表現(xiàn)為對職業(yè)教育的蔑視,但隨著高等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自由教育不能再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不計后果了,于是自由教育的內(nèi)涵又發(fā)生了一次重大轉(zhuǎn)向,即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自由教育的背離。懷特海認為,從本質(zhì)上來說,自由教育是一種貴族式的休閑教育,這種柏拉圖式的理想對歐洲文明做出了不朽貢獻。它促進了藝術(shù)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那種代表科學之源的無偏見的求知精神,它在世俗物質(zhì)力量面前保持了精神的尊嚴,這是一種要求思想自由的尊嚴 [15 ]。這種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大量地閱讀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然而,人類精神的表達并不局限于文學,還有其他的藝術(shù)和科學。藝術(shù)能使我們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妙,它豐富著我們的心靈;而對科學的好奇心是一種激情,是為了滿足發(fā)現(xiàn)世界的愿望。因此,把自由教育和技術(shù)教育對立起來是錯誤的。懷特海認為,所有的教育都是同時傳授技術(shù)和智慧,國家教育體系必須包含文學、科學和技術(shù)三種課程形式。他說:“人類的生活是建立在技術(shù)、科學、藝術(shù)和宗教之上的。這四者相互間都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且源于人類的整個智慧……沒有這四個根本因素,根本無法理解任何一種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 [15 ]

      美國教育家布魯貝克主張普通教育和職業(yè)教育應兩者并重。他指出:“強調(diào)自由教育的后果意味著從理性主義哲學轉(zhuǎn)向?qū)嵱弥髁x哲學,從紐曼的‘大學的理想轉(zhuǎn)向克爾的‘大學的用處?!?[16 ]以往那種強調(diào)理智的做法也許對古希臘文明合適,因為對那種文明而言,人性只是簡單的理性和欲望的二元論。而今天人類行為不再如此簡單,它是生物、心理、社會和歷史等因素的復合產(chǎn)物。因此,“自由教育”應該使人從無知、偏執(zhí)、迷信和非理性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自由教育必須再次轉(zhuǎn)向整個人的教育,即個人的全面教育?;趯ψ杂山逃闹匦滤伎迹恍W者打出了“普通教育”的旗號。布魯貝克認為從自由教育轉(zhuǎn)向普通教育有其合理性。

      五、西方自由教育的第三次轉(zhuǎn)向:尊重個性自由發(fā)展

      在歐洲新教育運動中,自由教育超越了以往的范疇,提倡尊重和熱愛兒童,追求個性的自由發(fā)展。這一理論源于18世紀的盧梭。盧梭的“自由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原則和方法,而不是學習內(nèi)容。一些進步教育家從中汲取養(yǎng)料,提出了反映新時代特點的“自由教育”。這種新“自由教育”既是對以往“自由教育”的一種超越,也是對傳統(tǒng)教育理論和方法的挑戰(zhàn),它預示著自由教育的再一次轉(zhuǎn)向。

      沛西·能指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積極的、在于鼓舞自由的活動,而不是消極的、在于限制或抑制這種自由的活動。教育的根本目的應幫助男女兒童盡其所能達到最高度的個人發(fā)展。“我們將始終站在這樣的立場,人類社會除了在一個個男男女女的自由活動之中,并通過這些自由活動以外,再沒有其他什么善了,教育實踐必須按照這個真理來計劃。這個觀點并不否認或低估一個人對他的同胞的責任,因為個人的生命只能按自己的本性去發(fā)展,而它的本性既是社會性的,又是‘自尊性的?!?[17 ]沛西·能把個性自由發(fā)展視為評價一切教育計劃的準則,以及制定教育政策的唯一依據(jù)。因此,個性在共同生活的范圍內(nèi)應按自己的道路充分發(fā)展,而不應受到外來勢力的約束。沛西·能認為,以培養(yǎng)個性為目的才是唯一適應自然的教育。他強調(diào)必須尊重教育中的個性,包括學生、教師和學校個性等?!敖逃系囊磺信?,似乎必須限于為每個人獲得使個性得以最圓滿地發(fā)展的條件——換言之,限于使他對富于變化的整個人類生活作出本性所許可的盡可能充分而又確具特色的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至于這種貢獻所取的形式,則必須由各人在生活中和通過生活自己去創(chuàng)造。” [17 ]

