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學研機構偏好形成、互動與演化

      2017-07-03 15:58:47莊新霞歐忠輝
      關鍵詞:學研商業(yè)化異質性

      莊新霞 歐忠輝 吳 泓

      (1.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6; 2. 福建江夏學院經濟貿易學院, 福建福州 350108;3.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

      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學研機構偏好形成、互動與演化

      莊新霞1, 2歐忠輝1吳 泓3

      (1.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6; 2. 福建江夏學院經濟貿易學院, 福建福州 350108;3.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企業(yè)一般具有商業(yè)化價值偏好,而高校或研究機構則兼具學術化價值偏好和商業(yè)化價值偏好。兩者偏好的非一致性是造成“科技、經濟兩張皮”的主要原因。學研機構組織偏好和個體偏好均是以學術化價值偏好為主的混合偏好。在資源有限約束下,學研機構組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是沿著“制度-個體偏好-組織偏好”的路徑不斷演化的。異質性、分散性的個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將不利于組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形成與演化,而同質性、集中性的個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將有利于組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形成。

      學術化價值偏好; 商業(yè)化價值偏好; 協(xié)同創(chuàng)新; 學研機構

      當前,我國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協(xié)同創(chuàng)新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研發(fā)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涌現了一大批省級、國家級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并出現了諸如綠色交通技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聯(lián)盟、武漢光谷等具有代表性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踐。但是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并未改變我國關鍵技術薄弱的現狀。雖然我國高校每年均有大量的專利申請并在許多研究領域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大部分成果只停留于紙質、展品和樣品上,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知識高勢能并未成為產業(yè)技術發(fā)展的原動力。造成以上尷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雙方偏好的非一致性。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企業(yè)一般追求商業(yè)化價值,而高校或研究機構則具有雙重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突出。Donlad S.Siege在訪談了98名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利益相關者后,認為產學研雙方目標的異質性已經成為阻礙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最主要因素。[1]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大部分學者已經意識到學研機構偏好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基于學研機構偏好的大部分研究尤其是國內研究僅停留于表面性的簡單描述,并未系統(tǒng)地基于學研機構偏好展開深入探討。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學研機構組織及其個體偏好的形成、偏好微觀互動結構以及偏好的演化,尤其是個體偏好對組織偏好的驅動機理,期望能對當前基于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偏好演化研究有所啟示。

      一、學研機構偏好的形成

      (一)學研機構組織偏好的形成

      學研機構組織偏好的形成具有特定的歷史范疇,反映了社會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的變化對其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為了適應新的環(huán)境不斷演化并重新定位的過程。高校的職能演變共經歷兩個重要的階段,由此產生了當前的兩種主要偏好。第一,以科學研究為主的學術化價值偏好。學研機構的學術化價值偏好源于柏林高校的改革,它為所有“真”的研究進入高校開辟了道路,產生了洪堡式的高校,確定了科學研究在高校中的作用,但洪堡模式下的科學研究不講功利,是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純基礎研究,高校與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第二,以社會服務為主的商業(yè)化價值偏好?!巴箍敌恰彼枷胧状翁岢隽烁咝5纳鐣章毮?,認為隨著科學知識用途逐漸凸顯,科學研究在高校內部體制化,科學家開始從事與企業(yè)和政府的合作研究和咨詢服務。[2]齊曼認為這種變化是“學院科學”到“后學院科學”的轉變,科學行為由19世紀的無私性轉變?yōu)閷⑾敕?、方法和知識成果商業(yè)化,社會服務職能成為現代高校的第三職能。傳統(tǒng)的近代型的“洪堡模式”和現代型的后洪堡模式,成為當前學研機構知識生產的兩種主要模式。

