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波
(云南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國外學者“情景族群性”研究的學術(shù)史回顧
陳勁波
(云南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本文主要參考英文文獻中體現(xiàn)和涉及“情景族群性”(Situational Ethnicity)的研究和觀點進行年代降序的歷時性梳理,總結(jié)出情景族群性或族群情境性88年內(nèi)出現(xiàn)的3個研究階段的特點,即3個西方學者眼中“他者”的情景族群性、民族與社會交互中的情景族群性、動態(tài)的情景族群性。通過選取不同10年區(qū)間內(nèi)典型的文章進行描述和分析,總結(jié)出“情景族群性”的研究從最初西方研究者的“獵奇”到重新審視關于族群的研究,直至近年逐步成為研究調(diào)查中對微觀現(xiàn)象關注的理論來源和研究思維,這為相關研究可提供介紹和借鑒。
族群性,情景性,民族社會
全球化時代,作為“自下而上”“由小及大”的民族學、人類學,以其擅長的“地方性”研究,以點帶面地在文化的整體視角中逐步呈現(xiàn)人類的總體面貌,體現(xiàn)出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存在狀態(tài),其“日常生活”視角的研究趨勢也令人類的文化文本產(chǎn)生了“可觸摸”性,甚至通過文本令人產(chǎn)生對“他者”文化的“體驗”。在這方面,人們所熟知的格爾茲(Clifford Geertz)的“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在學界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常常將讀者帶入他的田野調(diào)查場景。然而,這種文本的呈現(xiàn)是基于格爾茲細致的田野調(diào)查,并融入了研究對象社會內(nèi)部各類社會交往中的“情調(diào)”(Accent),因此有學者將此歸結(jié)為一種“地方性知識的情境性”①參見圖力古日《地方性知識情境性的內(nèi)涵探析》《科學與社會》,2016年1期,第75頁。。
同樣,在田野調(diào)查中,調(diào)查人員也始終處于不同的情境切換之中,“游走”并“尋覓”著深入調(diào)查的時機。然而,基于常識的理解,這類“情境”或許是在人類各種社會形態(tài)中普遍存在的。那么,作為對“常識”保持批判態(tài)度的民族學、人類學,作為一種對這類普遍性的反思,當凸顯“族群”(Ethnicity)的因素時,“情景族群性”(Situational Ethnicity)作為一個概念或理論的主語,便在其內(nèi)涵和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助于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甚至可以作為一個研究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結(jié)構(gòu)功能主義之后,出于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學界已不滿足于這類強調(diào)趨向性以及對人的主觀能動性有所忽視的狀況并重點強調(diào)社會功能的理論,例如微觀社會學便也注重“情境性”。
如今各個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都傾向于不去忽視“邊緣”個體或群體,以及強調(diào)社會現(xiàn)象背后人與人之間的“建構(gòu)”因素。那么,“情景族群性”在人文社會學科學術(shù)史的歷時性脈絡上,在全球化的發(fā)展中趨向于“族群”的分析范疇還是趨向“個體”的分析范疇?對于這一舶來的學術(shù)詞匯,英文文獻可以為我們提供相對豐富的參考。本文旨在對1923-2011年的典型英文文獻進行綜述,統(tǒng)計所涉及的英文文獻,以每10年一個區(qū)間,每個10年區(qū)間選擇至少1篇具有當時時代研究代表性的文獻加以品讀,如下表。
序號 作者區(qū)間(每10年)頻數(shù)1 William I.Thomas The Unadjusted Girl: With Cases and Standpoint for Behavior Analysis題目 年份(公元)1923 1 2 Evans-pritchard Witchcraft, 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 1937 1 3 Max Gluckman Analysis of a Social Situation in Modern Zululand 1940 1 4 Mitchell,J.C. The Kalela Dance.Aspect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Urban Africans in Northern Rhodesia. 