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搶劫罪與強奸罪客觀行為之檢視

      2017-07-12 20:18:49王正陽吳蔚波
      關鍵詞:脅迫暴力

      王正陽++吳蔚波

      摘 要: 搶劫罪與強奸罪的客觀行為在法條規(guī)范的描述上幾乎一致,但在具體犯罪中差異明顯。通過比較分析兩罪 “暴力”、“脅迫”、“其他方法”三類具體客觀行為的異同,再從客體和類罪細化程度兩個層面探求引起兩罪客觀行為差異的緣由,以期在實踐中對相關罪行做出精準定罪。

      關鍵詞: 搶劫罪;強奸罪;暴力;脅迫;其他方法

      中圖分類號: D9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7)03-0053-05

      搶劫罪和強奸罪是在司法實踐中比較常見的兩類暴力犯罪,都是涉及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在刑法體系中,兩罪雖分屬于刑法分則第四章侵犯人身、民主權利罪和侵犯財產權罪,但在法條表述和客觀行為方式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刑法第236條和第263條條文均使用“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方法)”來規(guī)范描述強奸罪和搶劫罪的客觀行為。因此引起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關注和討論。

      搶劫罪要求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客觀行為表現(xiàn)為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財物。其中搶劫罪的目的行為是“強行劫取財物”,“暴力、脅迫或者其他辦法”是其手段行為。強奸罪是指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婦女發(fā)生性關系的犯罪。其客觀行為也表述為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其中“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屬于手段行為,“違背婦女意志,與婦女發(fā)生性交”為其目的行為[1]。顯而易見,兩罪的目的行為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在評價手段行為時,會發(fā)現(xiàn)兩罪行為人在實施手段行為時會有不同的客觀表現(xiàn)。雖然搶劫罪與強奸罪的手段行為都是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但因兩罪在刑法體系中所處不同章節(jié)和立法、司法環(huán)節(jié)中的側重不同以及語詞含義解釋的多樣性,使得兩罪在客觀行為上體現(xiàn)的更多的是差異性。因此,在理論學習和司法實踐中,我們應注重區(qū)分和明確兩罪容易混淆的地方,以便對不同犯罪行為的精準評價。

      一、搶劫罪與強奸罪客觀行為相似之處

      (一)兩罪犯罪構成客觀行為描述相同

      根據(jù)刑法分則條文規(guī)定,搶劫罪客觀行為的描述是“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奸罪的客觀行為也幾乎相同地描述為“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梢姡瑑勺锼扇〉姆缸锸侄味际恰笆褂帽┝?、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手段)”的選擇性行為方式。

      (二)兩罪客觀行為引起的作用效果相同

      雖然兩罪行為人的目的不同,但為了實現(xiàn)犯罪目的,都使用了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的犯罪手段,各自的手段行為都統(tǒng)一于目的行為中。

      兩罪的暴力、脅迫、其他方法在內容和手段表現(xiàn)形式上不盡相同,但兩罪行為人的客觀行為引起的作用效果是相似的,都表現(xiàn)出通過強制性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不知反抗, 進而為行為人實現(xiàn)其目的行為提供便利,實施或者“劫”,或者“奸”的行為。

      (三)兩罪客觀行為侵犯的客體程度相同

      首先,需要認可兩罪的客觀行為都屬于復合行為,它包括手段行為和目的行為。在我國刑法的擬制中,手段行為和目的行為都屬于兩罪的客觀實行行為,如在以強奸婦女為目的的主觀意志支配下實施了暴力行為,實施奸淫的行為還未得逞就被制止,仍可以認定為強奸罪(中止或未遂),在這一點上,兩罪是相似的。

      其次,要認可兩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搶劫罪在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議不大,均認同既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權益和財產權利。而強奸罪,學界通說認為,強奸只侵犯了婦女的性權利。本文不贊同此種觀點。參考《民法通則》第五章第四節(jié)有關于生命、健康、名譽等特別人格權的規(guī)定。第一,行為人在著手強奸罪的實行行為時,也當然會對被害人人身安全造成傷害;第二,在強奸行為結束后,也必然會對被害人精神上、心理上造成創(chuàng)傷。再如在實際發(fā)生的奸淫幼女案件中,絕非僅僅是“性權利”這一單一客體被侵犯。所以,強奸罪侵犯的也是復雜客體??梢?,性權利并非強奸罪保護的客體的全部內容,且遠非性權利涵蓋得了。