      羅素是自由主義的思想大師,他認為,按其最抽象的意義而言,“自由”是指不對人們實現(xiàn)欲望的過程設(shè)置任何外部障礙,因此通過提高人們追求目標的能力或者降低其期望水平,都可達到增加自由的目的。只要一個人的行為不是直接地、明顯地、不容置疑地侵害了他人,那么他的自由就應受到尊重。羅素認為,自由教育的本質(zhì)特征是在必要的權(quán)威和紀律約束下,盡可能地給兒童更多的自由,更多地發(fā)展兒童個人的自由,但必須按照自由的精神或原則行使權(quán)威和運用紀律。“在每一個社會問題中,尤其是在教育中,尊重人的個性是智慧的開端?!?[18 ]為什么要讓兒童擁有更多的自由呢?羅素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兒童情感的發(fā)展需要很大程度的自由。受到約束的兒童常常會對周圍的一切懷有敵意和仇恨,這種仇恨如果得不到自由發(fā)泄,就會郁積在心,最終導致一系列惡果。二是教育中的自由對于兒童情感和理智的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教育中的強制造成的后果是對創(chuàng)造性和理智興趣的毀滅。他說:“為了保證最大程度的自由,必須通過教育來塑造人們的性格?!?[18 ]但羅素認為,教育中的自由并不是一條絕對的原則,和其他領(lǐng)域一樣,教育領(lǐng)域中的自由有個限度問題。教育上的自由并不是讓兒童為所欲為,教育必須加強紀律和權(quán)威的影響。自由教育原則和方法的關(guān)鍵在于“自由和紀律之間的一種巧妙的結(jié)合”。

      尼爾認為,自由是每個人生而具有的權(quán)利,每個人都有最大的機會和可能作出多方面的選擇,以便獲得自己理想的幸福。幸福意味著自由意志的選擇,自由教育正是以培養(yǎng)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格為目的,它不承認外界的權(quán)威,無論權(quán)威來自何方。自由發(fā)展就是讓一個兒童在心理和情感上不受到外在權(quán)威的管束和壓制。“外來的強制都是對人性的詛咒,無論這種強制是來自教皇、國家、教師還是家長,它都是不折不扣的法西斯主義?!?[19 ]尼爾堅信兒童的天性是純潔善良的,而絕非污濁邪惡。他的想法是使學校適合兒童,而不是使兒童適合學校。學校工作應以兒童為中心,學校應是自由和快樂的場所。假如你給孩子自由教育,他們會對自己更了解,也會更有意志力,因為自由使許多下意識變成知覺。

      六、結(jié) 語

      由上可知,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由教育”,反對把教學內(nèi)容局限于為某些外在的目的服務,認為教育不是為了實用而進行手與腦的訓練,強調(diào)教育的內(nèi)在價值。但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自由教育”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西方學者關(guān)于“自由教育”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由教育有兩個理論淵源:一是古希臘的古典自由教育,二是盧梭的現(xiàn)代自由教育。這兩種自由教育無論在觀念還是做法上都存在很大差異,也使得自由教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盡管自由教育在歷史變遷中不斷發(fā)展,但其主要原則和精神實質(zhì)一直被人們所信奉。歸納起來,“自由教育”主要涉及以下內(nèi)容,即文雅教育(閑暇教育)、理智教育、古典主義教育、通識教育、全面教育、名著教育、普通教育、人文教育、天性教育、個性自由發(fā)展等。英國分析教育哲學家彼得斯把自由教育的內(nèi)涵總結(jié)為三種:一是強調(diào)知識本身的價值,而不是為了職業(yè)或?qū)嵱玫哪康?,這是古希臘時期的本質(zhì)內(nèi)涵,在19世紀時為馬修·阿諾德等人所復興;二是強調(diào)教育應該廣博和平衡而不是局限于一種過于專門化的學科,正如紐曼在《大學的理想》中強調(diào)個體的全面發(fā)展;三是與教學方法有關(guān),自由教育不應受到教條式教學方法的約束,因為威權(quán)主義會限制個體的理性能力。彼得斯指出,這三種解釋并不需要具有一致性,但使用“自由教育”的術(shù)語時至少涉及其中的某一價值觀 [5 ]。“在關(guān)于‘自由教育的探討中,弄清‘自由教育的哪種意義正在被使用,這是重要的,雖然通常說來應多方兼顧?!?[20 ]