      雖然社會發(fā)展要求高校走出象牙塔,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但是高校內部對學術資本化卻始終存在爭議與分歧。這種爭議主要圍繞著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種是站在洪堡理想的角度批判知識商業(yè)化,認為學術資本主義正給傳統(tǒng)的學術價值目標帶來負面影響,危及高校的基本精神與自由空間。哈佛大學的前校長博克指出“尋求商業(yè)化的過程使得人們對高校追求知識這一使命感到困惑”[3];另一些批判性的看法則認為學研機構追求商業(yè)化價值容易使高校忽視學術責任,追求個人利益,從而缺少學院的支持。[4]社會以及高校內部對學術資本主義的擔憂和批判反映了洪堡式的理念以及學研機構的科學價值觀深受默頓范式的影響。科學社會學之父羅伯特·默頓(Merton R.K.)提出了科學活動的四種規(guī)范結構——普遍主義、公有主義、無私利性以及有組織的懷疑,默頓的這四種基本規(guī)范構成了現代科學的精神特質并成為高校、研究機構的行為準則。基于科學價值目標導向,默頓提出了科學獎勵形式,“科學王國的基本通貨是承認”,科學家努力最終得到的最高補償是科學共同體對其創(chuàng)造知識的肯定以及由此帶來的榮譽性,包括命名、獎金、學者資格、主席身份、被科學史家提名、出版、在他們的工作中被引用和評價等。[5][6]科學獎勵中的默頓范式迄今仍然是高校以及高校研究人員知識生產中價值取向的標準,并衍生出以追求學術化價值偏好為主的科學價值觀。

      綜上,當前知識經濟時代,企業(yè)具有商業(yè)化價值偏好,即注重知識的商業(yè)化,重視應用研究并強調將知識轉為可出售的產品以獲得一定的物質利益或者某種競爭優(yōu)勢;而學研機構的組織偏好則是復雜的、混合的,既有追求傳統(tǒng)高校所要求的學術化價值取向,期望能夠獲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同行的認可,同時又存在著商業(yè)化價值取向。學研機構的混合偏好以學術化價值偏好為主,因此,以學術化價值偏好為主的學研機構與以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為主的企業(yè)的研究興趣和價值等各不相同(見表1)。

      表1 學研機構和企業(yè)偏好差異

      資料來源:Hatakenaka S. University-industry partnerships in MIT, Cambridge, and Tokyo: storytelling across boundaries. Routledge, 2004。

      (二)學研機構個體異質性偏好的形成

      在個體參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偏好中,一部分根植于默頓范式的學者堅守傳統(tǒng)高校的職能,強調學術界與產業(yè)界的不同,并在學術的舞臺上“嚴格地”追求成功[7],位于圖譜的最左邊,他們具有純學術化價值偏好;一小部分創(chuàng)業(yè)型的科學家則完全堅持商業(yè)化價值偏好,強調知識的商業(yè)化,位于圖譜的最右邊;絕大部分持有矛盾態(tài)度的科學家屬于混合偏好,即他們意識到學術界與產業(yè)界合作的重要性,但參與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追求學術化價值,與組織偏好相同,堅持默頓范式的學術化價值偏好占混合偏好的較大比例(見圖1)。[8]

      洪堡式的理念和默頓范式根植于大部分個體,而科研成果是體現個體知識貢獻的最佳表達方式。因此,當前學研機構內部以學術研究成果為主要績效評價導向,由此個體產生了以追求學術化價值為主的偏好。個體的學術化價值偏好是指個體具有追求論文的發(fā)表,科研成果申報等同行認可的傾向,是個體于現有科學價值導向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或者滿意化的一種表現。偏好對個體效用的影響不僅依賴于一定的情境,也離不開個體異質性因素?,F代偏好理論認為個體偏好的異質性可分為個體自身偏好的異質性以及個體之間偏好的異質性。而個體間的異質性偏好則體現在由于個體自身的獨特性,如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心智結構導致個體面對同一事物或者目標時會有不同程度的偏好,如不同的個體對同一宗教有或強或弱的信仰。[9]Kahneman的研究也表明了個體認知、個體經歷對異質性偏好的影響。[10]黃勁松等構造了一個影響高校研究者產學研合作傾向的因素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職業(yè)經歷、學科背景和職稱等個體因素對個體參與產學研合作傾向有顯著影響。[11]可見,學研機構中個體的異質性因素等強化或弱化了個體對學術化價值的追求,塑造了不同個體間學術化價值偏好的異質性。因此,個體追求學術化價值偏好是外在制度與內在個體特征的融合與統(tǒng)一,既定的制度塑造了以學術化價值為主的個體同質偏好,而異質性的個體特征則在同質偏好基礎上使學術化價值偏好強弱化,從而使個體呈現出的學術化價值偏好各不相同。

