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宇玥
武漢市第三中學高二(3)班
讀《文化苦旅》有懷
莊宇玥
武漢市第三中學高二(3)班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系如何?”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問。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p>
知曉余秋雨先生已有很多年,但看他的書還是在三年前。讀的第一部作品并不是《文化苦旅》,但唯有這本書給了我震撼之感。
文化是無處不在的,歷史上每一處升起過炊煙的地方都曾有過瑰麗燦爛的文化遺跡。散落在每一寸土地上的故事,都靜靜的沉睡著,等待有人的腳步將它們喚醒。
作者用自己的腳步一點點串起了那些在教科書中被人所熟知的古老文明,用親身的經歷去探求被氤氳模糊了的故事真相。
華夏五千年的文化興衰,從大漠孤煙到江南水鄉(xiāng),從北國風光到民族風情,隨著作者的筆觸游歷大半個中國,品味它千年的清麗,體會它萬年的純美。
細細品讀,卻因失去的遺存的無法追尋而在心中留下苦澀與無奈。
書中最讓我耿耿于懷的故事便是“道士塔”,讀完后的那種苦澀,悲慟和徹骨痛恨久久難從心頭離去,這并不是莫高窟的劫難,而是整個華夏民族的悲劇。
莫高窟門外,建著僧人圓寂塔的地方,矗立著的那座道士塔無疑是莫大的諷刺。在那個動蕩不安,朝政腐敗,人民無知的歲月,敦煌卻驚現(xiàn)了大量的文物與經卷,它將把中國考古界帶向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們?yōu)闅v史喝彩,然而他卻與我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落在了一個農民“道士”的手中,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使中華文化寶貴的結晶淪落為一個漂泊異鄉(xiāng)的孤兒,讓外國人大搖大擺的將這些珍貴文物搬進他們的博物館,并信口雌黃與我們爭奪它的歸屬。
“每次讀道士塔都想哭”,一句簡單卻無比蒼白的話,也是我每次讀過后的心境。我好恨,我好苦。我恨王道士的無知,恨自己沒有出現(xiàn)在那個年代,不能對忙著給經文裝箱的王道士大喊“等等”。我也苦那些珍貴文物淪落異鄉(xiāng),那些文化遺存再不能被他的后人好好繼承。我在想,當作者親眼看見那座道士塔時有著怎樣的表情和舉動?
文化苦旅,苦的并不僅是路途的艱辛,而是一次次看著文化迷失卻無能為力,一次次與文化悲劇擦肩而過卻無法挽回吧。
這種漫上心頭的苦澀,溢滿我的心,溢滿每一位讀者心,作者在邊行邊寫的路上就是嘗盡了這種苦澀,才鑄成了這樣一本《文化苦旅》吧。文化溯源之路漫漫,雖常有苦澀相伴,但依舊能尋到不少令人欣慰的故事。
如《都江堰》和《杭州宣言》,我們的祖先用人力治理自然,卻又順應自然,終達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境界,正是對這種和諧境界的探求和締造,才有了如今的天府之國和煙雨如畫的江南水鄉(xiāng)風貌。如今的天府之國四川和煙雨如畫的杭州,都成了無數文人的溯源之地,正是因為得以保留才留給后人探求的機會,才有更多文化積淀得以重見天日。
古人用智慧、毅力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歷史遺跡能夠保留至今,比它被人創(chuàng)造而出更令人欣慰了。
我想在追尋文化的苦旅中,作者也是因為看見這些我們自豪欣喜的歷史遺存,才更加有力輕快的邁開自己行路的步履吧。
對文化的理解卻頗為困難,多數的文化存在于山水之間,而作者走在孕育文化的大地上,以自己獨特的觀察力去探尋,用樸實卻精湛的話語為開了一副文化繁衍生息的畫卷。
《文化苦旅》一書如同在過去與現(xiàn)在架起的一座橋梁,在這個車水馬龍的世界里,透過它看到深埋千年的故土,合上書本,也許,我們也應該親自走走那遼闊的土地,讓自己沉重苦苦的步伐,落在上面。
莊宇玥,女,17歲,漢族,特長:愛好文學和音樂(笛子通了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