      二、搶劫罪與強奸罪客觀行為之差異

      兩罪在客觀行為上表現(xiàn)有相似之處,但在理論學習和司法實踐中,兩罪客觀行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更多是它們的差異。本文就兩罪在“暴力”、“脅迫”、“其他方法”中顯現(xiàn)出來的差異分析如下:

      (一)兩罪“暴力”手段之辨析

      刑法意義上的“暴力”作為犯罪的手段行為,通常是指行為人為實現(xiàn)其犯罪目的(目的行為)而不法行使的有形力。搶劫罪和強奸罪中,搶劫罪中的暴力一般是指行為人對被害人的身體施以拳打、腳踢、捆綁等方法,使被害人處于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狀態(tài);強奸罪中的暴力通常是對婦女直接使用傷害身體、捆綁手足、強力按倒等,使婦女處于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梢婋m然同樣是“暴力”行為,行為人為實現(xiàn)不同犯罪的目的而采取的“暴力”行為在針對的對象、實施的方式方法、所要達到的強度上是不盡相同的。

      1. “暴力”針對的對象不同

      一般而言,搶劫罪的“暴力”針對的對象是財物持有人,即當場控制財物的管理人、持有人或者占有人,也包含針對在場的利害關系人實施[2];而強奸罪的“暴力”作為強迫婦女違背其性自主權的手段,其針對的對象只能是被害人本人。如果行為人為了強奸婦女,暴力行為也針對妨礙其實施強奸行為的其他人,則可能構成其他犯罪,與強奸罪數(shù)罪并罰。

      概言之,搶劫罪中的暴力只能作狹義的理解。這種暴力只是針對人的暴力(與對物的暴力區(qū)別),并要求足以抑制對方的反抗,但不要求事實上抑制了對方的反抗。暴力針對的對象不限于財物的直接持有者,包括對有權處置物的人、財物管理者以及其他妨礙劫取財物的人。總之,因為財產權利與被害人的人身依附性不強,不利于行為人搶劫財物的人都有可能成為暴力實施者的指向對象。

      對強奸罪而言,侵犯的客體主要是婦女的性自主權,且性自主權完全依附于被害人自身,所以在評價強奸罪中的暴力行為時,暴力針對的對象只能是被害人本身。行為人在實施毆打、捆綁等暴力,再施以強力使婦女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時,才能完全排除其反抗,并進而進行“奸”的行為。根據(jù)1984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當前辦理強奸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中規(guī)定,暴力手段,是指犯罪分子直接對被害婦女采用毆打、捆綁等危害人身安全或者人身自由,使婦女不能抗拒的手段,可見強奸罪中的暴力行為只能是直接作用于被害人自身。與搶劫罪不同,當行為人為了實行強奸行為可以對在場的第三人實施暴力,迫使被害人屈從。本文也認為此種針對第三人的暴力不應包含在強奸罪中的“暴力”,而應根據(jù)暴力造成的結果另罪處理。此外,在強奸罪中,行為人直接控制被害人人身而使用的暴力,和對第三人實施暴力不同,前者是直接約束被害人的行動,使被害人不能反抗,后者是給被害人造成心理上的壓迫,使被害人不敢反抗。因此,對第三人實施暴力,實質上是對被害人精神上的威脅,因此該歸入強奸罪中的“脅迫”范疇。

