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陳鴻秀
課文新讀·歸有光《項脊軒志》一文兩讀
文字極簡而傳神 情感至深亦豐富——歸有光《項脊軒志》賞析
江蘇 陳鴻秀
歸有光將家庭瑣事引入其散文創(chuàng)作中,擴大了散文表現(xiàn)的領域。其代表作《項脊軒志》記事寫景擅用白描,用語極為簡淡;寫人借用小說筆法,細節(jié)動人。行文中既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之情,也抒發(fā)了渴求功名、重振家業(yè)的理想,同時還隱含著對大家庭分崩離析的悲嘆無奈。
《項脊軒志》 簡淡 細節(jié) 情感
在中國散文發(fā)展史上,歸有光并不是一位大家,但卻是頗有特色、別具一格的作家,其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貢獻在于把家庭瑣事引入寫作內容,使散文的表現(xiàn)范圍得以擴大。歸氏擅長描述身邊瑣事,且情真意篤,具有感染力,《項脊軒志》就是其代表作,傳誦至今,已成為中學課本(蘇教版)中的必修課文。從文本細讀的角度論,需要補齊被刪掉的部分文字,也需要“知人論世”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其他記人散文,進一步理解把握《項脊軒志》。
(一)運用白描敘事寫景,文字簡淡而生動
白描是《項脊軒志》在文字表達上的重要藝術手法,以文章的第一段為例,開篇“項脊軒,舊南格子也”交代其來歷,“舊”字給人以久遠感,也奠定了懷舊的基調;“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寫其空間狹?。弧鞍倌昀衔?,塵泥滲漉,雨澤下注”,呼應前文的“舊”,補充此軒的存在歷史。接著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形象描繪項脊軒的狹窄,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敘其光線暗淡,如同安靜的旁白者用得體、簡單的語句介紹客觀現(xiàn)象,絕不贅言?!坝嗌詾樾掭?,使不上漏”中“稍為”兩字與文尾“復葺”遙相呼應。這第一次“修葺”首先是解決漏土漏雨問題,而“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是解決光照、光線問題:前面開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圍墻,用來擋住南面射來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內才明亮起來?!坝蛛s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寫美化環(huán)境:在庭院里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往日的欄桿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敘寫借來的書擺滿了書架,作者安居室內,有時吟誦詩文,有時靜靜地獨自端坐,可聽到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冥然”引領的兩小句描繪靜中有動,以動襯靜的環(huán)境。“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描繪環(huán)境的幽靜、簡潔而生動。第一段圍繞“南閣子”,描述其修葺之前的狹小、殘破、灰暗,修葺并于庭院種植蘭、桂、竹后的安靜、美好。語句多為四字組成,文字極為節(jié)省,令人感嘆作者提煉運用字詞的功力,樸素簡潔,感情自然動人。明代王錫爵稱其作品“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側之思,溢于語言之外”。清代姚鼐謂其作品“元明兩代除歸氏外別無他人”。
第二段用“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啟下,也可見作者在看似隨意的感慨中銜接上下文的功力,毫無刻意之感。而“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述寫隨著時光流逝,伯父叔父分居分食的情形,不過十個小短句,其中不乏三字句、四字句,既記載了大家庭整齊的廳堂過道被人為用“小門”“墻”分割后的零亂,也再現(xiàn)了“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的混亂尷尬情形,文字雖然極簡,但是令人印象深刻。至于第二段相繼寫到曾至軒中的亡母和祖母,以及多年后“補記”曾經(jīng)“時至軒中”第一任亡妻魏孺人,依舊“惜墨如金”,不事雕琢。
(二)借用小說筆法,人物呼之欲出
