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貞鍇
對于傳統(tǒng)節(jié)日,我一向是沒有什么新鮮感的,早已習慣了“傳統(tǒng)”的平靜。但是,剛剛來到城區(qū)中學的我,去年的八月十五卻遭逢了一點意外。
當時我正在辦公室里備課,一陣手機鈴聲響起,我接了電話,只聽對方說道:“孫老師你好,我是××的父親,你能不能上校門口一趟,我有點事情找你?!?/p>
“什么事情?你就在電話里說吧?!蔽耶敃r有些納悶。
我正在遲疑,只聽見對方說道:“我這里準備了一點禮物,就是一小張購物卡,這不八月十五過節(jié)了么,你們老師也很辛苦,我聊表一下心意。你下來拿好不好,我進去也不方便?!?/p>
“你的心意我領(lǐng)了,但是你的禮品我是絕對不能收的,”我當即表態(tài),“我從來沒有這個習慣。不要為難我好吧?”
“這不是八月十五么,過節(jié)了,我的一點意思。孫老師,你不要多想,我就在外面等著你,一會兒就好?!睂Ψ郊鼻械卣f著,意思是讓我趕快下去。
我誠懇地回復道:“老哥,你回去吧,你不要在門口等我了,等也沒有用,我也不是表面回絕裝個樣子給你看,我是不會收你的卡的,這個違規(guī)不說,還玷污師生之間的感情,我收了這個錢也會于心不安,你說呢?我不會因為收了你的禮而對你的孩子另眼相看、格外優(yōu)待,我也不會因為你沒有給我送禮而對你的孩子不聞不問。你有這個錢,不如給你的孩子買點學習用品買點書,這比什么都好。就這樣了,不要多說了,好么?”
對方似也聽出我平和口氣中的堅定,用和緩的語氣說道:“好好,孫老師,這樣謝謝你了。孩子還希望你多關(guān)切?!?/p>
“行,你放心吧,我盡力。我應該感謝你,這么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以后針對孩子的情況,咱們隨時聯(lián)系、溝通,好吧?”
“好,好,老師,那你忙吧,再見!”
“再見!”我終于松了一口氣。
事后,我把這個事情說給外校一位老師聽,他說,現(xiàn)在要拒絕家長送禮有時候也不容易,與此同時,他對我的做法表示了認可。我向他解釋道,為什么我斷然不收家長的禮物,原因不外乎這么幾條——
一是有違師德。把這條擺出來,也許有人會覺得酸唧唧假惺惺。因為有的人嘴上擺出拒絕的姿態(tài),到了最后該收還收,反正神不知鬼不覺,家長一般也不會出來聲張自己給哪個老師送禮了。社會風氣的敗壞影響到家長和老師,有的家長為了孩子,千方百計拉近和老師的關(guān)系,除了請客送禮之外,如果老師有所需求,也總是不遺余力。
二是要體察家長的辛苦,他們也不容易。多數(shù)家長都是從事一般的服務性職業(yè),都是很辛苦的,即使有的家庭產(chǎn)業(yè)豐厚、家境富裕,也不是垂手而得的。不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了孩子費盡心力,在不良社會風氣的蔓延之下,采取給老師送禮的辦法,以此希冀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更好一些,這種心情、苦衷應該理解,但其舉措并不得當。
三是必須維護正常、正當?shù)膸熒P(guān)系。時不時收了家長的禮,實際上直接影響到師生關(guān)系,有的家長可能暗示自己的孩子“我給老師送禮了,你可以如何如何”,這勢必多少影響教師和相應學生的關(guān)系。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針對對應的教育范圍,應該努力建設(shè)和維護相對的教育公平,但是因為收了禮,往往方向會有所偏重,開始較多注意某些孩子的表現(xiàn),給他們一些特殊照顧,造成事實上可能存在的偏愛和不公。有了家長“打招呼”和送財物做鋪墊,個別學生在這種優(yōu)越感的支配下可能不太在乎教師的要求,不利于教師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是教師應該與家長理智地保持一定距離。教師與家長雙方應該加強互動和溝通,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這種溝通與互動應控制在適當?shù)姆秶詢?nèi),更不需要超越雙方正常關(guān)系的“禮尚往來”。正如吳非老師所說:“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只要能在教學上、品格教育上與學生溝通就行了,除此之外,不宜和家長往來。”家長送禮給老師,表面上說是感恩,實際上多是有求于你,縱然有時確有對教師教育孩子、工作辛苦的“感恩”成分,也是一種落后庸俗的形式,從根本說來也沒有這個必要。