      二、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學研機構偏好互動機理

      對參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學研機構而言,在參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時以商業(yè)化價值為導向,則會驅動知識創(chuàng)造的商業(yè)化。而參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學研機構在偏好層面不僅表現出商業(yè)化價值偏好,同時還表現出學術化價值偏好。這兩種偏好在微觀結構上的互動決定了學研機構參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時的行為。現有研究已經驗證混合偏好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周業(yè)安認為人的決策是由大腦的兩個神經系統(tǒng)控制的,分別代表理性思維和非理性思維。當其中一種思維占主導地位時,另一種思維則占據輔助地位,因此,不同思維所決定的兩種偏好相互之間保留了兩個系統(tǒng)的互動關系。[12]Dickinson D. etc.則驗證了不同偏好的互動關系是源于動機擠入或者擠出,進而導致不同偏好此消彼長。[13]Irlenbusch and Sliwka 的委托代理研究實驗表明外在的刺激會對代理人的某種努力動機或者偏好產生擠出效應。[14]

      結合以上學者的研究,本文在經濟學與行為學雙系統(tǒng)理論的基礎上,構建“決策—偏好—行為”的研究范式,建立偏好的微觀結構理論,以揭示學術化價值偏好與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互動機理。首先,在新古典經濟研究系統(tǒng)理論的基礎上,由于資源相對稀缺性,必然促使學研機構或者其個體做出選擇,這種選擇的復雜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決策的過程,而包含不同認知在內的決策則會產生不同的偏好結構;其次,基于行為學的研究基礎構建偏好—行為的研究范式。

      圖2可見,假設在一定時間內,參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學研機構及其個體的資源(如時間、精力等)是有限的,當其對科學研究投入較多資源時,投入到社會服務中的資源則相應地被擠出。反之,當其對社會服務投入的資源較多,則意味著科學研究投入資源被擠出。在有限資源的約束下,學研機構或者其個體必須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這種資源的配置過程就是一種決策過程。理性決策過程遵循最優(yōu)決策原則,會根據效用最大化原則考慮有限資源的配置,進而決定偏好的微觀結構。即當一種偏好給自身帶來的效用較高時,則相應資源投入則較高,反之則較低,此時決定資源配置的主要因素是基于自利因素所決定的偏好;而非理性決策過程則意味著決策過程中包含某種情感或者經歷等因素,反映了作為社會成員的經濟主體在社會交往中超越經濟人的身份,此時決定資源配置的主要因素是基于非自利決策所決定的偏好。一個完整的行為就是兩種決策的互動,假設在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有限理性)驅動下的學術化價值偏好投入的資源為BiL,商業(yè)化價值偏好所投入的資源為(1-Bi)L,其中Bi既是資源配置的系數,也反映了兩種不同偏好的大小。由此,由于資源的相對稀缺性并在理性決策與非理性決策的驅動下會導致學術化偏好與商業(yè)化偏好的相互擠出或擠入。

      圖2 偏好的微觀結構

      三、學研機構偏好演化路徑

      偏好的微觀結構中,如何驅動學術化價值偏好向商業(yè)化價值偏好演化是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關鍵問題。偏好的演化一方面體現在偏好是隨著自身主觀心理情景因素的演化而演化;另一方面體現在偏好隨著客觀情境的變動而變動。本文認為學研機構偏好由學術化價值偏好向商業(yè)化價值偏好演化是在一定的制度驅動下完成的,演化路徑包含了制度、個體偏好與組織偏好之間的互動。具體包括以下兩方面(如圖3所示)。

      圖3 偏好演化路徑

      第一,制度對個體偏好演化的影響。目前制度對偏好的驅動基本達成了共識。制度通過外在或者潛在的硬約束或者軟約束影響個體的偏好或者有效選擇而使個體的行為具有可預測性。[15]黃凱南指出制度主要通過驅動個體的行動報酬、價值觀和信念影響偏好。[16]Bowles、Binder認為個體的某些偏好受到社會文化制度的塑造。[17][18]這種社會文化制度既包括習俗、慣例、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等非正式制度,也包括政治體制、憲政和法律等正式制度;決策總是要在一定的秩序框架內進行,而維持秩序框架的就是制度。[19]

