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怡
有些地方的冬天沒有雪,有些地方的冬天沒有冰,但是,對于一個住慣哈爾濱的人來說,如果冬天沒有這些,就會覺得冬天根本沒有來。
(開篇點題,以一個哈爾濱人的視角講述了自己眼中的哈爾濱,有冰、有雪、有美景;同時,也為下文埋下伏筆,引發(fā)讀者的思緒:哈爾濱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冬天像是一個頑皮的孩子,這不,十月剛到,它就迫不及待地從家里飛奔出來了。(“十月”一詞點出了哈爾濱冬天到來的時令,說明了哈爾濱的冬天來得很早)你看,它一會跑到這里玩,一會跑到那兒玩,那些冰啊、雪啊都成了它的玩具,撒得滿哈爾濱都是,玩得那叫一個不亦樂乎!
(把冬天比作一個“頑皮的孩子”,把冰和雪“撒得滿哈爾濱都是”等之類的句子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哈爾濱冬天的景象。此處,小作者對文章埋下的伏筆作了解釋:冬天的哈爾濱是個有冰、有雪的美麗地方。)
最妙的是下場大雪呀!
(咦,這不是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里的一句嗎。只不過,小作者對它稍作了改動,將“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化用成“最妙的是下場大雪呀”,更貼近哈爾濱的生活實際。)
看吧,(小作者并沒有平鋪直入地將哈爾濱的風光呈現在我們面前,而是像導游一樣帶領讀者,通過閱讀后面的內容,去欣賞哈爾濱的冬景)雪后的松花江多美呀,結了冰的松花江面,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面紗,好像害羞的新娘子蓋上了蓋頭,任憑東北風怎么賣力地吹,也吹不開。厚厚的積雪像一片白色的海洋,留下了一層層波浪,那是風留下的足跡。
(小作者通過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松花江上的雪景:雪很厚,覆蓋在冰面上,風將雪吹出了褶皺。)
看吧,(句式和上一段相同,作用相同;同時,兩段都以“看吧”起筆,使文章結構整齊)市區(qū)里,街道上的車輛又重新刷上了一層白油漆,好像一個個雪團在滾來滾去;穿過大街小巷的人們,穿得厚厚的,有帶著耳套的,有帶著帽子的,卻沒有人打傘,每個人的頭上都戴著一頂白色的、可愛的帽子。街道上,一條條白色的銀河縱橫交錯,兩旁的電線桿也戴上了無數條雪白的圍脖,銀灰相間,叫人印象深刻。
(街道、車輛、行人、樹木……小作者用生花妙筆,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市區(qū)里的冬景。)
瞧,路上的小朋友正在堆雪人呢,一個孩子從地上捧起一團雪,把它團成一個小雪球,再在地上推動它向前滾動。用了好大一會兒,小雪球終于變成了大雪球。這樣,雪人的頭就做成了。放眼望去,那邊雪人的身體已經做好了。組裝完畢后,一個孩子撿了三個石塊當雪人的眼睛和嘴巴,折了干枯的樹枝當雪人的胳膊,這樣,一個胖乎乎的小雪人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
路邊,每隔一段,你就會看到一個雪人或用雪捏成的各類形象,它們惟妙惟肖,憨態(tài)可掬,卻始終守衛(wèi)著這座北國的“冰城”。
(小作者對小孩子堆雪人的過程寫得很詳細,動作描寫恰到好處;將雪人比作這座“冰城”的護衛(wèi),一方面描繪了哈爾濱美麗的冬景,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哈爾濱的冰雪文化很濃厚。)
那水呢,搖身一變,居然都變成了堅硬的冰。
(在這里,我們似乎又看到了老舍《濟南的冬天》的影子:那水呢,不但不結冰……)
每個地方冰雪的形態(tài)都是不同的。松花江上的冰,像一面鏡子,明亮又光滑,特別是在有陽光的時候,它們就會折射出五彩繽紛的顏色。在市區(qū)里,有晶瑩剔透的冰燈,尤其是經過那些雕工們的精雕細刻后,變得形態(tài)各異。到了晚上,那些冰燈會被一一點亮,站在這里,就好像進入了童話世界。當然,除了這些,還有一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冰雪大世界。這里,匯天下冰雪藝術之精華,融世界冰雪游樂于一園,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參與性、娛樂性為一體,造型大氣磅礴,景致優(yōu)美絕倫,被譽為“冰雪史詩畫卷”,等著來自世界各國的游客前來欣賞呢!
(小作者條理清晰地從松花江、市區(qū)、冰雪大世界這三個方面為我們描繪了哈爾濱的冰雪文化,讀后令人仿佛身臨其境。)
冰美,雪美,這就是哈爾濱的冬天!親愛的朋友,我誠摯地邀請你來哈爾濱游玩,共享這場冰雪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