      2. “暴力”的程度要求不同

      搶劫罪和強奸罪侵犯的客體或者說兩罪名保護的法益不同,通說認為,搶劫罪中的暴力可以包含致死的暴力,而強奸罪中則不包含致死的暴力。從理論而言,搶劫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強奸罪侵犯的客體是婦女的性自主權,而生命權是性自主權存在的前提。因此,為了實施強奸行為而故意殺人的,由于被害人生命權不復存在,強奸罪所保護的性自主權也隨之喪失。此時,行為人已不可能構成強奸罪,而應當以故意殺人罪與侮辱尸體罪,兩罪數(shù)罪并罰。從規(guī)范而言,司法解釋明確規(guī)定,為劫取財物或者壓制反抗而故意殺人的,以搶劫罪論處。

      在我國刑法中,搶劫罪是歸入侵犯財產罪一章中,故而我們認為搶劫罪所侵犯的,且刑法所要保護的法益主要是財產的所有權和其他本權,還有需要通過法定程序改變現(xiàn)狀的占有[3]。又因為財產權利與被害人的人身依附性不強,所以即使行為人為了劫取財務而通過暴力致被害人死亡的,該財產權利依然可以被行為人所侵犯,故而搶劫罪的暴力可以包括致死暴力。在理論界也有反對搶劫罪中的暴力包含致死暴力的觀點。此觀點認為,搶劫罪實施暴力劫取財務是故意的,但對“致人死亡”的結果是過失的。如果行為人有致人死亡的故意,應另行構成故意殺人罪;另外對搶劫過程中故意殺人的情況只定搶劫罪一罪,就會輕縱犯罪分子。本文不贊成這種觀點,第一,搶劫造成死亡結果的,刑法規(guī)范已將故意殺人的情形包含在搶劫罪中,故意殺人與強行劫取財物兩種行為是手段與結果的關系,便可以按照結果加重犯處理,定搶劫罪一罪;第二,搶劫罪的最高法定刑包括死刑,因此輕縱犯罪分子的說法不能成立。另外,以故意殺人的手段劫取財物的搶劫,與行為人為了毀滅證據(jù)或者逃避追究,在劫取財物后,又進行殺人的,前后兩個殺人行為應作不同評價。后者的搶劫行為已經終了,對后續(xù)的殺人的行為就需要另外定罪,即搶劫罪與故意殺人罪兩罪數(shù)罪并罰。

      對于強奸罪中的暴力是否包含致死的暴力爭議不大,理論上通常認為強奸罪的暴力不包括殺人行為。如前文所述,性自主權是完全依附于婦女的人身的,如果行為人以致死的暴力導致被害人死亡,即使表現(xiàn)為確實排除了被害人的反抗,但性自主權已于暴力致死行為結束時喪失,行為人也就沒有成立強奸罪的空間。行為人的行為可以評價為故意殺害婦女后再奸淫尸體,其侵犯的客體只是婦女的生命權和道德風俗。本文認為,如果行為人在實施強奸行為后再將被害婦女殺害,按強奸罪與故意殺人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并無爭議。這是因為強奸行為與暴力殺人行為沒有邏輯上的因果聯(lián)系,殺人行為是強奸后的再起犯意,構成兩個獨立的罪行。另外,刑法236條規(guī)定的強奸罪致人重傷、死亡的結果加重犯中“死亡”的理解應是,強奸行為導致被害人器官嚴重傷害或是患病醫(yī)治無效而導致的死亡,而非行為人排除被害人反抗時實施暴力致死的結果。

      (二)兩罪“脅迫”手段之辨析

      脅迫的字義含義有很多,本文認為,在此應對脅迫做最狹義的定義。脅迫是指以使他人產生恐懼心理為目的,以惡害為內容,且指脅迫程度足以壓制對方反抗的行為。在搶劫罪和強奸罪兩罪中的“脅迫”行為的理解,一般都認為被害人是因行為人的脅迫內容而處于不敢反抗的境地,導致行為人犯罪得逞的客觀事實。兩罪“脅迫”手段行為所達到的目的行為是相似的,但在脅迫的內容形式和脅迫的時空條件上有差異。