1956 2 5 A.L.Epstein Politics in an Urban African Community 1958 6 Philip Mayer Migrancy and the Study of Africans in Towns 1962 1 7 Judith A.Nagata What is a Malay Situational Selection of Ethnic Identity in a Plural Society 1974 4 8 Joseph M.Kaufert Situ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ity among Ghanaian University Students 1977 9 Stephen S.Fugita and David J.O’Brien Economicis,Ideology,and Ethnicity:The Struggl between Tne U-nited Farm Workers Union and the Nisei Farmers League 1977 10 Ronald Cohen Ethnicity:Problem and Focus in Anthropology 1978 11 Jonathan Y.Okamura Situational Ethnicity 1981 2 12 M.SIMILA Situ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1984 13 Alisdair Rogers and Steven VertovecThe Urban Context: Ethnicity,Social Networks and Situational Analysis 1995 3 14 Frank Proschan “We Are All Kmhmu, Just the Same”: Ethnonyms, Ethnic Identities,and Ethnic Groups 1997 15 Hitchcock, Michael Tourism and Ethnicity: Situational Perspectives 1999 16 T.K.Oommen Situating Ethnicity Conceptually 2001 1 17 Emi Moriuchi,Paul Jackson共17 88年 共17 The Phenomenon of Biculturals’ Lived Experiences: An Exploratory Cross-cultural Study On Shin-nikkei’s Consumption Behavior in Hawaii 2011 1
觀察這張英文文獻表,時間跨度為88年,趨勢有所起伏,表中每10年區(qū)間的頻數(shù)只輔助“想象的趨勢”。雖然文獻搜索和收集具有局限性,但在有限的搜索中,這些被搜集到的文獻也體現(xiàn)出一定的代表性。
從這些英文文獻的題目上看,1937-1962年關于情境性與族群關系的討論聚焦于非洲、印度尼西亞,即西方視角里的“初民社會”和“異文化群體”;1974-1998年主要是圍繞這一概念的討論,并將更大的社會視角引入討論,關注族群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對情境性的影響;1999年至今關注實踐行為、不同社會階層、文化多元的情景族群性的一種動態(tài)的關系。王銘銘在2005年出版著作《西方人類學思潮十講》中原文引用評述8年前舊稿中評述說:“本世紀(筆者注:20世紀)前期,歐洲社會與民族矛盾積累到不可和平解決的程度,于是爆發(fā)了世界大戰(zhàn)。處在這種情境下的人類學者體驗到 ‘本文化’的內(nèi)在困境……到 ‘他人文化’的田野中去尋找功能整合的和平社會與文化模式的抉擇”“20世紀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變遷、世界格局的變化所帶來的歐美文化霸權(quán)東移、社會變遷所引起的族群關系與文化沖突、民族—國家與現(xiàn)代性的不斷強化對社區(qū)生活的沖擊……本世紀數(shù)代人類學者逐步積累下來的跨文化理解論、文化相對論、主位研究法及學術(shù)自主觀均值得重新評估與思考”“在20世紀的尾聲、21世紀的前夕,當代人類學者面對的是一個與經(jīng)典人類學大師所處的年代不同的問題”①王銘銘《西方人類學思潮十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頁。。進入21世紀以來,僅僅10余年的時間還無法從宏觀的視角形成學界普遍認可的對人類學的發(fā)展特點所做的總結(jié),本文也不傾向于預測其發(fā)展趨勢。
同時,從這些“易獲得”的文獻作者姓名來看,1973年開始出現(xiàn)了幾位日裔的研究者,這也與戰(zhàn)后世界非歐美國家的復蘇以及戰(zhàn)爭移民群體融入當?shù)厣鐣?,在反思和批判歐洲中心主義的思潮下產(chǎn)生的不同視角,以及文化多元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有關。
Thomas(1923年)將家庭歸為最小的社會和初級的代理機構(gòu)[1],并從家長通過“限定情景”而規(guī)訓孩子的角度提出了如親子二元關系中存在權(quán)力不平等而產(chǎn)生的情景,持有權(quán)力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哭鬧中使用限定情景的權(quán)力,并且情景限定有多種因素,例如“保持安靜、立刻住嘴、捏鼻子、洗臉、在意母親、對姐妹要好,等等。”如此,孩子也越來越免于懲罰。這種情景便通過權(quán)力的差異表現(xiàn)了出來。
