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同
說起唐玄宗,天下無人不知,但若說起他的大哥李憲,知道的人就沒有幾個了。其實,李憲很值得一說。
李憲是唐睿宗李旦六個兒子中的長子,其他五子均為妃子和宮女所生,唯獨李憲是肅明皇后生的,乃真真正正的“根正苗紅”。710年,老爸在三子李隆基的擁立下,再次登上帝位。此時,立誰為太子,唐睿宗犯難了。立李隆基吧?李憲是嫡長子,且在6歲時就已被立為太子。立李憲吧?李隆基立下大功,這才有了自己的皇位。左右為難之際,長子說話了,他以“臣今敢以死請”的決心,“累日涕泣,言甚切至”,固請立李隆基為太子(《舊唐書·李憲傳》)。712年,李隆基又從太子位上順利登基。不久,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感到此侄不是省油的燈,便以廢庶立嫡之名,欲以李憲取而代之,此時李憲仍不為所動。
那么,面對錦繡江山和九五之尊的無限誘惑,李憲何以能如此淡定?
因為他知人知己。李隆基英明果斷,是干大事的料。710年,他以楚王兼潞州別駕的地方官身份,聯(lián)手太平公主發(fā)動政變,殺了禍國殃民的韋后和安樂公主,力挽狂瀾拯救了李唐。712年,他又發(fā)動“先天政變”,誅殺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大唐迎來了中興。相比之下,李憲就沒有這般魄力和膽略了。這一點,他十分清楚,故才斬釘截鐵地對老爸說:和平時期應先立嫡長,國難之時則歸有功,“若失其宜,海內失望,非社稷之?!?。常言道:知人難,知己更難,但李憲既知人又知己,故才有其理智、明智的讓太子之舉。
又知禍知止。歷史上因爭奪太子或皇位而導致同室操戈的數不勝數,扶蘇被逼自殺,衛(wèi)太子全族遭屠,漢質帝8歲被毒死,楊勇被迫自盡……李憲受過正規(guī)的皇家學堂教育,不可能不知道這些血案。或許因歷史久遠印象不深,但以下幾件他可是親眼看到:堂兄李重福因爭皇位失敗而遭碎尸示眾;堂兄李重茂做了幾天傀儡皇帝后遭廢黜,年僅二十歲便不明不白死在了貶地。至于祖爺爺血濺玄武門,雖未見,但同樣會刻骨銘心。假如李憲與三弟爭太子進而爭皇位,以李隆基的膽識和愛權,十有八九又會釀成一場宮廷血戰(zhàn),不知多少人要人頭落地。李憲深知這一點,故才毅然退出“競爭”。
這些道理,少年時代就才氣過人而又飽讀詩書的李憲,不可能不懂。然而,懂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李憲的可貴就在于知行合一。由此讓我想到了漢中張良廟里的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擲秦一錐”,下聯(lián)“辭漢萬戶”,橫批“知止”。李憲之知正是這可貴的“知止”之知?!洞髮W》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笨梢姟爸埂笔情T大學問,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掌握它,而李憲恰恰“有太伯、叔齊之賢”。他那驚天一讓,讓出了海闊天空:于個人,生前死后備受殊榮,且惠及子孫;于國家,讓出了千古稱頌的“開元之治”;于百姓,總算過上了安穩(wěn)日子?!芍^N贏。不過,古往今來,尤其是政治人物,“知止”者少,“知進”者眾,那些可笑、可憐、可鄙、可恨的庸俗之徒和跳梁小丑太多了。從這一點講,李憲是跨越時空的。
(張朝元摘自《羊城晚報》
2017年4月23日 圖/熊L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