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月 香港城市大學
電影片名的主要任務是摘要電影的內容,揭示電影的主題,并激發(fā)觀眾的聯(lián)想。一旦觀眾的想象力受到啟發(fā),就會產(chǎn)生購買電影票的愿望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因此,電影片名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吸引觀眾購買電影票。由此可見電影的名字很大的一個作用即為宣傳。一般來說,電影名的翻譯是一個“重新創(chuàng)造的過程”,譯者應該永遠記住電影翻譯的使命是吸引觀眾。 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也可以跳出傳統(tǒng)文學翻譯的規(guī)范,使譯者有更大的自由空間,譯出簡潔而精彩的影名。
自外國電影引入以來,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外國電影片名翻譯出現(xiàn)了很大的差異。大陸的電影審查制度更為嚴格,翻譯更加忠實于原來的名字。因此大陸電影名稱采用的翻譯方法大多是直譯,相對意譯影名比較保守而嚴謹。這種翻譯方法最大的好處是保留了原名的本來意義,可以更好的總結電影內容,同時保持了電影的異域感,為觀眾提供了更豐富的想象空間。但直譯同樣存在著明顯的缺點。直譯一般比較僵化,觀眾很難欣賞和領略到電影隱含的藝術特色。例如,好萊塢的經(jīng)典電影“Runaway Bride”,講述了一個記者和逃婚的新娘之間的愛情故事。大陸直譯為“落跑新娘”,其基本意思是正確的。而與香港版“走佬俏佳人”相比,大陸的翻譯過于死板,而香港翻譯則頗具吸引力:“走佬”在粵語中包含有偷偷逃跑的意思,而“俏佳人”則有另一層意思,因為本片是男女主角既大熱影片“風月俏佳人”之后第二次合作,沿用片名中的一部分對觀眾的吸引力會大幅增加。電影“The Pianist” 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zhàn)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大陸版直譯成“鋼琴家”是很合適的,但對主題和背景反映的并不明確。相比之下,香港翻譯“鋼琴戰(zhàn)曲”加入了時代背景,有助于觀眾更好地理解。
有些情況下,對于一些抽象或模棱兩可的電影名稱,大陸也會把直譯和意譯結合起來。如經(jīng)典的電影“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為避免直譯引起的模糊性,譯者仍保留原電影名中的“橋”,并在其基礎上做適當意譯,譯為“廊橋遺夢”。這個浪漫詩意的中文翻譯直到今天依然被津津樂道。當電影原名按直譯會使觀眾會難以理解時,會使用完全自由的譯法。如“Inception”被翻譯成“盜夢空間”; “Cast Away”被翻譯成“荒島余生”。
為了使翻譯的形式或內容適應當?shù)氐奈幕h(huán)境,香港地區(qū)對電影名稱的翻譯往往在原名上做了很多改變。香港市場最為流行的電影種類又警匪電影,武打電影和恐怖電影。因此,譯者也往往追求刺激的風格來迎合觀眾。有些字詞在翻譯中會經(jīng)常使用,例如“Sunset After Dark”譯為“欲艷殺人狂”,“Drop Zone”譯為“越空狂龍”,“Pirates of Caribbean”譯為“魔盜王”,“The Gladiator is translated”譯為“帝國驕雄”。從這些翻譯上不難看出名稱翻譯的娛樂目的,譯者通常使用吸引觀眾的詞語來提高觀眾的觀影欲望。但是,從文學翻譯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翻譯方法還有待改進。
相比之下,大陸翻譯更加忠實于原片名,香港翻譯可以更好地表達電影的意義。由于香港很看重經(jīng)濟發(fā)展,電影的翻譯受經(jīng)濟影響很大。因此,香港電影名稱的翻譯經(jīng)常偏離原來的名稱翻譯。
“目的論”是德國翻譯理論家Katharina Reiss和Hans L. Vermeer提出的,這是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核心內容。“目的論理論包括三個重要原則:目的規(guī)則,連貫性規(guī)則和忠實性規(guī)則?!币话愣裕龡l規(guī)則遵守的等級秩序應該先是目的論規(guī)則,其次是連貫性規(guī)則,然后是忠實性規(guī)則,或者換句話說,對忠實性的要求是從屬于內在連貫性規(guī)則,而且兩者都服從于目的規(guī)則。目的原則是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果決定方法。目的論的提出使人們在翻譯過程中更加注重語言功能和使用意圖,對翻譯實踐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在翻譯英文電影名稱的過程中,譯者應充分考慮電影名稱的功能和翻譯目的,從而使翻譯的名字更好地表達電影的內涵。在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電影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片名的翻譯應該具有審美價值,不僅僅有吸引觀眾的眼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內以及能否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因此,譯者在翻譯電影時,應該從經(jīng)濟,文化,美學的角度來考慮,以提高譯名的質量。