      第二,關于個體偏好與學研機構組織偏好的互動演化。個體偏好與學研機構組織偏好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響的。一方面,關于個體偏好對學研機構偏好的影響,Falinger認為個體行為的相互影響和比較會影響組織偏好。[20]Le Bon G.則認為單獨的個體一旦聚集,隨著組織規(guī)模的擴大,個體間相互影響進而導致個體偏好和行為方式趨向一致,組織共同行為產生。[21]我們沿用黃凱南的觀點,即從宏觀視角看,學研機構組織偏好的演化可被描述為不同偏好類型的個體在學研機構中比重分布的演變,這也是一種統(tǒng)計量的歷時變化。[22]當存在學術化價值偏好與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等兩種偏好類型時,學研機構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演化取決于兩種不同個體偏好類型所占的比重,當個體偏好傾向于商業(yè)化價值偏好時,個體間更容易凝聚,有利于學研機構組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形成,并產生相應的商業(yè)化行為。另一方面,具有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學研機構將通過制度設計驅動個體商業(yè)化偏好的形成與演化,學研機構的組織偏好對個體偏好的影響其本質還是制度驅動下的個體偏好演化。當學研機構具有較大的執(zhí)行力時,個體則“被迫”與學研機構的組織偏好保持一致,這種個體偏好的演化是制度驅動下完成的,并最終強化、鎖定了學研機構的組織偏好。

      四、個體偏好對學研機構組織偏好演化影響的驗證

      學研機構組織學術化價值偏好向商業(yè)化價值偏好演化的關鍵是驅動學研機構個體間異質性偏好的演化,使個體異質性的偏好向商業(yè)化價值偏好趨同。本文構建個體偏好驅動學研機構組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數理模型并進行了數值模擬驗證。

      假設在由n人組成的組織中,個體i(i=1,2,…,n)的資源稟賦為Li(Li可視為時間等資源)。每個個體將Li分配到兩種用途中,即純學術化研究(Xi)和商業(yè)化研究(Si)中,Cx為個體i采取Xi策略時消耗的成本,把個體采取Si策略時消耗的成本視為1。個體追求學術化價值與商業(yè)化價值的偏好可由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數表示,則個體i的效用函數為:

      Li=CXXi+Si

      其中:Bi為個體學術化價值偏好參數,1-Bi則為個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參數,滿足0≤Bi≤1。S為組織的商業(yè)化研究,Si為個體努力程度投入后的商業(yè)化研究供給,由于個體異質性,同樣的努力程度會產生不同的價值,即個體的供給技術γi不同。因此,組織的商業(yè)化研究總供給水平為:

      為簡化模型,假設生產技術規(guī)模報酬不變,則個體供給技術相同,γ1=γ2=…=γn,此時組織的商業(yè)化研究總供給水平為個體供給水平的總和。在資源預算Li的約束下,給定以上條件,滿足個體效用最大化的拉格朗日函數為:

      在其他個體對商業(yè)化供給給定的前提下,所有個體將在預算約束下選擇一定的Si,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則最終滿足個體效用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BiXiBi-1S1-Bi=λCX

      由此得到個體商業(yè)化價值供給水平的納什均衡解:

      為簡化方程,先假設個體商業(yè)化研究供給水平都為Si,則S=nγiSi,個體商業(yè)化供給水平一致時的納什均衡解為:

      圖4 非對稱納什均衡

      對以上相關參數進行數學賦值,利用上述求解均衡解的方法求出最終的模擬結果從而就可得出個體偏好對學研機構組織商業(yè)化總供給水平的具體影響。為了更好地分析個體偏好對組織商業(yè)化總供給水平的影響,數值模擬前對各個參數做一些假定:(1)為了更好地分析個體偏好差異對學研機構偏好的影響,在對個體偏好參數進行賦值的同時,假設該模型中的另外兩個參數即資源稟賦Li、技術供給γi對所有個體而言均是相同的并且賦值為1,即L1=L2=…=Ln=1,γ1=γ2=…=γn=1。(2)參考Isaac R.M.and Walker J.M. 的社會經濟實驗研究,把組織中的成員人數分為n=4 與n=10兩種,以區(qū)分小規(guī)模組織和大規(guī)模組織等不同情況。[25]