      1. “脅迫”內容之差異

      兩罪在脅迫內容上的差異或者爭議主要在搶劫罪中的脅迫是否包含非暴力脅迫。要解決此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何為暴力脅迫。本文認為,暴力脅迫是指以實施暴力或者緊迫的危險狀態(tài)相威脅;非暴力脅迫是指以損毀名譽、揭發(fā)被害人的隱私、利用孤立無援的環(huán)境條件進行挾制、利用從屬關系、教養(yǎng)關系、職權關系等作出的脅迫。

      就強奸罪而言,在脅迫的內容表現(xiàn)為多樣化,其既可以是暴力脅迫,即通過威脅傷害或殺害被害人的手段,而使被害人產生恐懼,害怕被打擊而不敢反抗。同時也可以是非暴力的脅迫,即通過損毀人格和名譽、揭發(fā)隱私相威脅,使婦女產生心理恐懼而不敢反抗,被迫與之發(fā)生性關系。

      而搶劫罪,學界存在不少爭議,刑法條文也未明確規(guī)定脅迫的具體內容。通說認為,搶劫罪中脅迫的方法應限定為以當場實施暴力相威脅[4]。而反對的觀點指出,從構成要件上看,通說的限定是缺乏法律根據(jù)的[5]。本文認為,在文義解釋無法辨別“脅迫”是否為“暴力脅迫”時,需從刑法類罪體系的各章節(jié)進行考察,運用體系解釋的方法限定“脅迫”的含義。根據(jù)搶劫罪所處在刑法分則侵犯財產罪一章,本文贊同通說觀點。倘若認定搶劫罪的脅迫包括非暴力脅迫,則會導致刑法罪責體系的混亂。第一,在同屬侵犯財產罪一章的敲詐勒索罪,其客觀要件與搶劫罪具有相似性,都含有威脅的成分,且威脅的內容既可以是暴力威脅,也可以是和強奸罪中類似的非暴力威脅,如此一來,就會導致?lián)尳僮锖颓迷p勒索罪在構成要件上的高度重合,在定罪上造成困難;第二,搶劫罪的脅迫是為了實現(xiàn)對被害人完全的壓制,其對被害人造成的傷害和社會危害程度相較于敲詐勒索罪更為嚴重,如不排除搶劫罪的非暴力脅迫,會造成刑法各罪體系序位的混亂。是故,本文認為搶劫罪中的“脅迫”不應包含類似于強奸罪中的非暴力脅迫。

      2. “脅迫”時空條件之差異

      搶劫罪與強奸罪在脅迫實現(xiàn)的時空條件上也有區(qū)別,學界對此不存在爭議。本文簡單論述如下。

      就強奸罪而言,脅迫內容的實現(xiàn)在時間上沒有特別要求,既可以在當場實現(xiàn),如當行為人以傷害或者殺害等暴力進行威脅,而被害人仍然反抗時,脅迫內容就可能當場實施;也可以在將來實現(xiàn)脅迫的內容,如威脅將揭發(fā)隱私、侵害名譽作為脅迫內容。從而使被害人產生心理強制,被迫發(fā)生性行為。本文認為,以脅迫手段實施強奸犯罪的,最關鍵的是看行為人的脅迫是否對被害人的心理產生了壓制,從而違背婦女意志發(fā)生性關系。

      搶劫罪與強奸罪不同,搶劫罪中脅迫內容的實現(xiàn)在時空條件上有一定要求,其脅迫內容實現(xiàn)的時間必須具有“當場性”。首先,我們明確以脅迫手段實現(xiàn)的搶劫犯罪有3個要求:(1)脅迫內容的暴力性;(2)脅迫實施的當場性;(3)脅迫內容實現(xiàn)的當場性。其次,本文將當場性拆分為當時和當面進行理解?!爱敃r”是指行為人以暴力相威脅的內容,在被害人拒不交出財物時,行為人當時有能力立即將其付諸實施。如果不是以行為人當時能實現(xiàn)的威脅內容進行脅迫,則可能構成敲詐勒索罪(原因同上文體系解釋觀點,此處不再贅述)。“當面”是指脅迫的內容必須是向被害人當面發(fā)出,而非事前或事后通過書信或者他人轉告等間接方式告知被害人。總之,搶劫的脅迫手段和奪取財物在時空上是不可分離的。綜上,搶劫罪中的脅迫在時空上有嚴格要求,需要脅迫實施的當面性和脅迫內容實現(xiàn)的當時性,否則會影響犯罪行為的定性。

