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王總,您去長江商學院學習的這段時間,公司的業(yè)務(wù)全落在我一個人的身上了?!睆埜笨偽卣f道。
“哦,你辛苦了?!蓖蹩傆行o厘頭。
“王總,這些客戶今年一個都沒有掉,為了維護他們,我也是拼了老命。您看能不能再招幾個新員工,給我做個下手。”
“現(xiàn)在同行公司都在裁員,我們還能保證員工拿到不錯的薪水已屬不易?!?/p>
“可是我太累了,一個人干三個人的活兒,還拿著一個人的工資?!睆埜笨傇捴袔г?。
“這些客戶都是幾年前我開發(fā)的,你只是做一些維護的工作,我也沒有給你開發(fā)新客戶的任務(wù)。這樣吧,張總,你要是覺得累,正好我的EMBA也讀完了,你把工作交接一下,我來做?!蓖蹩偯黠@不悅。
沒過多久,張副總辭職了。王總有些心寒,“別的不敢保證,最起碼在同業(yè)公司中,我們公司的待遇絕對是中上等。我不是一個盲目擴張的老板,不會給員工太大的壓力。對他們越好,他們越和我提條件,好人難當??!”
當老板成為“中國式好人”
在周圍人眼里,王總善良、謙和,總是為員工和客戶著想,所有困難自己扛。王總的公司員工流動性很小,成立十多年了,從來沒主動辭退過一名員工。好在運氣不錯,公司雖然沒有做大做強,但業(yè)績尚可。用王總的話說是“一俊遮百丑,但問題多多,個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王總本人是一個精力充沛、能力極強的人,公司許多業(yè)務(wù)都是他親自開發(fā)出來的。這是他的優(yōu)點,同時也成為他管理公司的缺點。員工知道老板是個能人、好人,只要有老板在,自己的日子就一定不會難過。
真想對王總說:“這樣的中國式好人,是病,得治!”
王總深知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就是過分替別人著想,把換位思考做過了頭。例如有員工暗自在外兼職,王總很理解:員工也不容易,養(yǎng)家糊口需要錢。只要不太影響工作,自己也就睜一眼閉一眼吧!副總把客戶的廣告稿子發(fā)錯了,王總也理解:工作多了,犯錯誤的幾率就大……結(jié)果,中層干部被帶病提拔,基層員工人浮于事,王總捍衛(wèi)了“我是一個好人的感覺”。
其實王總早就知道自己這是病,早在讀大學的時候就知道慈不掌兵的道理。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
古語說:“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辈⒉皇亲屓瞬淮取o情、不義、不善,而是凡事都要有度。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鬃诱f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這就是“過猶不及”的由來。行周禮尚且是過猶不及,何況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本身是平等觀念的具體表現(xiàn),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切不可做過了頭。換位思考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技巧,但如果被對方認為是理所應(yīng)當,就很有可能受制于人。考慮別人和堅持維護自己的想法并不矛盾,恰當?shù)膿Q位思考才能維護人際關(guān)系的長遠健康,做過了就會鼓勵別人的貪婪,最終失去人際關(guān)系的平衡。
你真的換位思考了嗎
王總知道“追求完美是病,得治”,但他總是主動“放棄治療”?!胺艞壷委煛钡脑虍斎皇恰盀閱T工著想”,是“換位思考”。王總的口頭語是:“不要為老板的理想打工,而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于是,王總一方面理解員工、放縱員工,一面怒其不爭,不斷推銷自己的價值觀。
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行業(yè)不景氣的2016年,市場萎縮、效益下滑。同時,隨著公司業(yè)務(wù)的發(fā)展,許多老員工無法適應(yīng)新形勢。面對是否裁員,作為“中國式好人”的王總不忍心裁員,更不忍心讓員工虛度光陰,將來喪失競爭力。市場不好,新項目會更難,但面對嚴峻考驗,王總選擇了開辟新業(yè)務(wù),讓員工“人得其位”。結(jié)果事與愿違,王總的公司迎來了離職潮,而且離職的正是無法適應(yīng)新形勢的老員工。
在人員配備的問題上,王總?cè)玑屩刎摗8幼屚蹩傂牢康氖请x職的員工也都找到下家,王總終于不必為他們的未來擔心了。夜深人靜,王總偶爾也會自嘲一下:“員工的未來還要你來擔憂?真是愛操心!”沒辦法,好人一枚。
《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本來是馬的天性,伯樂卻偏偏用燒紅的鐵器灼炙馬毛,用剪刀修剔馬鬃,鑿削馬蹄甲,烙制馬印記,用絡(luò)頭和絆繩來拴連它們,用馬槽和馬床來編排它們……餓了不給吃,渴了不給喝,讓它們快速驅(qū)馳,讓它們急驟奔跑,讓它們步伐整齊,讓它們行動劃一……”
在莊子的眼里,當世社會的紛爭動亂都緣于所謂“圣人”的“治”,王總的公司那塊效益的遮羞布下掩蓋的亂也緣于王總這個“中國式好人”的“治”。換位思考,請先認識你換位的對象。
好人難當,壞人更難當
佛教《維摩詰經(jīng)》記載,文殊師利問維摩詰:“大乘菩薩修道,怎么樣才是真正通了佛道?”維摩詰說,“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即大乘菩薩證道了,他的行為是不合道的。表面上看菩薩的行為是惡的,其實是走逆道的教化。
好的老板不一定要做“好人”,最高明的老板一定會做“壞人”、唱“黑臉”。不是有句話么,發(fā)火也是要講究技巧的。
禪宗祖師說過,十地以上的菩薩,才有資格做魔王,倒轉(zhuǎn)乾坤,把天地都翻過來,這種境界不是普通人所能行的。十地以上的菩薩,才有可能做治世的帝王,所以有時他們的行為看起來像個魔王。
最高明的老板,他的視角和思想一定是超出普通員工的。所以不被員工理解也很正常,這時他要做的是行“逆道”,絕無半點“中國式好人”的樣子。
王總承認自己的“中國式好人”是病,得治,剩下的就是如何對癥下藥了:
既然好人的本質(zhì)改變不了,那就繼續(xù)換位思考吧,但不可為了別人的想法委曲求全。尤其當下屬不能理解自己時,不防學學做個“壞人”,正所謂“霹靂手段,方顯菩薩心腸”。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