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軒 劉麗蘭 (陜西師范大學 710000)
論現代審美意識在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
楊林軒 劉麗蘭 (陜西師范大學 710000)
民間舞蹈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中的瑰寶,在不同獨有的地域、宗教、文化與社會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下,在其自身生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演變。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民族民間舞風格的變化,論證了現代審美意識在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
民族民間舞;現代審美意識;創(chuàng)作
無論古今中外,任何藝術都是現實生活的審美反映。舞蹈作為人的形體生命的最高表現形式和精神生活的最高象征,包含了極其豐富而深厚的生活內容。時至今日,隨著人們眼界的不斷開闊,接觸的事物也愈加豐富,有著古老而悠久歷史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也接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它已無法涵蓋被現代高度物質文明所扭曲的情感、被激烈的生活節(jié)奏所淹沒的那份真情。但在這種沖擊下,為什么民族民間舞仍深得廣大群眾的喜愛?究其緣由,其中之一便是現代性審美因素的加入,它是現當代民族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新趨勢。當現代性審美因素加入到我們傳統(tǒng)民族民間舞當中,一定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意外和驚喜。
現代審美意識,是審美藝術現代性的簡稱,即它既代表審美體驗上的現代意識,也代表藝術表現上的現代意識。審美,原意指感性的或感覺的,現代性審美意識的重要特征表現在“反傳統(tǒng)”、“重表現”兩個方面。它涉及這樣的問題:在現代世界上,中國人還能像在古代那樣用傳統(tǒng)的觀念以及意識來體驗自己的生存狀況、尋找人生的意義嗎?這正是現代性審美能直接披露作為現代中國人的生存體驗狀況、整體素質和能力,從而成為中國現代性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F代審美意識往往表現在從傳統(tǒng)審美意識向現代審美意識的轉變,即確立屬于現代并融合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等;以現代審美藝術手段去表現現代人的生存體驗。
(一)風格性是民族民間舞最主要的傳統(tǒng)審美特征
所謂的風格性,就是一個民族千年文化所沉積下來的“獨有之物”“特有之寶”。傳統(tǒng)風格性審美下的民族民間舞,無論在節(jié)奏、動律、隊形以及動作、甚至是內容情節(jié)上都有著嚴格的程式化要求。它是針對一個民族舞蹈中特有的體態(tài)動律、節(jié)奏等方面的一個固定審美習慣或審美意識,是對本民族土生土長出來的獨有風格的接受,即純粹的民族性??梢哉f,民族民間舞最大的審美特征就是其風格性審美。中華大地上擁有著56個絢麗多彩的民族,而每一民族的舞蹈風格性便是我們甄別每一種民族風格的最突出特質。這就像我們看到揚眉動目就會想到維族舞;看到出胯、三道彎、一順邊就會想到傣族舞等等。
(二)民族民間舞從傳統(tǒng)風格性審美向現代性審美的轉變
伴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的腳步,西方文化接踵而至,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由于現代文明的干擾與侵染,少數民族地區(qū)同樣也有了一些現代化的氣息,而這些新生的氣息對于它原有的風格性是存在著一定的影響與威脅,但這種影響與威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又具有著一些積極的探索意義。例如除牧區(qū)外,大多數蒙古族群眾遠離了馬背生活,那么他們自然而然的就不再需要駿馬與長袍等。各族人民早已融入了現代社會文明的屋檐下,除了參與重大節(jié)日時的服裝等因素以外,我們已經很難在外形特征上來指認誰來自何種民族。但毋庸置疑的是,其民族性不會消亡,現代的民族特征就體現于本民族現代的生活特點、文化思維等當中,其鮮明的民族烙印依然時刻存在。所以,古老的歷史文明、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等均要經歷時代審美的變化,這一切都促使著民族民間舞的創(chuàng)作必然會改變陳舊的思維模式、舞蹈語言等等,換之以一種新的審美原則來展現。
在今天的諸多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轉換等的研究文獻中,筆者很認同有些學者提出的兩種模式:一是以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將其與現代文化流行因素相融合,使二者相互兼容、共生共存,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現當代民族特色的文化。在作品的舞臺呈現方面,既未超出于民族民間傳統(tǒng)的框框架架,又含有現代人的審美取向,達到共贏的效果。例如舞蹈《阿里郎》等等。二是將原有的表演形式和部分舞蹈風格與動作揉碎重置,予以新的規(guī)劃,但無論編導怎樣變化,在欣賞之時觀眾依然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將它與某個民族進行聯系、進行對比。例如舞蹈《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等等。
(一)現代化節(jié)奏的加入
文化的變遷映射著一個民族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改變。有些民族民間舞蹈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各民族的地理遷徙中相互融合;有些則僅僅殘存于不完整的歷史遺跡之中,亦或者早已在歷史的車輪下泯滅。因此,努力的融合多樣文化、盡可能地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速度便是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在現當代所追尋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在這條道路上,融合現當代元素的表現手法之一,便是在保留傳統(tǒng)藝術形式與內容的基礎上,加入現代節(jié)奏,從而更好的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特點。以這一點與音樂來做一個對比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隨著流行音樂的發(fā)展,音樂家們紛紛在民間開始大量尋找原生態(tài)音樂元素,一旦經過開發(fā)便開始加以專業(yè)的科學整理,隨之進行演繹,這就逐漸成為了民族音樂發(fā)展的一個新特點,亦或成為流行音樂中的一個新品種。隨著國際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與傳播,在民族民間舞蹈的創(chuàng)作中,也帶給編導們一些新的啟示與視角。在從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分之時,適時地參照國際當紅的流行音樂元素,營造人性化的文化環(huán)境,改變一成不變的節(jié)奏感,使作品更好地適應于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使觀眾在舞蹈藝術這種視覺與聽覺雙重刺激的環(huán)境下得以放松,繼而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風情,也更好的適應了當下的審美樣態(tài)。