社會人類學中情景族群性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埃文斯·普里查德(E.E.Evans Pritchard,1937)的著作《阿贊德人的巫術(shù)、神諭和魔法》[2]。埃文斯·普里查德雖沒有直接結(jié)合情境性與族群進行討論,但他評論阿贊德人巫術(shù)“信仰的可塑性表現(xiàn)為是與情境相關的”②[英]埃文斯·普理查德《阿贊德人的巫術(shù)、神諭和魔法》,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540頁。。他說:“處于某個具體情境中的人只會利用信仰中對他當時有利的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但是換了情境他也有可能利用其他因素?!雹踇英]普理查德《阿贊德人的巫術(shù)、神諭和魔法》,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540頁。
Gluckman(1940)的文章基于“小社會”的研究則可以借鑒[3]。他的文章在腳注中可見他大量引用埃文斯·普里查德的觀點。他特別關注族群性或“文化聯(lián)系”,通過描寫和分析歐洲人和祖魯人在南非一座橋梁的開幕慶?;顒又械母鞣N角色和關系,擴大了埃文斯·普里查德的原創(chuàng)思想,介紹了“情景選擇”的概念。個體成員在某一特定情景中的特定群體中,由價值觀、興趣和動機會影響他在這種情景下的行為。“因此個體得以基于價值觀的矛盾、不相配的信仰以及不同的利益和技術(shù)的情景性選擇中獲得生活的連貫性”,便與上文中孩子們對于“限定情景”的接受有意義上的相同,即接受差異和矛盾獲得連貫性。
Mitchell(1956年)通過卡萊拉舞蹈對羅得西亞(1980年以后的津巴布韋)北部的非洲城鎮(zhèn)居民的社會關系進行了研究[4]。他的田野調(diào)查是利用當?shù)厝碎e暇觀察非洲人之間的交往,在發(fā)現(xiàn)例行的玩笑關系對族群內(nèi)部敵意的控制作用之后,又觀察到在歐洲雇主面前始終保持團結(jié)和與歐洲雇主的對立。之后,通過對當?shù)厝碎_玩笑和舞蹈的研究,他提出情景是部落制度通過生成特定的互動范疇將一部分人剝離到對立面的表現(xiàn)。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他仍然是通過明確對情景限定的標準而形成情景族群性的。
Frank Untermyer(1959年)對Epstein(1958年)的書評中情景關系是“夾在中間的”(“intercalary”situations)的論斷提出了質(zhì)疑[5],并在之后批判Epstein用此種“表達模糊了他以歐洲的民族主義視角和關注受教育的部落首領所造成的與歐洲 ‘無差別的大眾’,這種無差別為證明歐洲文明是普世的規(guī)律,歐洲的 ‘發(fā)達’自上而下的體系里底部便是非洲的觀點?!雹軈⒁?Frank Untermyer,Review:AssociationPolitics in an Urban African Community by A.L.Epstein,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1959 年第1 106-1 108頁。不過,盡管Epstein被批判為將歐洲的文明系統(tǒng)扣在了非洲上,但他在書中的“‘部落主義’在內(nèi)部關系的集合中運行,但在 ‘我們’進入 ‘政治關系’之前盡快停止運行”這一說法,就情景性本身而言,拋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歐洲或非洲,則提供了外來者進入族群的時候產(chǎn)生情景變化的現(xiàn)象。以上文獻都具有將情景性歸結(jié)為二元分離的一對矛盾體相互之間對立形成的特點。
Philip Mayer(1962年)對非洲城鎮(zhèn)中遷徙的居民進行了研究[6]。通過對調(diào)查對象習慣于在倫敦這樣的城鎮(zhèn)以及贊比亞銅帶省的同樣族群的部落生活,找到了他們之間行為的區(qū)別,對其“簡單的情景選擇的雙價值觀模式”提出了質(zhì)疑,因為兩者生活地點、文化表現(xiàn)的情景不同。另外,雖然同樣是贊比亞人,但并非是同一批人在兩個地方都生活過,而且“雙價值觀模式”對倫敦東部的贊比亞移民的研究也不恰當,因為更大數(shù)量的行為選項是在失業(yè)情景之下,有別于贊比亞國內(nèi)族人就業(yè)的情景,這又造成了不同的情景。所以無論是二選其一還是兩者皆得,情境性不能以二元地區(qū)分成對立面進行討論。
另外,在族群邊界的研究中,也有可值得借鑒的內(nèi)容。巴特(Barth,1969年)在有關族群邊界的書中,就有關于族群的文化承載方面的注重,“群體之間的差異因不同的特質(zhì)存儲而越來越不同;注意力被文化的分析吸引,而不是由族群的組織。”①Barth,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1969年,第12頁。
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的文獻,具有歐洲中心主義的分類視角,且因為是簡單的二元分類,這一分類視角體現(xiàn)出歐洲和非歐洲的二元分類的習慣。這樣一來,被分類的族群表現(xiàn)出龐大的體積,以至于內(nèi)部的文化也呈現(xiàn)出一致的表現(xiàn),忽略了龐大族群內(nèi)部分支族群的不同文化,直至巴特(Barth)在族群邊界理論中涉及到了相對個體化的族群分類方式,引用A、B作為類比的方式則為細化更多元文化的族群提供了更具有情境性的思維。