我在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工作時曾聽一位老教師提到一件事情。他的叔叔從臺灣回鄉(xiāng)探親,恰好要到鎮(zhèn)政府辦相關(guān)手續(xù),為此這位老教師專門給主事的行政人員準備了禮品。臺灣的叔叔很不解地問道:“你去鎮(zhèn)政府找他們辦理公務,這是公務人員應該做的事情,怎么還要給他們送禮?”這位老教師對叔叔說道:“叔啊,你可能不知道,這是我們這邊的規(guī)矩,你要真照章辦事,事情往往很難辦。送上禮往往更好辦?!?/p>
從叔侄之間的對話我們可以管窺到什么,可謂眾所周知。必須明確的是,在崗位職責和義務范圍之內(nèi)要做的事情理所應當,私下通過正當渠道采取正當方式求人幫忙又是另一回事,但現(xiàn)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突出的不健康征象是潛規(guī)則代替了正規(guī)則——一些理所應當做的事情反而成了拿人錢財替人辦事,結(jié)果是公權(quán)私用,破壞了公平和正義,名義上“按程序辦事”,實則完全另一回事。還有人把這一點看成“交易”,認為是市場經(jīng)濟、金錢社會使然。其實,即使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所講求的“交易”,也是基于社會契約、個人誠信等要素,在道德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所進行的一種正當?shù)幕踊ダ袨?,其主要指向在于?jīng)濟生活領(lǐng)域,而不是更廣闊范圍的社會公共活動。送禮辦事的“交易”與此背道而馳,不能相提并論。這種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的泛濫,必將導致人際關(guān)系的異化,反映到教育領(lǐng)域就是師生關(guān)系、教師與家長關(guān)系的異化。與此同時,還有一種傾向,就是把別人對自己的關(guān)切和幫助,把基于感情等因素的私下求人辦事當作理所應當,缺乏感恩意識,翻臉不認人。這兩種意識在國人身上均有折射,包括教師本身,自然或多或少影響到師德師風。
曾與本區(qū)某職業(yè)學院的一位教師閑聊,這位教師問道:“你們那兒沒有家長送禮么?”我說:“可能有,但我沒有遇到,也不會收?!辈幌脒@位教師反駁道:“收,干什么不收,收點禮算什么?這個社會送禮收錢的多了,我們老師收那點又算什么?”他說的話也算“直白”,反映了當下不良社會風氣的蔓延。接下來他說的一句話更令我難忘:“有個老農(nóng)民的孩子,送了一張500塊錢的卡給我,還覺得有什么了不起,動不動就露出我給你送禮的意思。嗨,那算什么?”言外之意,500塊錢不過是“小打小鬧”,這位老師可能已經(jīng)習慣了“送大碼”的。這種心安理得接受家長送禮,并且嫌“禮品”分量不夠的姿態(tài),要算是當前身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的教師中的典型了。每每回味這一幕,令我反感的同時更令我深思。
有人會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中確實道出了某些時候置身特定環(huán)境情態(tài)的難處,轉(zhuǎn)而主張對此區(qū)分對象、“靈活”處理。有些人受當下不良習氣熏染,雖然不像有的人那樣來者不拒,而是見機行事,表現(xiàn)得“很活泛”,表面給人一種平易親和的印象,內(nèi)里完全是另一套,說白了多是“道貌岸然”,這樣的領(lǐng)導和教師我見到的也不少。至于那些善于靈活處理此類關(guān)系、自己毫無損害的教師,在我看來,我們不需要有多么羨慕,這畢竟不是“為師之道”。
我在鄉(xiāng)下鄰居那兒聽過一件事,說自己的孩子在城里小學讀書,他們給老師送了禮,老師對待孩子確實比以前更好,這個老師也挺會處事,有時還買件衣裳買點東西給孩子。鄰居在話語中流露出兩個意思:一是給老師送禮以后老師對孩子更好,送禮很有效果;二是老師拿了我們家長的東西,既改善了對孩子的態(tài)度,還適當回報,懂得禮尚往來。至于這位家長對老師收禮究竟如何評價,很值得咂摸。對于這位老師這樣的“善于處事”,我真不知道說什么好,我最想說的就是這類行為看似聰明,實際上很不明智。不僅表明純粹的師生關(guān)系已經(jīng)異化,而且會影響以后正常教育工作的展開。