      在以上共同假定的基礎上,對所要研究的參數Bi賦值,分別考察集中的、同質的個體偏好以及分散的、異質性的個體偏好對組織商業(yè)化研究的影響。首先驗證處于不同區(qū)間的同質個體偏好對組織商業(yè)化研究的影響,考慮0.1,0.3,0.5,0.7和0.9等五個不同個體同質偏好的分布值;此后考察異質性的個體偏好對組織商業(yè)化研究的影響,假定Bi~U[0 1],且分布的均值都為0. 5,分別設定(0.4 0.6),(0.3 0.7),…,(0 1)等五個不同個體偏好分布區(qū)間。在同一區(qū)間內隨機賦值50次,并以該區(qū)間上50組數據的均值作為組織商業(yè)化研究供給水平的度量結果,可以發(fā)現不同區(qū)間存在不同的度量結果(見表2、表3)。

      表2 個體同質性偏好對組織商業(yè)研究供給水平影響的數學賦值結果

      表3 個體異質性偏好對組織商業(yè)研究供給水平影響的數學賦值結果

      以上數值賦值結果顯示:大規(guī)模的組織與小規(guī)模的組織得出的結論一致。組織商業(yè)化供給水平隨著個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增加而增加,個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同質性、集中性使得組織商業(yè)化供給中并不存在搭便車行為。而組織商業(yè)化供給水平的高低也是組織商業(yè)化偏好高低的反映,因此,本文認為,隨著組織中所有個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增加并趨同,組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也隨之增加。

      從表3中可發(fā)現,隨著個體間偏好異質性程度不斷增加,雖然組織商業(yè)化研究供給水平也隨之增加,但搭便車人數也大幅度上升,最終可能造成商業(yè)化研究零供給。個體間偏好異質性程度的擴大促進組織商業(yè)化供給水平的提高,體現了個體獨特性與超越性在組織中作用,這是個體給組織帶來的正面影響效應。[26]但是個體間偏好異質性越大,對組織產生負面影響效應越大。隨著個體間偏好異質性程度越來越大,組織商業(yè)化研究供給水平增加的幅度緩慢,但是搭便車的人數迅速上升。在較小規(guī)模的組織中,個體間偏好差距較小時,10%選擇免費搭車,當個體間差距變到最大時,60%的人選擇免費搭車,比例增加了6倍數;而在大規(guī)模組織中,選擇搭便車的人數比例則更高。雖然個體間偏好異質性對組織而言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但顯然個體異質性帶來的正面效應遠遠小于負面效應,當大部分人選擇搭便車時,即使再理性的人也會選擇搭便車,最終造成組織零供給,組織目標瓦解。

      五、結論

      本文基于洪堡模式和默頓范式闡述了學研機構組織及個體偏好的形成的過程,認為當前學研機構組織及其個體偏好是以學術化價值偏好為主的混合偏好。在資源約束的前提下,當參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學研機構組織或個體的學術化價值偏好較大時,則對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產生擠出效應;而當參與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學研機構組織或個體的商業(yè)化價值偏好被喚起時,則對學術化價值偏好產生擠出效應。學研機構組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是沿著“制度—個體偏好—組織偏好”的路徑不斷演化的。異質性、分散性的個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將不利于組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形成與演化,并造成組織行為效率低下;而同質性、集中性的個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將有利于組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形成。因此學研機構所設計或構建的制度只有使所有個體偏好集中趨向于商業(yè)化價值偏好時,才會驅動學研機構組織商業(yè)化價值偏好的形成與演化。

      注釋:

      [1] Donald S. Siegel,David A. Waldman,“Commercial knowledge transfers from universities to firm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ournalofHigh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no.14(2003),pp.111-133.

      [2] 樊春良:《科學知識的生產模式分析》,《科學學研究》1997年第3期。

      [3] Deck Bok, “Business and the Academy”,HarvardMagazine,no.83(1981),pp.23-25.

      [4] 藍曉霞:《美國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出版社,2014年。

      [5] [美]R.K.默頓:《科學社會學》,魯旭東、林聚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6] 鮑健強、苗 陽:《論后學院時代的科學獎勵系統(tǒng)——超越默頓范式》,《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年第4期。

      [7] Hoye K., Pries F.,“‘Repeat commercializers,’the ‘habitual entrepreneurs’ of university-industry technology transfer”,Technovation,vol.29,no.10( 2009),pp.682-689.

