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張艷梅 劉暢
[摘要] 目的 探討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漏診原因。 方法 選擇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膠囊內鏡檢查的41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記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血紅蛋白濃度、導瀉劑類型、膠囊運行時間、圖像質量、病變部位、病變類型。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漏診原因。 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小、Hb、憩室、末端回腸/回盲部病變、圖像質量差、使用其他或者未導瀉漏診率較高(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加,確診率升高,而末端回腸/回盲部病變、憩室、圖像質量差降低確診率,增加漏診率。 結論 影響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漏診因素包括年齡、圖像質量、憩室、末端回腸/回盲部病變等,在臨床工作中,應重視這些因素,降低漏診率。
[關鍵詞] 膠囊內鏡;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漏診原因;憩室
[中圖分類號] R5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16-007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psule endoscopy of unknown cause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missed diagnosis of the reason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412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ho underwent capsule endoscopy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sex, age, duration,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catharticidal type, capsule running time, image quality, lesion location and lesion type were recorded. The reason of capsule endoscopic missed diagnosis of unexplaine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as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high when young age, Hb, diverticulum, terminal ileum/ileocecal lesions, poor image quality, the use of other cathartic agents or no catharsis(P<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diagnosis rate was increased, while the terminal ileum/ileocecal lesions, diverticulum, poor image quality reduced the diagnosis rate and increase the rate of missed diagnosis. Conclusi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apsule endoscopic missed diagnosis of unexplaine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clude age, image quality, diverticulum, terminal ileum/ileocecal lesion. In clinical work,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se factors to reduce the rate of missed diagnosis.
[Key words] Capsule endoscopy; Unexplained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Missed diagnosis; Diverticulum
膠囊內鏡全稱為“智能膠囊消化道內鏡系統(tǒng)”,又稱“醫(yī)用無線內鏡”。膠囊內鏡具有檢查方便、無創(chuàng)傷、無導線、無痛苦、無交叉感染、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等優(yōu)點,擴展了消化道檢查的視野,是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腸疾病診斷的首選方法[1,2]。但對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膠囊內鏡也會出現(xiàn)漏診的情況。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方法,探討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漏診原因,以期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膠囊內鏡檢查的41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膠囊內鏡為初篩檢查,臨床資料完整;明確診斷組膠囊內鏡檢查陽性,并且陽性結果與其他檢查方法一致,經消化內科專家確定檢查結果可解釋臨床癥狀;漏診組患者膠囊內鏡檢查結果為陰性,經其他檢查方法確定診斷。排除標準:膠囊內鏡檢查發(fā)現(xiàn)疑似病變,但未經其他方法確診,或者檢查結果為陰性結果,其他檢查也未明確病因;臨床資料不完整者。412例患者根據(jù)膠囊內鏡檢查是否漏診分為明確診斷組與漏診組。其中明確診斷組322例,漏診組90例。
1.2 研究方法
記錄患者性別、年齡等人口學特征及是否有基礎疾病、病程、血紅蛋白濃度等疾病特征,記錄導瀉劑類型、膠囊運行時間、圖像質量、病變部位、病變類型等膠囊內鏡檢查相關內容。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漏診原因單因素分析
見表1。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小、Hb、憩室、末端回腸/回盲部病變、圖像質量差、使用其他或者未導瀉漏診率較高(P<0.05)。
2.2 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漏診原因多因素分析
見表2。將單因素分析結果有意義的項目納入多因素回歸分析,最終年齡、末端回腸/回盲部病變、憩室、圖像質量差進入回歸方程。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加,確診率升高,而末端回腸/回盲部病變、憩室、圖像質量差降低確診率,增加漏診率。