永田(Nagata,1974年)對馬來人在一種復合社會[7](即正文第一頁下所做的腳注中)給出了定義:沒有明確主導亦或中性的文化,族群地位的動搖也不會發(fā)生直接的文化同化。文中對族群身份的情境性選擇進行研究,也一直關注基于行動者的社會情景觀念的變異性。她提出了對于行動者的“族群身份的情景選擇”的最重要因素是:“對申明他們的社會距離或社會團結(jié)的愿望;直接的優(yōu)勢,無論是權(quán)宜之計或深思熟慮皆可由選擇專門的族裔身份而得到”;而且據(jù)她判斷,“對于情景族群性,最重要的是,關注社會地位和社會流動性?!?/p>
Joseph M.Kaufert(1977年)對加納的大學生游行示威的途徑進行了研究[8]。其中,他發(fā)現(xiàn)加納的大學生結(jié)成的社會團體與對于城鎮(zhèn)移民相似,即他們會加入或離開一個個體化的族群以應對特殊情景。作為受過國家教育的精英,他們在與非加納人或者他們出國后都會強化族群身份的認同。這種情景也就包括了在加納國內(nèi)的地理上和文化上的分歧,例如加納南北方人之間都會認為各自的來源地具有一個超大的族群。從矛盾的角度來看,在成分多種的社區(qū)中日?;颖憩F(xiàn)如同加納首都阿克拉的移民群體或者學校的居民都會趨向于強化作為一種語言上或者部落成員的個體身份,并且情景是在一種基于家鄉(xiāng)和兒時伙伴群體身份的分享中形成的。
同年,Stephen S.Fugita和David J.O,Brien(1977年)從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和族群性的角度對墨西哥裔美國農(nóng)業(yè)工人聯(lián)合會和日裔美國農(nóng)民聯(lián)盟之間的斗爭進行過研究[9]。盡管經(jīng)濟和意識形態(tài)是主要因素,但是在資源流動的情況下,統(tǒng)一族群內(nèi)部也會生出個體族群成員的矛盾和交叉壓力,所以族群性分析也是相當重要的。他將族群作為一個民族的社會團體,不僅僅拘泥于族群內(nèi)部各團體之間的爭斗,而且關注流動性因素的社會影響。通過提出統(tǒng)一族群內(nèi)部為何會出現(xiàn)矛盾和對抗行為的問題,他進一步解開了族群僅僅作為經(jīng)濟、政治或者其他沖突起因的面紗,而更注重族群內(nèi)部的個體在一種社會概念中的生活,避開大于族群整體的社會背景。經(jīng)過歷時性的材料梳理,通過二手材料的再分析展現(xiàn)了三代人面對族群之間的斗爭和族群內(nèi)部斗爭的表現(xiàn),第一、第二代人面對的經(jīng)濟和政治的困境在第三代人身上已經(jīng)撤出的時候,面對現(xiàn)實的心理、經(jīng)濟、政治的議題更加關乎其對于族群的忠誠和意識形態(tài)的方向。所以,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同一龐大族群的概念等于農(nóng)民這個社會階層,這一階級分類本身就體現(xiàn)出他對族群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思考,但卻混淆了血緣、種族與社會階層之間的區(qū)別,所以體現(xiàn)出一個龐大的“農(nóng)民”族群內(nèi)部因為經(jīng)濟、政治資源的流動、變化而產(chǎn)生的內(nèi)部不同種族群體之間的斗爭。作為一個龐大的“農(nóng)民”族群整體的考慮,隨著時代的不同,這些流動的資源也會隨之變動,影響到對族群的忠誠和意識形態(tài)的方向,但沒有細化,或基于明顯不同的墨西哥裔和日本裔群體各自對本種族族群的忠誠和意識形態(tài)變化。這在形式上造成了某種經(jīng)濟、政治因素,促成了一種大的社會情景的變化,之后才是這種情景性的變化導致了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但內(nèi)涵上卻不精確。不過,引入階級的概念和社會背景變動導致情境性因素變動的思路還是值得借鑒到族群研究之中。
Cohen(1978年)在《族群:人類學的問題和關切》一文中[10]有關于情景族群性的部分,由巴特(Barth)將族群看做“一種持續(xù)的歸屬,將一個人分類為最普遍、最廣泛的身份”入手,提出質(zhì)疑,即在多方面、范圍廣大的因素作用下,A雖然可以與B、C區(qū)分,但不可避免地會察覺到其內(nèi)部小群體如X、Y、Z之間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區(qū)別。不過,這一質(zhì)疑仍然屬于個體的群體與其他群體的比較,并沒有根本區(qū)別于巴特的邏輯。盡管沒有真正推翻巴特的邏輯,但他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還是引入了情景性作為族群的首要條件,用自己和他人的“標簽”來解釋行為。一些特定的行為和表現(xiàn)可歸于族群或者族群的標簽,這些標簽暗示了其他文化特點,也促成一種來源于社會化的和傳統(tǒng)行為的解釋。他舉出在尼日利亞東北部的布拉語言區(qū)曾尋找到兩個大的族群分支,乍得語言的一支處于中心位置,布拉語處于非中心位置。當?shù)赝寥瞬孔寰哂袕娏业淖迦荷矸菡J同,與其他部族相區(qū)別,有與乍得、布拉、卡努里、豪撒以及馬爾吉這幾個部族一爭高下的勢頭,并且隨著土人部族人口增加也遷徙離開大布拉語言區(qū)。如今面臨城鎮(zhèn)化問題,比烏地區(qū)的人仍然稱自己為比烏人,且找到了一條公認的中間現(xiàn)代化道路。由此乍得保持宗教底線,大多保持穆斯林身份,而布拉語言區(qū)的人則大多變成了基督教徒。雙方雖然仍然有很多的文化關聯(lián),但卻越來越導致雙方的區(qū)分。這樣形成了一個復雜的情景,一個人來自尼日利亞北部的豪撒,當他處于不是豪撒人的群體中,他可以成為乍得、布拉、土人、次土人,且也僅僅是家族血統(tǒng)的區(qū)別;并且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不同教區(qū)或者更大的尼日利亞也可以這樣與南方人交往。這種個體情境性的多變,最終被總結(jié)成如下定義:“情境族群性可以在來自于相區(qū)別的群體,可由兩個或多個人的互動中被觀察,這種群體的區(qū)別用來明確社會文化方面的不同?!?/p>