      總之,通過對西方“自由教育”不同含義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正確使用這一術(shù)語,并揭示隱藏在“教育”事實之中的標準。如既尊重人類知識傳統(tǒng),又關(guān)注人的個性自由發(fā)展;既強調(diào)教育的內(nèi)在價值,也關(guān)注教育的外在價值。自由教育要求的不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教育,而是要排除通常所理解的某些可能妨礙教育的限制與障礙。自由教育作為西方古老的教育傳統(tǒng),代表了一種非功利并致力于人的精神和心靈自由發(fā)展的理想,它對現(xiàn)代西方教育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同樣,自由教育作為一種現(xiàn)代西方教育理論,批判了傳統(tǒng)學校教育中的弊端,促使人們?nèi)ニ伎己吞剿餍碌慕逃瓌t和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對現(xiàn)代學校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具有啟迪意義。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唐曉杰.教育學文集——智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4.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10, 408.

      [3]約翰·S.布魯巴克.教育問題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478,478,479.

      [4]葛懷恩.古羅馬的教育——從西塞羅到昆體良[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68,69.

      [5]Denis Lawton,Peter Gordon. 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al Ideas[M].London:Woburn Press,2002:195,196.

      [6]劉小楓,陳少明.古典傳統(tǒng)與自由教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5,2,6.

      [7]劉春華,張斌賢.西方自由教育傳統(tǒng)之演變[J].高等教育研究,2015(4):78.

      [8]盧 梭.愛彌爾(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91.

      [9]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10]大衛(wèi)·帕爾菲曼.高等教育何以為“高”——牛津?qū)熤平虒W反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3-14.

      [11]約翰·密爾.密爾論大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7,46.

      [12]托·亨·赫胥黎.科學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1-62.

      [13]王承緒,趙祥麟.西方現(xiàn)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4.

      [14]羅伯特·M.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6.

      [15]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文匯出版社,2012:59,98.

      [16]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91.

      [17]沛西·能.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8,8.

      [18]羅 素.羅素論自由[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128,120.

      [19]金含芬.教育學文集——英國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1.

      [20]任鐘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覽[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686.

      From Liberal Arts to the Freedom of Personality:

      the Modern Turning of the Western Liberal Education

      YI Hongjun,LI Hui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 of the Western liberal educ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ancient Greece. It has experienced a number of turnings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It developed from the initial liberal education or general education,which emphasized the liberal arts,to the re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freedom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richer of its meaning is,the more controversy it causes. The liber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learning content,but also a kind of education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t emphasize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knowledge,and also pays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freedom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Many ideas of the liberal education,such as general education,classical education,humanistic education,overall education,masterpiece education and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etc. hav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school educational reform.

      Key words:the Western;liberal education;liberal arts;freedom of personality;turning

      猜你喜歡
      轉(zhuǎn)向西方
      奧古斯丁《懺悔錄》中的時間問題分析
      新時期水利工程管理現(xiàn)代化思路探究
      二戰(zhàn)時期日本文壇的轉(zhuǎn)向文學
      從中國當代美術(shù)三十年歷程看西方美術(shù)思潮對中國美術(shù)的影響
      中西繪畫構(gòu)圖比較探析
      西方音樂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困惑與轉(zhuǎn)向
      丹江口市| 怀柔区| 松滋市| 龙岩市| 军事| 祁阳县| 治多县| 江都市| 如皋市| 泸州市| 嘉祥县| 武鸣县| 盈江县| 镶黄旗| 瓦房店市| 汪清县| 滦南县| 绥滨县| 新乡市| 桃源县| 资阳市| 荣成市| 开封市| 慈溪市| 克拉玛依市| 阿克苏市| 九江县| 大安市| 富宁县| 乌拉特中旗| 临汾市| 迁西县| 阳城县| 疏勒县| 乳山市| 伊川县| 左权县| 古浪县| 怀远县| 云阳县| 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