      (三)兩罪“其他方法”之辨析

      搶劫罪中的“其他方法”與強奸罪中的“其他手段”作為兩罪的兜底條款是指行為人使用暴力、脅迫以外的方法實現(xiàn)犯罪目的。強奸罪也可以是行為人利用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而實施強奸行為。一般來說,此處的“其他方法”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情況是行為人采取積極的措施使被害人處于不知或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繼而進行實現(xiàn)犯罪目的,如藥物麻醉、用酒灌醉等;第二種情況是行為人利用被害人因自身原因處于不知或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借機實施其犯罪意圖,如患病昏迷、醉酒、熟睡等。

      1. “其他方法”是否為行為人積極造成

      強奸罪中的“其他方法”較為多樣,同時適用第一和第二種情況。即被害人不知、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可以是行為人積極造成的,也可以是其他因素導致被害人處于此種狀況。也就是說,被害人不知、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無論是否由行為人采取積極措施導致,都可以認定構成強奸罪。本文認為,原因有二。第一,與前文被害人死亡后性自主權即喪失不同,被害人雖因其他因素處于昏迷或者不能、不知反抗的狀況,但其性自主權仍然存在;第二,刑法中能起到保護婦女性自由權利作用的只有強奸罪一個,若第二種情況不包含在強奸罪的客觀行為中,無疑會放縱犯罪。

      搶劫罪不同于強奸罪,構成搶劫罪的行為只能是行為人采取積極措施導致被害人不知、不能反抗,排除被害人因其他因素而達到的這種狀態(tài)后被行為人利用的情形,即搶劫罪的“其他方法”行為只能是行為人故意、積極為之。因此,行為人利用被害人不知、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而趁機取財?shù)男袨?,屬于刑法中秘密竊取,因為此時行為人只是侵犯了財產權而未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權,可能構成盜竊罪。

      綜上所述,兩罪“其他方法”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搶劫罪中被害人不知、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必須是由行為人的行為所引起的,而強奸罪中,被害人不知、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既可以是行為人積極引起的,也可以是與行為人無關的其他因素造成的[6]。

      2. “其他方法”是否包含“欺騙行為”

      “其他方法”是否包含“欺騙行為”也是學界討論較多的議題,本文也做簡要評述。這里我們討論的是,是否所有“其他方法”都能符合兩罪的犯罪構成。譬如“欺騙行為”能否包含在搶劫罪中的“其他方法”。司法實踐中,在侵財類犯罪領域,行為人以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違背自己意志(不知反抗)處分自己財產的行為是以詐騙罪定罪處罰。而在強奸罪中,行為人同樣以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如封建迷信、巫醫(yī)治病等,違背婦女意志與其發(fā)生性關系的,仍可構成強奸罪。

      概言之,在行為人以 “其他方法”(積極為之)而使被害人處于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狀態(tài)的情況下,在構成搶劫罪和強奸罪的認定上也有區(qū)別,如搶劫罪中的“其他方法”不包括“欺騙行為”。

      三、搶劫罪與強奸罪客觀行為差異之原因

      上文已經從多個層次和不同角度對搶劫罪與強奸罪 “暴力、脅迫與其他手段” 的客觀行為之刑法含義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和辨析,然在此有必要對導致法律涵義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搶劫罪與強奸罪客觀方面的描述都是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手段)”,兩罪在客觀方面的法條描述幾乎一致,而在具體客觀行為上存在明顯差異,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的原因:

      (一)兩罪所保護的客體不同

      搶劫罪與強奸罪在所保護的客體方面存在明顯不同。從兩罪名保護的客體的角度而言,兩罪處于不同的客體保護范疇。搶劫罪保護的客體包括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而強奸罪保護的客體只有人身權益,且具體為婦女性自由權。譬如,以殺人的手段搶劫,仍可以定搶劫罪。而以殺人手段來實現(xiàn)奸淫行為的,則應定故意殺人罪與侮辱尸體罪兩罪數(shù)罪并罰。因為被害人死后是沒有性自主權的,殺人后的奸淫行為已經超出了強奸罪的客體范圍,而應各自分別定性。