Jonathan Y.Okamura(1981年)發(fā)表《情景族群性》[11],因其對情景族群性進行了綜述和討論,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學術(shù)研究參考。根據(jù)這篇文章尋找相關的文獻,盡管得到文獻名稱,但即很難下載甚至查詢到,沒有歷時的年代順序,完全按照他自己對于情景族群性概念的理解以及他寫作這篇文章的邏輯需要,將文獻打碎,按需求提取片段,也就是說,只關注引用的段落來推敲歷時性的限制,所以,整篇文章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篇文獻多處使用且相互矛盾的問題,經(jīng)常是不顧引用文獻的作者寫作的主題和論述邏輯。另外,在尋找到的相同文獻中會發(fā)現(xiàn)頁碼與實際文獻不符;且與原文相對照,轉(zhuǎn)述文獻語句所使用的英語存在問題,導致理解的偏差。從作者姓名上看,應該是日本移民的后代,有不同于美國學者對除美國、日本以外其他國家不同的觀念。不過,這篇文章結(jié)尾關于文化維度的論述和社會維度可供思考。情景族群性的文化維度體現(xiàn)在行動者對文化符號、標志的理解,并且行動者將自己在行動中找到自我歸因于這些元素;在社會維度方面,指行動者的社會角色在一定的社會情景中作為宏觀族群關系的結(jié)果。最終,這篇文章的結(jié)論落在了變化性上,即情景族群性的方法表明變化性是在多元的情景文本中展示族群社會關系的必要性本質(zhì)。
M.SIMILA(1984年)將情境性與族群身份結(jié)合討論[12],通過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16-24歲的110名土耳其青年人和114名(前)南斯拉夫青年人的隨機調(diào)查和訪談進行材料的收集,并在提問和訪談者的身份上進行變換的假設,通過“瑞典的瑞典人提問”“你在瑞典的同胞提問”“瑞典的荷蘭人提問”“土耳其或(前)南斯拉夫的瑞典人提問”“你在土耳其或(前)南斯拉夫的同胞提問”“土耳其或(前)南斯拉夫的荷蘭人提問”“荷蘭的瑞典人提問”“你在荷蘭的同胞提問”“荷蘭的荷蘭人提問”的維度對“你從哪里來的?”這一問題進行提問,明顯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被問到的土耳其青年人和(前)南斯拉夫青年人回答“我是土耳其或(前)南斯拉夫來的”以及“我是土耳其或(前)南斯拉夫人不過現(xiàn)在住在瑞典”的為大多數(shù),之后又加上“你認為你會歸屬于那類人?”回答“其他移民到瑞典的人”為大多數(shù),以及“如果有瑞典人對你說你和其他瑞典人一樣你會有什么表現(xiàn)?”回答“不在意”的為大多數(shù)。從這3份問卷上來看,青年人還是首先聯(lián)系到自己的族群,而之后土耳其青年人對“整合到瑞典的土耳其社群中”這一調(diào)查顯示有意愿讓自己進入瑞典土耳其社群中的土耳其青年人最多,而對具有強族群身份認同和具有弱族群身份認同的土耳其青年人進行調(diào)查,顯示這兩種情況都有多數(shù)人愿意加入瑞典的土耳其社群。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中,在明確族群邊界的情境下,土耳其青年人和(前)南斯拉夫青年人都表現(xiàn)出強族群身份認同,而當情景限制到瑞典的土耳其社群的時候,土耳其青年人也接受這樣的整合,(前)南斯拉夫青年人也是同樣情況。雖然這篇文章從文本上看所用的實證研究方法過于簡單,且限定的情景過于單一,但仍然在隨機抽取各自族群百余樣本的情況下,從統(tǒng)計學表達客觀事實的角度來說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最后這篇文章認為,觀念中固定的族群身份應該是相對的,而情景的變化會影響到族群身份的識別。為達到對多元族群的語境論證,他通過對非弱小或不穩(wěn)定的族群身份識別的路徑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這種情景的變化并非完全由群體壓力、社會期望或者社會網(wǎng)絡優(yōu)勢的最大化來解釋,而是族群成員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相互影響。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族群身份的識別是變化的,且族群身份識別的途徑也是復雜的,以至于一個人在給定的情境下難以表達多于族群身份以外的其他方面。這一推倒的過程沒有得到文本的有力支持,但結(jié)論的確可以提供移民族群在異文化區(qū)域生活對于族群身份表述的思考。