再舉一個例子,在一所小學,一位老師因為管教學生不當,稍微體罰了學生,結(jié)果學生家長到學校大鬧,并聲稱此前給老師送過禮,還對當時情景秘密做了錄像和錄音,現(xiàn)在要上告老師。老師呢,可能因為家長當時告訴他要對孩子嚴格要求,打兩下罵幾句都可以,天真地把家長的話當真了,為了不負重托,覺得家長這么重視,這個孩子還不好好表現(xiàn),結(jié)果在氣頭上采取了不當?shù)慕逃e措,沒想到招致了更大的麻煩。這位老師體罰學生顯然不對,更不應該幼稚地把學生家長說的可以打罵孩子、保證不加追究的言語當成“尚方寶劍”。而這個事件中的家長更可謂心思縝密、別有用意、品性惡劣,盡管可能只是極端的個例,但從中卻給了老師們很好的教訓:家長給老師送禮,出于怎樣的動機,我們不是不明白,既然明白,那么就不要為得到眼前的一點好處而忘記教育的根本??此蒲矍暗玫搅艘稽c好處,實際對自己以后的工作沒有什么好處,甚至還有害處。老師一心一意盡職盡責有時還被家長挑刺,更不用說你拿了家長錢財、相應學生工作上出現(xiàn)問題時的后果了。
有人可能會說,一些家長還是能夠理解老師的辛苦的,在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他們?yōu)榱撕⒆咏o老師送點東西有時也確實發(fā)自內(nèi)心,對此不必小題大做,把家長想得都那么俗氣。我的觀點是——既然這是違反規(guī)則的事情,對于來者的意圖不管你是無法揣摩抑或是有所把握,你首先要想到的不應該是我不收這份禮可能駁了家長的面子、收了也沒什么大的問題,而要更多想到的是這種行為的負面影響、可能存在的不良后果,對一線教師來說,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當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建立在一種異化的利益需求而不是健康的情感互動的基礎(chǔ)之上時,這種關(guān)系注定是畸形、不牢靠、不長遠的,況且,教師本來與家長可以沒有教育以外的交往。學校本應是一個人際關(guān)系更為簡單純樸的地方,教師最重要、最核心的人際關(guān)系就是在教書育人中建設(shè)好師生關(guān)系,如果精力、才情用錯了地方,注定了他不會真正成長,無法真正成為一名真正的優(yōu)秀教師,即使他獲取了一定的職位和地位,取得了一些榮譽和光環(huán),他的靈魂世界已經(jīng)和流俗打成一片,職業(yè)尊嚴日益淪喪,他怎么可能守望和追尋教育的本真呢?個別教師、領(lǐng)導特別喜歡和有頭有臉甚至本身就是官員的家長打交道,個中目的不言而喻,吳非老師對此一陣見血地指出,這是典型的“缺乏師德、敗壞教風”的行為。有些官員子女在學校,原本還挺正常,但是校長主任格外關(guān)切,有的班主任、老師記性并不太好,但對這類學生的情況卻記得一清二楚,很快就把他們捧成了“特殊學生”。學生們會怎么看這些事情?很簡單,他們在耳聞目睹中對這種不良風氣必定會漸有體察,進而只會越來越看不起學校的這些領(lǐng)導和老師。在這種情況下,試問教書育人的工作還能否深入展開?
以前在“鄉(xiāng)下”教學時曾聽同事說城里家長給老師送禮的很多,不像“鄉(xiāng)下”的家長基本是“一毛不拔”,言談舉止之間,某些老師還流露出赤裸裸的“羨慕感”。其實,我覺得這是夸大之詞,在教育觀念逐漸改進的今天,大多數(shù)家長對此還是有所認識的,注意教育自己的孩子通過正當?shù)呐θ〉眠M步、贏得老師的賞識和關(guān)切,揚言家長給老師送禮是普遍現(xiàn)象的說法既有以偏概全之嫌,也是對家長、教師的一種貶損。一些家長雖然有給老師送禮的想法,但基本上只是受到不良風氣的誤導,不能視為道德上的瑕疵,教師若能盡力開解,他們一般都能理解。2014年的春節(jié),有一位從外地轉(zhuǎn)學過來的學生的母親打電話給我(這位母親也是一位老師,從外地調(diào)到本區(qū)),說是要登門拜訪,我說家長沒有給老師送禮的義務,毫無必要,本人也沒有這個習慣,孩子的事情我自然盡心盡力。最后家長很高興地接受了我的建議和勸誡。
在有些事情見怪不怪的今天,我們對此自然沒有必要滿懷激憤,擺出一番正人君子的模樣,但也不應隨波逐流,走向自我心靈的墮落和蛻變,而應始終保持清醒的理智和頭腦,建立和維護屬于自己的精神操守:沒有家長給我們送禮,我們應該感到欣慰,在教書育人之中如履薄冰盡心盡力;有家長給我們送禮時,我們在體察家長良苦用心、表示感謝的同時,更應學會拒絕,以此鞭策和激勵自己把學生工作做得更好?;畹锰谷唬3肿饑?,最大程度恪守做人的良知和道義,才是為師之本。不知道我的理解和做法,會有多少人贊同?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