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臘梅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通過交往,重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泵课唤處熞獜乃枷肷险J識到,自己的角色已經(jīng)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即由傳統(tǒng)的傳授者轉向現(xiàn)代的促進者。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密切關注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力爭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探索,不斷反思,終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面就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積極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向
《新課程標準》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來設計,第一次將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提高到了這“三重”之一的位置。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把視角中心轉移到學生身上。因此,我在課堂上給孩子們積極創(chuàng)設各種語文實踐的機會,在活動中加以運用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教學《養(yǎng)花》一課時,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小小辯論會”,通過課堂辯論,正方、反方的互訴理由,學生把文中作者養(yǎng)花的喜、憂、哀、樂等情感理解得相當深刻,并能結合實際談到環(huán)境美化、陶冶情操。這樣,教師真正地從“領導”崗位退下來,把課堂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載,而老師則把重點落實在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如快速閱讀的方法、背誦記憶的方法、知識積累的方法,運用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即把教學中心轉移到學習方法指導上來,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要求。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1.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興趣,營造良好的創(chuàng)新氛圍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良好開端。每一個孩子都會對新鮮的事物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一旦設置了疑點,他們常常會渴盼得到結論,不用老師催促,就會去認真、積極地探究,并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與老師、同學分享。因此,一位好的語文老師,一定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每篇課文的特點,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我先請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玻璃?它們都有些什么特點?學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為我們遮風擋雨,并且明凈透亮?!薄皩毷{玻璃,像一碧如洗的寶石,非常漂亮?!薄把b飾玻璃,上面布滿了美麗的花紋?!薄捌嚥A?,很結實?!薄牭胶⒆觽兙实幕卮?,我適時夸獎:“同學們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玻璃的世界,一探究竟?!背鍪菊n題后問:“ ‘新型是什么意思?”學生理解后追問:“看了課題,你想了解些什么呢?”頓時,大家的情緒高漲,主動發(fā)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們都是什么樣的玻璃,什么特點?”“它們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是誰這么聰明發(fā)明出來的?”“它們是怎樣生產(chǎn)出來的?用什么做成的?”我則抓住契機,鼓勵說:“那就讓我們趕快走進課文,尋找一下答案吧?!贝藭r,學生迫不及待地打開書本,帶著濃厚的興趣認真地研讀起來,切實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把“要你知道”變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每個個體的需要。
2.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
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加強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課本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類型,一種方法,一個結局,是一個范例,我們不能只是為了教而教,而要有意識地沖破課本給我們固定的框架,認真鉆研教材,尋找適合發(fā)散思維的細節(jié),進行精心備課,巧妙設計,讓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空間盡情馳騁,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廣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在教授《再見了,親人》一文時,我摒棄了“課文中‘親人指的是誰”導入,先講讀第一個事例,然后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個事例等傳統(tǒng)套路,而是從“親人”是“有血緣關系的人”這一基本外延生發(fā)開去,通過學生反復地品讀、體會、感悟,得出這里指的是“戰(zhàn)爭年代有血肉關系的親人,也包括朝鮮人民和志愿軍,和平年代有深厚情誼的人”,延伸了“親人”的外延,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討論中,有學生認為現(xiàn)在他的親人有動物、植物、甚至地球這種博愛思想更要及時、充分地給予肯定,因為這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是學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體驗的結晶。這樣做,無疑就達到了激發(fā)潛能,引發(fā)創(chuàng)新的目的。
3.教師要因勢利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十幾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當代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進行鍛煉,教師必須加以點撥,努力培植。比如在課文《窮人》的結尾,我讓學生補敘《桑娜拉開帳子后》,目的是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活躍課堂的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效果的確非常明顯。再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的第一段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其中的有關描述思考想象:當時的戰(zhàn)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戰(zhàn)士們的處境是何等的艱難;大娘一行是怎樣冒著炮火,穿過硝煙來到陣地的;陣地上的情景是怎樣的?戰(zhàn)士們又是如何被感動的……然后,以《硝煙中》為題,練習想象性擴寫。就這樣,通過一次次的練習,一次次地寫作,學生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語文學習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總之,新課程理念的實施,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最關鍵的是教師的思想素質、業(yè)務素質、課程整合能力?!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那么他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活水,教師唯有多學、多思,不斷充電、放電,這樣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培養(yǎng)出國家建設所需要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