Alisdair Rogers和Steven Vertovec(1995年)的著述將族群、社會網(wǎng)絡和情境性分析放入城市的環(huán)境中[13]。該書作為一本紀念文集,對前文中的Mitchell表達紀念之意,Clyde Mitchell于1994年去世,在書中關于東安德斯每周年的季節(jié)性移民遷入“希望的田野”——肯特地區(qū)。首先通過對每年25萬人次從城市遷徙到鄉(xiāng)村的移民研究,對傳統(tǒng)的“農(nóng)村遷徙到城市”的刻板概念進行了探索;然后,對于收入期望的衡量作為一種小心翼翼的年度預算進行一種戰(zhàn)略分析,從而對城市低收入者是享樂主義的、懶惰的、無能的刻板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之后,對婦女如何組織人員補充、監(jiān)管和安置以及對到達肯特地區(qū)的運輸進行非正式的和“見縫插針”式的家長制權(quán)力使用。之后描述了鄉(xiāng)村對于新的城市勞動力需求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即通過對家庭進行宣傳,將鄉(xiāng)村描述成“希望的花園”,在那里的人們工作條件如何的好,他們是如何樂于這種雇傭關系;而這種對于勞動力需求的制造從側(cè)面也反映出城市周邊的個體社會情景,這種從城市到農(nóng)村的突破傳統(tǒng)概念的勞務流動便是基于人口從城市向農(nóng)村流動的社會網(wǎng)絡,進而形成針對城市周邊社會情景中的人發(fā)送農(nóng)村工作、生活的美好情景而達到的。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對于城市人口向農(nóng)村進行勞務輸出背后的推力以及農(nóng)村對這一季節(jié)性勞務群體產(chǎn)生的拉力并沒有詳細的描述,只是通過建構(gòu)一種“理性”的“懶人”在主觀層面剖析勞務流動的主觀意愿。誠然,這本書關注人的主觀活動以及人與人之間通過主觀的表達建構(gòu)和利用情景性因素的分析方式,令“情境性”更加貼近文化的豐富性,而不是冷冰冰地在一種客觀事實上進行討論。
Frank Proschan(1997年)針對生活于老撾、泰國、越南以及離散于歐美國家的“克木人”(Khmu)的族群認同中“克木”的“自稱”和“他稱”的形成和象征進行了分析[14],重點強調(diào)了族群“稱呼”使用的情境性。該文引言部分將對族群的“自稱”和“他稱”同對于“人類”的稱呼進行關聯(lián)討論,通過對“人類”的識別這一具有普遍性的視角進行切入,以克木人為例,得出最基本的,以族群名稱作為對“人類”的觀念表達,進而論述“克木”族群觀念上的表達。作者針對學術(shù)層面具有普遍性的“族群”(Ethnic group)理論進行批判性討論,重點提出“族群”作為一種客觀的存在,是始終處于歷史長流中的,是早于學界的概念提出的,那么便需要將族群的“自然”(Nature)和學術(shù)范疇進行交互的討論。針對“克木”這一族群稱謂,作者從地方性分析模式、“換檔”的族名符號、跨國克木人認同表達、克木族群及其支系內(nèi)部使用、非克木人對“克木”的使用、儀式表演和日常對話進行描述和分析,剖析和總結(jié)其中的“情境性”,最后引用克木人的口述材料并基于對克木語中表達族群邊界的詞語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族群邊界是開放的,在對“克木”這一自稱的表達上體現(xiàn)出情境性?;谏鲜鱿嚓P的田野調(diào)查材料的分析和討論,作者將問題指向了“族名”“族群”“族群身份”,提出關于這方面研究需要學術(shù)和現(xiàn)實的結(jié)合,才能避免模式的單一化。作者也批判了學術(shù)研究中在先驗層面僵化地確定族群邊界和族群身份,以期使自己的研究趨于穩(wěn)定和嚴謹。提倡對于族群、族群身份的研究應關注柔性的、微妙的情境性因素,因為如果力求穩(wěn)定和固定,情境性才是穩(wěn)固的。
從上述文獻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情景族群性的討論是將其放入社會中進行的,包括引入了社會流動、社會地位、族群認同的視角,并且將宏大的經(jīng)濟、政治以及跨國移民的背景引入情境性的思考。
Michael Hitchcock(1999年)通過對情景性的討論,將旅游和族群放在一起進行探究[15],認為族群的概念已經(jīng)滲透到旅游的概念之中,但卻處于貧瘠的認知階段,且族群也可在變化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中體現(xiàn)很多的社會問題。與通常人類學家將族群看做浮動變化的以及作為一種談判博弈的結(jié)果不同,這篇文章注重將族群作為一種多變的對旅游的回應。情境性因素為身份的多變提供了思考,行動者在旅游的實踐中,無論是經(jīng)營一方還是旅游者都會在旅游中加入族群的因素,或多或少地會通過多變的戰(zhàn)略來體現(xiàn)民族自豪感,且又在旅游的情境中體現(xiàn)出了變化和妥協(xié)的特點。文中對于旅游中情境性因素的分析,逐步剖析一系列復雜的過程以及邊界的制造、鞏固和轉(zhuǎn)變。但遺憾的是,這篇文章并非民族志式的敘事,更像是二、這些移民要定居在這里,使這一領土范圍成為家鄉(xiāng),族群化催生了一種接受、整合移民的全套政治法案;其三、這種對于新的“家鄉(xiāng)”的認同是在原來故鄉(xiāng)的基礎上經(jīng)過也許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的轉(zhuǎn)變,所以,要給予這些旅居者生育的權(quán)利;其四、對移民的整合會存在國家主導的包括政策和文化上的同化措施;其五、移民到國外的人如果其權(quán)益受到威脅,或被看成外來人,便會拒絕成為當?shù)厝?;其六、盡管被接收和當做本地人對待,移民還是會產(chǎn)生有回到原來國家的意愿。該文作者最終將族群概念凈化聯(lián)系國族和公民,這樣便得以收獲其中的潛能。從這篇文章來看,作者主導的是一種對移民或外來群體的接受,并且旨在通過制度將族群進行全球化移民浪潮中開放的組織,以便在移民或外來群體的要求中可以穩(wěn)定地使族群進行融合,成為國族,尋求更良好的發(fā)展。圍繞族群和旅游的思考形成的文獻引用,缺乏細節(jié)和個案。