(二)不同的民族中本民族新文化生活元素的加入
眾所周知,民族民間舞蹈必然體現著本民族或本地區(qū)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婚喪嫁娶或祭天祭神等一些節(jié)慶儀式中,他們都會用本民族的舞蹈來進行活動,像藏族的鍋莊舞等等。而隨著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fā)展,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得人們對社會的認知有了新的理解,每個民族的生活都或多或少發(fā)生著悄然的變化,無論是傳統(tǒng)服飾的改良、人們心里狀態(tài)的改變或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這些變化都在努力地與時代相融合,也都相應地映射于民族民間舞蹈作品之中。
(三)多元化審美對民族民間舞蹈風格的促進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影響的。在今天,我們的生活細節(jié)中到處都充滿著現代文明的氣息。人們不斷地追求張揚的個性,喜歡多樣化,在每日機械化的工作生活中期望著有不一樣的驚喜、不一樣的感受。人們這些種種心理上的需求逐漸延伸到了各個行業(yè)領域之中,必然也融合到了我們民族民間舞的創(chuàng)作領域之中。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現代文明所影響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開始懷念以前那種清靜、質樸的生活,然而這樣的想念這樣的懷念,它并不代表著現代人可以完全接受原原本本的原生態(tài),也就是說,現代民族民間舞蹈作品的呈現,一定是歸屬于傳統(tǒng)與現代的結合體這一范圍之中。多元化的生活環(huán)境給我們帶來了多元化的審美方式的轉變,多元化的審美方式又必然促進著民族民間舞的創(chuàng)作方式的改變。隨著民族民間舞創(chuàng)作中現代氣息的不斷加強,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民間舞甚至是舞蹈這一藝術更加與大眾親近,倍受歡迎。
(一) 尋找文化與觀眾審美情趣的契合點
在多元化社會背景的沖擊下,文化藝術接受著這種文化思潮帶來的強烈震撼,那么作為文化藝術中的一個小小分支,源遠流長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也迎來了空前的考驗,它已無法掩蓋其原生態(tài)的表現方式被遮蔽的歷史真實。但民族民間舞在我們的現當代社會中依然具有它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但也正因為人們見多了都市生活的喧鬧繁華,身臨工業(yè)現代化、競爭激烈化的時代洪流之中,人們自然地就有了對于都市文化生活的心里反叛,在深層的審美意識中便出現了返璞歸真的傾向。
但在對于人們尋求返璞歸真這一傾向的理解上,不能過于片面,也就是說不能一味地追求地地道道的、原原本本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這樣便脫離了人們身處于現代社會這一限定背景之中,這樣依然不能與觀眾的審美取向所吻合。民族民間舞蹈本就源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它是民族內在的傳統(tǒng)與當下人們勞動生活的結合體,所以它在表達之時必須選擇適宜自己存活與表現的形式。生活在快節(jié)奏中的人們,追求個性、自我表現、自我參與,需要適當地進行情感宣泄。而自然、樸實的民族民間舞蹈可以說是最原始的精神體現,它源自于人們對生命的認知、思考、鑒定和表現。僅從這點便可窺探出,現代人的生活意識形態(tài)也是在這一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從某種程度上說,現代審美因素其實或多或少地都會與傳統(tǒng)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相呼應著,這樣才能使人們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
(二)原生態(tài)民族民間舞舞臺化的實踐
原生態(tài)舞蹈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原始氣息,是一切能在純天然狀態(tài)下留存的形式。原生態(tài)民族民間舞蹈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的興起,表明了我們在逐步試圖走出文化價值“中心”論的指引,體現出了我們對于傳統(tǒng)進行復歸這一道路的選擇。然而,無論我們再怎樣來追求原生態(tài)民族民間的的復現或呈現,都不可能將它原原本本的搬上現代化的舞臺之上,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現代審美意識的趨使不可能大批量地接受距我們那么遙遠的古老文化。原生態(tài)民族民間舞一經搬上現代舞臺之后,一定會大量融入現代的燈光舞美或服裝造型等等,一定會將原本的土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良。這樣才能使原生態(tài)民族民間舞在服裝道具以及表演形式上更加美輪美奐,令觀眾耳目一新,過目不忘。
(三)未來舞臺民族民間舞的創(chuàng)作取向
“與時俱進”這四個字可以說一語道破了我們未來民族民間舞的發(fā)展取向,也就是說,一定要將我們的原生態(tài)與時代化緊密結合起來,使古老的文明緊跟隨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同時,也使快速前進的時代車輪能夠照應著古老的文明。這里借用楊麗萍的一句話,那就是“‘原生態(tài)’舞蹈是進行時的,而非過去時”。只有將濃郁的民族風格與強烈的現代意識相結合,才會使民族民間舞未來的舞臺發(fā)展道路越走越寬闊。
如果說作品的民族性與地域性是民族民間舞創(chuàng)作中的基礎,那么筆者認為現代性審美意識則是我國民族民間舞發(fā)展的有效助推器??傊?,在創(chuàng)作中我們應正確地運用現代性審美意識,照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與文化心理,有所取舍的運用“外來”與“本土”的新文化元素,使之有效地作用于我國民族民間舞的創(chuàng)作之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信心百倍地在民族民間舞蹈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1]于平.《舞蹈形態(tài)學》[M].北京舞蹈學院.
[2]石裕祖.《民族舞蹈傳承發(fā)展論綱》[M].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1.
[3]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李士軍.審美現代性批判視域中的當代審美文化[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
楊林軒(1992.7- ),女,漢,籍貫:甘肅平涼,學歷:碩士,單位:陜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