“在充滿激烈競爭的電影市場中,優(yōu)秀的電影片名翻譯能夠使電影錦上添花,而平淡的翻譯卻使電影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在翻譯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當?shù)厥袌觯梢愿脑~語甚至整個片名的意義。
如果“Ghost”被直譯成“鬼”,中國觀眾會認為這是一個平淡的恐怖故事,第一觀感是非常沉悶的。但譯者們巧妙地將其翻譯成了 “人鬼情未了”,點明了電影是有關愛情的故事,而又提起了觀眾的好奇心,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在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中,大陸的譯文是“我知道你是誰”,不僅拗口而且令人不知所云,比起港臺的 “逍遙法外”或“貓捉老鼠 ”顯得遜色了許多。這些例子都在翻譯中考慮到了上座率和票房。因此,以經(jīng)濟為目的適當翻譯電影名稱也是提高電影片名翻譯質量的一種方法。
電影作為現(xiàn)代社會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其名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信息。
例如美國電影“Seven”主要講述了圣經(jīng)中人類的七宗罪,如果譯者完全沒有考慮到圣經(jīng)中的文化內涵,直接把它翻譯成“七”,毫無疑問會使觀眾感到困惑。電影名稱中的宗教意義,在把電影的內容,情節(jié)和相關的文化背景翻譯成中文的“七宗罪”之后就可以正確地表達出來。美國電影“Waterloo Bridge”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浪漫故事:1914年二戰(zhàn)期間,陸軍上尉羅伊在滑鐵盧橋遇到一位芭蕾舞演員邁拉,兩人一見鐘情,但兩人的感情經(jīng)歷了種種波折。最后,邁拉在他們相遇的滑鐵盧大橋自殺了。原名中的滑鐵盧對于外國觀眾是個很熟悉的地名,并隱含這一定的悲傷含義,為了避免中國觀眾不了解背景知識而造成困惑,譯者將其翻譯成符合電影內容的“魂斷藍橋”,也展現(xiàn)了這部電影的悲傷氛圍。
一個優(yōu)美而富有深意的電影片名可以顯著的引起潛在觀眾的興趣,并起到增加票房的作用。一個出色的電影片名不僅富含文化內涵,同時從美學角度上也可圈可點。如何結合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象并同時簡潔的概括電影內容,是譯員面臨的一個難題 。如美國電影“Red Shoes”的譯名“紅菱艷”獲得了高度評價。電影名字的字面含義就是“紅舞鞋”。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芭蕾舞女演員佩姬在事業(yè)與愛情之間做出艱難抉擇的故事。譯名中,菱角比喻芭蕾舞鞋的樣子,紅菱就是紅舞鞋,加上一個艷字既表現(xiàn)了女主角的美貌也包含了她面對感情的復雜心境,形象貼切,含義深刻。
由于文化背景,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差異,大陸與香港電影名稱翻譯在翻譯標準和策略上存在差異。譯名面對的主體是當?shù)赜^眾,因此翻譯就必須滿足當?shù)赜^眾的口味。兩地的翻譯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shù)赜^眾的需求。 因此,哪種翻譯風格更優(yōu)秀是不能簡單地下結論的。翻譯沒有絕對的標準,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電影片名的具體翻譯也應該結合現(xiàn)實,不同的電影片名翻譯也給譯者提供了大量的比較素材,從譯者的互相學習之中總結出更好的翻譯,這有利于中國電影片名翻譯的提高。
[1]Nord, C.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
[2]Education Press, 1993.
[3]Verneer, H.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Shanghai: Shanghai
[4]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周兆祥.翻譯與人生[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6]張玉藕.從目的論角度談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J].東華大學學報, 2009(1).
[7]鄭玉琪.小議電影片名的英漢翻譯原則[J].中國翻譯, 2006(2).
[8]賈薇.淺談電影片名的翻譯[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