定位于散文的《項脊軒志》追憶逝去親人,局部用了小說筆法,注重細節(jié),將人物說話時的神情、語氣傳達得淋漓盡致。傳遞出母親的慈愛,祖母的“望孫成龍”,妻子的溫婉俏皮,以及家中老嫗對母親的感懷之情。
回憶母親片段是通過家中老嫗復述有關場景達成的,老嫗具體身份為“先大母婢也,乳二世”,曾是祖母的仆人,且做過兩代人乳母,母親“撫之甚厚”,可見母親是善待他人且重感情之人。老嫗感念女主人,記得她生前在項脊軒中的言行,“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也記得主仆相處的片段——“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蹦赣H的音容在老嫗的回憶中再現(xiàn),有關細節(jié)性動作、問話的內容與語氣也躍然紙上,我們可以想象出歸母說話時的關切神情,邊詢問邊輕輕叩門的情景。
母親離世早, 留在歸氏腦海中的祖母形象或許更為清晰些。根據(jù)有關描寫其祖母的文字,我們可以想象出約三個細節(jié)性動態(tài)畫面:其一,祖母從庭院中的某處走近,經(jīng)過孫兒所在的閣子,孫兒正潛心讀書,祖母停步,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充滿疼惜之情。其二,“比去,以手闔門”寫老祖母離開時輕輕關門的動作,包含著對孫兒的一片關切,至于“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則類似于電影中人物獨白,可看出老婦人被孫兒苦讀的情景打動,繼而萌生了家業(yè)振興指日可待的希望。其三,“頃之,持一象笏至”,切換的畫面中,祖母從遠處再次走近,到了書齋旁,其手上的“象笏”(可以是一個特寫)引人注目,緊跟著就是祖孫同框的畫面,響起祖母蒼老而飽含希望的聲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想象的畫面中,仿佛看到老祖母蹣跚的步履,滿頭的銀絲,邊走邊喃喃自語的神情,及憂心希望交集的皺紋。而這樣動人的效果,皆是因為抓住了細節(jié):兩次自言自語、輕輕關門及手持象笏。
補敘“亡妻”部分的文字,同樣簡潔,只截取了幾個場景,“時至軒中”,是一女子裊裊婷婷的身影,“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向夫君詢問掌故傳說是一幅畫面(細節(jié)),“倚幾讀書”則是另一幅畫面(細節(jié));至于有時“歸寧”,回來時還饒有興致地向丈夫轉述其小妹話:“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這也是一個細節(jié)描摹,這些場景令人想象其妻知書達理且不失活潑的個性,以及夫婦二人相處和諧美滿的情形。
作者回憶幾位女性親人時,都充分利用她們的言行細節(jié),僅寥寥數(shù)句,便勾畫出人物的神情面貌。這種散文中刻畫人物如此生動傳神卻又異常簡潔的小說化筆法,在歸氏其他寫人散文中一以貫之。
(一)懷念親人 悲情傷感
歸有光八歲喪母,十八歲寫《項脊軒志》,文風早熟。書寫對生命中幾位重要女性的懷念之情,令人動容,其中對長輩親情的感懷較為直接,寫母親是通過家中“乳二世”的“老嫗”的回憶展開,理解歸有光對母親的感情需要聯(lián)系《先妣事略》中的內容,母親娘家在吳家橋,“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且是太學生,經(jīng)常資助歸家,“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鉺,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但母親甚是勤勞,苦于多子之苦,喝下老嫗泡著田螺的水,失聲。母親去世時,包括作者在內的兄弟姊妹還不懂事:“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苯o母親畫遺像時,還記得“‘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作為長男,在家中應該備受器重與期待。老嫗常對長大后的歸有光回憶母親當年關愛大姊的情形,歸氏聯(lián)想記憶中的母愛,以及印象中母親的音容笑貌,“余泣,嫗也泣”。林紓曾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p>
本文中寫祖母部分,前文分析了有關細節(jié),是強調寫人的生動鮮活;如從人物情感上論,則是突出其對孫兒有朝一日重振家業(yè)的期望以及作者對這種期望的感受。封建時代,通過讀書振興家業(yè)是男人的責任,也就是說應該是歸有光父親及其兄弟的義務責任;而要一位年事已高的祖母為家族興旺操心,且寄希望于孫兒,那就說明她對自己的第二代已經(jīng)失望,“吾家讀書久不效”,想來也令人悲哀、痛心。