      [8] Lam A.,“What motivates academic scientists to engage in research commercialization:‘Gold’,‘ribbon’or ‘puzzle’?”,Researchpolicy, vol.40,no.10(2011),pp.1354-1368.

      [9][22] 黃凱南:《個體偏好與制度的共同演化:一個新的理論探索》,《制度經濟學研究》2014年第1期。

      [10] Kahneman D.,“A perspective on judgment and choice: mapping bounded rationality”,Americanpsychologist, vol.58,no.9(2003),p.697.

      [11] 黃勁松、劉 勇:《中國高校研究者的產學研合作傾向研究》,《科學學研究》2013年第11期。

      [12] 周業(yè)安:《論偏好的微觀結構》,《南方經濟》2015年第4期。

      [13] Dickinson D., Villeval M. C.,“Does monitoring decrease work effort?: 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agency and crowding-out theories”,GamesandEconomicbehavior, vol.63,no.1(2008),pp.56-76.

      [14] Irlenbusch B., Sliwka D.,“Incentives, decision frames, and motivation crowding out-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IZADiscussingpaper, no.1758(2005),pp.1-25.

      [15] 周小亮:《偏好、制度與選擇:理性選擇模型質疑、反思與重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16] 黃凱南:《偏好與制度的內生互動:基于共同演化的分析視角》,《江海學刊》2013年第2期。

      [17] Bowles S.,Microeconomics:Behavior,InstitutionsandEvolu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18] Binder M., Niederle U. M.,Institutionsasdeterminantsofpreferencechange:onewayrelation?, Papers on economics and evolution, 2006.

      [19] 李 懷、趙萬里:《從經濟人到制度人——基于人類行為與社會治理模式多樣性的思考》, 《學術界》 2015年第1期。

      [20] Failinger M. A., “Wondering after Babel: Power, Freedom and Ideology in US Supreme Cour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ligion Clauses”,Ashgate, 2000,pp.81-110.

      [21] Le Bon G.,Thecrowd:Astudyofthepopularmind. Mariette,Gerogia:Larin,1982.

      [23][26] Cadsby C. B., Maynes E., “Voluntary provision of threshold public goods with continuous contributions: experimental evidence”,JournalofPublicEconomics, vol.71,no.1(1999),pp. 53-73.

      [24] 曾軍平:《集體行動的個體異質效應研究》,《財經研究》2004年第3期。

      [25] Isaac R. M., Walker J. M., “Group size effects in public goods provision: The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mechanism”,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 vol.103,no.1(1988),pp. 179-199.

      [責任編輯:黃艷林]

      2017-01-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1403054); 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FJ2016C050);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AS160608)。

      莊新霞, 女, 福建泉州人, 福建江夏學院經濟貿易學院講師,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F406

      A

      1002-3321(2017)03-0043-07

      歐忠輝, 男, 福建南平人, 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吳 泓, 女, 福建福州人,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福建華興匯源財富管理有限公司中級經濟師。

      猜你喜歡
      學研商業(yè)化異質性
      基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異質性債務治理與制度完善
      “學研”教育模式在《畜牧學概論》教學中的思考
      5G商業(yè)化倒計時開始
      5G商業(yè)化倒計時開始
      借錢買房,是商業(yè)化行為,而不是啃老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8
      伙伴學研的理念和實踐
      社會化和商業(yè)化思維對新產品開發(fā)的影響
      現代社區(qū)異質性的變遷與啟示
      “G-E-T”學研型語文課堂生成的類型及導控策略
      語文知識(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2
      1949年前譯本的民族性和異質性追考
      炎陵县| 平昌县| 镶黄旗| 虹口区| 日照市| 宜阳县| 杭锦旗| 昌宁县| 大同市| 建始县| 周口市| 太保市| 兴城市| 湖南省| 驻马店市| 平塘县| 宁安市| 江门市| 清流县| 普兰店市| 襄城县| 本溪| 肇东市| 甘洛县| 丹寨县| 新兴县| 和政县| 邻水| 图们市| 闻喜县| 剑河县| 西畴县| 朔州市| 麻江县| 铜山县| 白玉县| 彭水| 临沧市| 崇义县| 都兰县| 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