印度T.K.Oommen(2001年)的《作為概念的情景化族群》首先提出族群這一概念在當今社會科學里具有廣泛的流動性,也因此成為了最模棱兩可的概念之一[16]。一種傾向于將族群放在國家的對立面,另一種傾向于將國家、公民和國族進行不可避免的連接。因此他將族群、國族和公民的相互關系進行討論。作為一篇討論和梳理理論的文章,他從族群的詞源上開始論述,認為其作為一種社會群體背后具有文化背景便成為了國族,所以族群和國族之間是不同的,所以要進一步闡釋族群和國族之間的區(qū)別,國族作為一個領土范圍內(nèi)具有統(tǒng)一的道德倫理含義、內(nèi)部成員有持續(xù)的聯(lián)系、相通的語言。但這種狀況不是先賦的,而是后天磨合出來的,所以其中便加入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族群可以被看做是領土和文化中析出的產(chǎn)品。移民、難民群體在進入領土范圍生活使這一領土成為故鄉(xiāng)的過程中,也被族群化了。進而,他列舉了6個族群化的后果:其一、一個民族國家要在原有的家鄉(xiāng)繼續(xù)存在便要進行族群化;其
Emi Moriuchi,Paul Jackson(2011年)的《雙文化生活經(jīng)驗的現(xiàn)象:對夏威夷日裔消費行為跨文化的一個探索》[17],發(fā)表時間為2011年3月31日,可以看出成文的時間應該是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時候,且其參考文獻跨越1967-2006年,所以這篇文章的價值在我們看來,跨過了本文所歸納出的3個時期,并且這篇文章關注的是慣常的、日常的雙文化背景的消費者族群行為,這一視角集合了族群和社會的元素,并且圍繞全球化中最主要的行為之一——消費行為進行討論,提供了一種在全球化背景下族群與社會互相影響、互相擁有的思路和文獻樣本。
這篇文章旨在從感覺上即主觀上入手,通過雙文化背景的消費者用一種感覺對從屬的建構(gòu)族群來從更大程度的以自然主義和經(jīng)驗研究來探索廣泛的主觀中的族群。基于個體化族群的研究,其族群身份受到例如商業(yè)和政府管理的影響產(chǎn)生差異,以及對媒體語言的使用,品牌忠誠和首選對于這個消費族群聲望有利的廣告品牌。針對雙文化背景的日裔美國消費族群的行為層面的研究,論證出了“情景族群的消費”,到這里概念的復雜和大的信息量需要逐步理清楚。這篇文章基于市場調(diào)查,針對商人在國外銷售本國商品的難度進行深入分析,首先對商品本身的特點進行描述,之后對商品的本土化,即適應本地消費者的習慣、口味和生活方式,最后表現(xiàn)為,在國外銷售商品不僅僅是迎合消費者進行改變而且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但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消費者的抵制,因此,商人需要明白擁有文化特質(zhì)的重要性,日裔族群的商人都把和消費者結(jié)成大的族群看做是成敗的決定因素,側(cè)面反映了雖然亞裔美國人已經(jīng)是當?shù)刈疃嗟娜丝?,與其他族群相對可以在表面上看做亞裔這一個族群,但其內(nèi)部各自民族在美國文化中都有各自的發(fā)展,并表現(xiàn)出分裂。所以,在美國、日本兩種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雙文化背景的商品、雙文化背景的消費行為。針對每天發(fā)生的這類消費行為,這篇文章列出了兩點對每天雙文化消費者族群有關的行為:其一、從同化水平、族源、對父母族群身份的察覺決定了雙文化特質(zhì)。例如身為基督教徒的日裔美國青年也會進入廟里為父母燒香祈福。這些雙文化的行為會影響各自的消費經(jīng)驗。其二、雙文化的消費者在對不同文化的消費品進行消費的情境下的結(jié)成消費族群的經(jīng)驗。
這一時期的文章,雖然數(shù)量很難體現(xiàn)一般性的普遍特征,但可以看出是研究“變動的文化”和“變動的人”之間的互動,以動態(tài)的、多理論視角的情景基于族群的視角進行研究,既有文化多元性的學術(shù)理念,又表現(xiàn)出對族群和社會以人作為載體表現(xiàn)的交集進行研究的方式,更加豐富地體現(xiàn)了情景性作為一種文化變遷的微觀載體與之所以成為一個族群的不確定性和多元性。
本文綜述基于各時期有代表性的文獻,從歷時性的角度總結(jié)出了一條情景族群性發(fā)展的路線,即由族群間的二元對立與權(quán)力的抗衡,到族群與社會互動產(chǎn)生的文化變遷,最終走向人本的文化多元性。不過,本文綜述并非從進化論的視角進行歷時性梳理,雖然這篇綜述體現(xiàn)出了簡單到復雜的“進化論程序”,但并非學術(shù)研究發(fā)展從簡單到復雜就是一種“進化”。我們認為并非情景族群性走向復雜的研究,而是走向以人為本的研究,或者說關于情景族群性的研究剖析越來越清晰和豐富地展現(xiàn)了族群中作為個體的人本身具有的文化多元性?!扒榫白迦盒浴钡难芯繌淖畛跷鞣窖芯空叩摹矮C奇”到重新審視關于族群的研究,直至近年,逐步成為研究調(diào)查中對微觀現(xiàn)象關注的理論來源和研究思維。
[1]William I.Thomas.The Unadjusted Girl:With Cases and Standpoint for Behavior Analysis[J].Criminal Science Monographs.1923(4):1-257.
[2]Max Gluckman.Analysis of A Social Situation in Modern Zuluand[M].Bantu Studies,1940:26.