相對于長輩懷念之情的表達相對直接,對母親則是“余泣”,對祖母是“長號不自禁”,到了對第一任已故妻子魏孺人,卻無直抒胸臆之句。就本文補記的內容看,魏孺人知書達理,從《寒花葬志》中得知寒花是妻陪嫁丫鬟,與魏感情深厚,可見魏孺人出身較好,且待人溫婉。母親早逝,婚后失去與自己心意相通的妻子,歸氏受到的身心打擊可想而知?!捌浜罅辏崞匏?,室壞不修”,敘事看似客觀且冷靜,卻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和亡妻琴瑟和鳴,不想僅六年后陰陽相隔,面對留下妻子許多美好回憶的書齋,即使損壞滲漏,沉浸在傷痛中的作者亦無心無力修復。緊接著的“其后二年,余久病臥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某種層面上是對上面語句的詮釋。最后“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睹物思人,借樹寫情傳達出的乃是切膚之痛。令人想起蘇軾《江城子》中懷念亡妻詞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其實本文也有淡淡喜悅之情的傳達,體現(xiàn)在:修葺書齋并美化庭院后的愉悅心情,與亡妻相處的和諧情景,可是,短暫的“樂景”襯托得“哀情”更為悲涼。
(二)渴求功名 重振家業(yè)
古人崇尚“學而優(yōu)則仕”,考中科舉、走上仕途是讀書人的終極理想。某種層面上說,這種社會文化心理根深蒂固。文中祖母所言“吾家讀書久不效”,除了表達祖母的失望外,更應該看作是祖母對年少孫兒的殷切期待,而這種期待與作者的理想高度契合。而祖母“持一象笏至”時所言另一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則可“看出歸家曾經(jīng)在當?shù)負碛械穆曂c信譽,又可看出歸家‘讀書久不效’后歸有光重振家族榮耀的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本文中雖未出現(xiàn)母親、妻子對作者在功名方面的要求或勉勵,但在歸氏其他寫人散文中有過記述,這些都是歸有光渴求功名的動力。
本文中有一段(教材中省去)表達振興家業(yè)雄心的議論性文字,有史記之筆法:“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借傳說人物言志。也許考慮到與整體悲情懷舊的基調不協(xié)調,蘇教版刪除了這段文字,其實這正是作者在本文中的一份情感傳達: 雖然現(xiàn)在為“坎井之蛙”,但終有一天會與秦皇為其筑“懷清臺”的巴蜀富豪寡婦、曾經(jīng)“昧昧于一隅”的劉備諸葛亮一般,揚名天下。這一段文字集中表現(xiàn)了作者的自我期許與自信——不甘也不愿一直“處敗屋中”,雖然對其充滿感情。
(三)對大家庭分崩離析的無奈悲嘆
封建社會一些讀書人或是出于維護家族聲譽,或是為了遵照前輩遺訓,存在家族崇拜觀念,希望名門望族的風范長存。歸有光無疑就是這樣的讀書人。作者在所撰《歸氏世譜后》中,談到自己祖父的高祖歸度曾訓示子孫之言:“吾家自高、曾以來,累世未嘗分異,傳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遺言,切切不能忘也。為吾子孫,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為不孝,不可以列于歸氏?!薄拔錾奔捶旨曳之a(chǎn)之意,與“分煙析產(chǎn)”同義。歸有光祖先留下遺訓,提出分家分產(chǎn)者不準列入其家譜。可是,眼見從“庭中通南北為一”變?yōu)椤爸T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已成現(xiàn)實,“這對于深慕先祖持家遺風,深受宗法傳家影響的歸有光來說,怎不痛心疾首,感慨萬端?心生重振家族以往雄風的理想亦是情理之中”。在歸有光看來,分家違背了祖先的教誨,讓先人蒙羞,是家族的恥辱。因此《項脊軒志》第二段中所概寫伯父、叔父分居分食之情形,顯得混亂而難堪,亦暗含著強烈的不滿及無奈情感,但因為年齡與身份,無法公開反對,更無力改變。而考中科舉仕途順暢,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整家綱。如此看來希望重振家業(yè)的情感表達與渴求功名的心愿其實是“捆綁”在一起的。其實歸氏觀點不僅今天看來顯得僵化,即使封建社會大家庭隨著“開枝散葉”的自然更替規(guī)律,也不可能始終不分開。當然這里我們無須判斷歸氏觀點對錯,只是理解、評析其文字傳遞的心境罷了。
①②羅新璋編:《古文大略》(修訂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頁。
③林紓選譯,慕容真點校:《林紓選評古文辭類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41頁。
④⑥吳云輝:《一個士大夫的生命悲情——〈項脊軒志〉主題的另一種解讀》,《現(xiàn)代語文》2012年第7期。
⑤歸有光:《歸震川全集》,世界書局1936年版,第334頁。
作 者:
陳鴻秀,江蘇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