      另外,我國刑法對人身權益的保護明顯高于財產權益,所以即使兩罪法條規(guī)范描述相同,在具體的罪責體系中其內涵與外延也存在差異。也就是說,強奸罪的客觀行為的描述外延和內涵更廣,入罪門檻設置更低。如,行為人利用被害人醉酒昏迷狀態(tài)進行奸淫行為,違背被害人意志,強迫與被害人發(fā)生性關系,此時可構成強奸罪。而行為人利用被害人醉酒昏迷的狀態(tài)趁機取走財物的行為,則不能構成搶劫罪,只在達到數(shù)額標準時,可能成立盜竊罪。

      (二)兩罪的類罪細化程度不同

      從刑法規(guī)范而言,侵犯財產權益犯罪的類罪細化程度明顯高于侵犯人身權益的犯罪。刑法分則中,涉及侵犯財產權益的有14個刑法條文,設定了12個罪名,除了搶劫罪還規(guī)定了敲詐勒索罪、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等。而涉及侵犯婦女性自由的權利的罪名只有強奸罪和強制猥褻婦女罪。因此,強奸罪的 “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的客觀行為涵蓋度上應相對更廣一些。

      針對搶劫罪,在劫取財物的過程中因行為人采取的“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在具體案件中手段、措施的不同,而可能構成敲詐勒索罪、盜竊罪、詐騙罪??梢姄尳僮锏目陀^行為有部分內容被細化在不同的罪名中,因此搶劫罪的“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內涵相對較小。

      四、結語

      通過對司法實踐中較為常見的兩暴力犯罪搶劫罪和強奸罪的分析,從兩罪客觀行為的相似和差異入手,以體系解釋方法展開,較全面地論述了兩罪客觀行為之異同,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透過兩罪法條描述相似但實際差異明顯這一刑法現(xiàn)象,可見刑法解釋在整個刑法體系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本文也提議,在對不同罪名進行分析和研習時,應將其納入不同的罪刑構成進行體系性的解釋,方能就此罪彼罪、是罪非罪作出精準判斷。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455.

      [2]鄧淑婭.論搶劫罪、強奸罪客觀行為之異同[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52.

      [3]葛立剛.搶劫罪和強奸罪中“暴力”手段行為的比較[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3.

      [4]薛 林,朱 倩.搶劫罪與強奸罪之客觀行為差異[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90.

      [5]趙秉志.侵犯財產罪[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60-61.

      [6]劉憲權.中國刑法學講演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3.

      猜你喜歡
      脅迫暴力
      反性別暴力
      “暴力”女
      兩公婆之間的暴力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6:00
      暴力云與送子鸛
      海水脅迫下水楊酸對蘿卜種子萌發(fā)的緩解效應
      祖國(2017年2期)2017-03-09 21:04:20
      鹽堿脅迫對知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民事脅迫構成要件的法理分析
      商(2016年20期)2016-07-04 01:05:25
      園林植物對汽車尾氣的生理反應及抗性研究
      綠色科技(2015年6期)2015-08-05 19:10:52
      四尾柵藻對壬基酚脅迫的響應研究
      鉛、鎘脅迫下云南樟幼苗的生理特性變化
      溧阳市| 吕梁市| 梁河县| 正镶白旗| 武平县| 高安市| 维西| 卓资县| 紫云| 盐山县| 罗甸县| 万山特区| 迁安市| 金川县| 宜城市| 沾化县| 板桥市| 南岸区| 嘉祥县| 芮城县| 广河县| 南丹县| 思南县| 白沙| 奈曼旗| 灵石县| 民勤县| 石门县| 汶上县| 瑞丽市| 西安市| 兴山县| 达日县| 上虞市| 石嘴山市| 江华| 伊宁市| 开封市| 蓬安县| 巴林右旗|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