[3]E.E.Evans Pritchard.Witchcraft,Oracles,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Ely House,London W.1.1937:221.
[4]Mitchell,J.C.The Kalela Dance:Aspect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Urban Africans in Northern Rhodesia[M].Manchester UP on behalf of the 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1956:43.
[5]A.L.Epstein.Politics in an Urban African Community[M]//The Humanities Press,for the 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Lusaka,Northern Rhodesia.1958:235.
[6]Philip Mayer.Migrancy and the Study of Africans in Town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1962(3):589.
[7]JUDITH A.NAGATA.What is a Malay Situational selection of ethnic identity in a plural society[J].American Ethnologist,1974(2):331-350.
[8]Joseph M.Kaufert.Situ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ity among Ghanaian University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d,1977(1):126-135.
[9]STEPHEN S.FUGITA and DAVID J.O’BRIEN.Economics,Idenology,and Ethnicity: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United Farm Workers Union and The Nisei Farmers League[J].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1977(2):146-156.
[10]Ronald Cohen.Ethnicity:Problem and Focus in Anthropology[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78(7):389.
[11]Jonathan Y.Okamura.Situational Ethnicity[M].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1981:452-465.
[12]M.SIMILA.Situ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J].International Migration,1988(26):453-460.
[13]Alisdair Rogers and Steven Vertovec.The Urban Context:Ethnicity,Social Networks and Situational Analysis[M].Urban Studies,1998:35.
[14]Frank Proschan.“We Ard Allkmhun,Just the Same”:Ethnonyms,Ehtic Identifies,and Ethnic Groups[J].American Ethnologist,1997(1):91-113.
[15]Hitchcock,Michael.Tourism and ethnicity:situational perspectives[M]//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Jan/Feb,1999.
[16]T.K.Oommen.Situating Ethnicity Conceptually[J].Ethnicities,2001(1).
[17]Emi Moriuchi,Paul Jackson.The Phenomenon of Biculturals’Lived Experiences:An Ex ploratory Crosscultural Study on Shin-Nikkeei’s Consumption Behavior in Hawaii.March 31,2011.From:SSRN:http://ssrn.com/abstract=1861263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1861263.
[責任編輯:丹 涪]
C954
A
1674-3652(2017)03-0129-08
2017-02-1
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學術(shù)新人獎資助項目(C61555017)。
陳勁波,男,遼寧大連人。博士生,主要從事民族人類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