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軍
摘要:以銅在氯氣中的燃燒作為課堂演示實驗,雖然效果很好,但污染極大。文章介紹了銅絲在氯氣中燃燒實驗的創(chuàng)新設計方案,達到了實驗的微型化,真正實現了綠色、環(huán)保和零污染的目的。實驗方法簡單、實用,效果明顯。
關鍵詞:銅絲;氯氣;燃燒;創(chuàng)新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6-0093-01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28
一、課本實驗
1. 課本實驗裝置:見圖1。
2. 課本實驗的過程及現象
用坩堝鉗夾住一束銅絲,灼熱后立刻放入充滿氯氣的集氣瓶里,如圖1,觀察發(fā)生的現象??梢钥吹剑t熱的銅絲在氯氣里劇烈燃燒,使集氣瓶里充滿棕黃色的煙,這種煙實際上是氯化銅的微小晶體造成的[1]。
3. 課本實驗的缺點
這個實驗設計現象固然壯觀,但課前要制備氯氣費時、麻煩,實驗過程中容易產生污染,不利于師生的身體健康。
二、改進后的實驗
1. 實驗藥品及儀器
氯酸鉀,濃鹽酸,濃氫氧化鈉,細銅絲2根(從導線中抽取并用細砂紙打磨),細鐵絲2根(從紗窗中抽取并用細砂紙打磨),帶“鱷嘴形”的導線2根,青霉素藥瓶1個,5mL注射器2支,教學用電源1臺。
2.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
3. 實驗過程及步驟
(1)在青霉素瓶底部先盛放少許氯酸鉀。
(2) 取2根長約50cm的細銅絲,兩頭均擰在一起,中間30cm繞成螺旋狀,兩端留出約10cm,彎曲成U型。如圖2所示,穿過橡膠塞,塞住青霉素瓶口。
(3)在膠塞上,分別插入兩個5mL注射器,一個注射器中盛有濃鹽酸,另一個注射器中盛有氫氧化鈉溶液。
(4)把教學用電源的輸出電壓調到直流12V(2A)處,正負極各接一根帶“鱷嘴形”夾子的導線,導線上“鱷嘴形”夾子分別夾住露出膠塞銅絲的A、B兩端(此時電源不能接通)。
(5)先在青霉素瓶中注入少量的濃鹽酸(操作時注意濃鹽酸不能滴在銅絲上),濃鹽酸與氯酸鉀接觸立即反應,產生氯氣。當看到瓶內有黃綠色氣體后,接通電源,加熱銅絲。大約2-5秒鐘,銅絲在氯氣里劇烈燃燒,青霉素瓶中立刻充滿了棕黃色的煙,這時斷開電源。待反應結束后,用另一支注射器注入氫氧化鈉溶液,以處理多余的氯氣。
4. 改進后的實驗優(yōu)點
(1)不需要事先制備氯氣,實現了制備實驗和性質實驗的一體化設計。也可以把該裝置稍作改動后組裝在氯氣性質驗證的成套實驗中。
(2)用直流電加熱銅絲,受熱均勻,整個銅絲同時與氯氣反應,且氯氣不斷產生,反應持續(xù)進行,反應現象明顯。把銅絲換成細鐵絲,會取得同樣的效果,真正實現了課本實驗的突破(現行課本中沒有鐵絲和氯氣反應的課堂演示實驗設計)。
(3)全封閉實驗,微型化設計,不污染環(huán)境,多余氯氣易處理,符合環(huán)保理念。
(4)作為課堂演示實驗,學生可以做到人手一套,實現了實驗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宋心琦.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必修)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