3討論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3%~5%,病變部位以小腸多見,因受到解剖特點、檢測手段的限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尤其是小腸病變,一直是消化科醫(yī)生面臨的難題[3-5]。根據(jù)出血特征可分為隱性出血與顯性出血。隱性出血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缺鐵性貧血與糞隱血試驗陽性。顯性出血表現(xiàn)為嘔血、黑便、血便等肉眼可見的出血,根據(jù)出血量大小及臨床癥狀,分為大量出血及輕-中量出血。常見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腸道血管發(fā)育不良、小腸腫瘤、小腸潰瘍、血管炎、小腸憩室、主動脈腸瘺等[6-8]。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黑便/血便,大量出血時可有心悸、冷汗、暈厥、休克等,貧血的一般表現(xiàn)例如乏力、納差、頭暈、心悸等,大便潛血陽性。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診療難點有病因不明,部位不明,治療上無法采用針對性強的治療方法,相對上消化道出血與大腸出血,檢查困難,需要檢查搜索的腸段很長,各種檢查手段的診斷率均可能受到影響,漏診率較高。血管造影的優(yōu)點是能夠發(fā)現(xiàn)出血量0.5 mL/min的活動性出血,并根據(jù)血管影像特點診斷病變,可對出血部位定位,并進行治療;其缺點是具有侵入性,可能并發(fā)血管損傷、造影劑相關并發(fā)癥,對隱性出血與間歇性出血不容易發(fā)現(xiàn)病變。CT成像的特點是能夠清晰顯示小腸黏膜、腔內病變,并可發(fā)現(xiàn)腸道外病變;缺點是放射暴露,需要患者攝入大量對照劑,無法對明顯的出血者進行檢查,結果容易受到腸道內容物的干擾,對不明顯的黏膜或者血管病變檢出率不高,無法進行長時間檢查,不適用于間歇性出血檢查,不能同時進行治療。核素掃描的優(yōu)點是出血檢出率敏感,不需要特殊準備,能獲得較長時間的影像,對間歇性出血、動靜脈出血均能檢測;缺點是不適于隱性出血,不能確定出血部位及病因,明確出血后尚需要接受其他診斷方法。
膠囊腸鏡檢查的指征包括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以及缺鐵性貧血、疑似克羅恩病、疑似小腸腫瘤、監(jiān)控小腸息肉綜合征的發(fā)展、疑似或者難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綜合征、檢測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損害、臨床上需要排除小腸疾病者[9-10]。膠囊腸鏡是診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優(yōu)點是非侵入性、較安全、容易接受,能夠直接觀察小腸內黏膜,對顯性出血的診斷率較高;缺點是不能行腸道內注氣、沖洗,不能進行活檢及治療,定位可能不準確,可能出現(xiàn)檢查不完全,還有1%的患者發(fā)生膠囊滯留[11-13]。膠囊內鏡是診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漏診。在本次研究中,年齡越大確診率越高,多因素分析結果也顯示年齡大增加確診率,降低漏診率。老年人膠囊內鏡檢測結果陽性率更高,考慮原因可能是因為老年人與中青年人的病種分類存在差異,老年人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的病因以占位病變多見,而中青年以炎性病變多見[14]。在本次研究中不同病種的檢出率也存在差異,單發(fā)腫物、多發(fā)腫物、多發(fā)潰瘍等診斷率均較高,尤其是多發(fā)腫物,寄生蟲的檢出率達到了100%,而憩室的檢出率最低,多因素分析結果也顯示憩室增加漏診率。憩室是指胃腸道任何一部分向外的囊狀突起,憩室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除先天性因素外,排泄低纖維飲食產生的小塊硬質糞便產生的壓力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15]。結腸異常運動產生的高壓會迫使腸道內皮穿透結腸外肌層的薄弱點。在本次研究中,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血紅蛋白水平越低,確診率越高,但多因素分析排除這個因素。血紅蛋白水平越低說明患者出血越嚴重或者病程越長,檢出率也會更高。但多因素分析結果排除這個因素,可能是在進行多因素分析過程中,不同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削弱血紅蛋白水平對漏診率的影響。單因素分析結果與多因素分析結果均顯示圖像質量是影響漏診率的因素,圖像質量越差漏診率越高。圖像質量差,不利于對病變部位的判斷。位于末端回腸及回盲部的病變漏診率較高,多因素分析結果也顯示其是漏診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與末端回腸及回盲部特殊的解剖結構有關。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使用聚乙二醇的確診率高,未使用導瀉劑者漏診率高,但多因素分析排除這個結果,可能是使用導瀉劑促進胃腸蠕動,膠囊內鏡在腸內運行過快,影響圖像質量。在臨床工作中,對于年輕患者應仔細分析膠囊內鏡的檢測結果,必要時結合其他檢測方法確診,減少漏診率。膠囊內鏡的圖像質量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而腸道清潔程度是影響圖像質量的主要因素。使用導瀉劑是清潔腸道的主要方法。憩室、位于末端回腸及回盲部的病變增加漏診率。在臨床工作中,對于膠囊內鏡檢查無法確診的患者可通過相關的其他檢查,明確是否因憩室、位于末端回腸/回盲部的病變導致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綜上所述,膠囊內鏡是診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憩室、位于末端回腸/回盲部仍然有較高的漏診率,而年齡大的患者更容易確診,圖像質量差是增加漏診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參考文獻]
[1] 鄭玉峰,高磊,郭虹.膠囊內鏡對胃腸道疾病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7,44(2):38-40.
[2] 王吉,胡梅潔,顧瑋,等.磁控膠囊內鏡上消化道檢查40例臨床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2016,36(10):698-700.
[3] 周環(huán),張惠晶,孫明軍.雙氣囊小腸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診療作用[J].臨床內科雜志,2017,34(1):43-44.
[4] 施琦,徐洪雨.雙氣囊小腸鏡在臨床應用中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7,23(3):549-552.
[5] 周鋒利,鄭萍,翁堅軍.單氣囊小腸鏡在44例小腸疾病診斷中的價值[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1,15(5):66-67.
[6] 張翠祿,周國永,陳橋清.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2):26-28.
[7] 邢剛.初診不明原因腹痛的診斷分析(80例)[J].醫(yī)療裝備,2016,29(20):89-90.
[8] 尹路,林謀斌,趙任,等.小腸鏡對小腸出血的定位價值[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2):132-134.
[9] 劉雁冰,蔡玲燕,孫燕,等.膠囊內鏡在325例疑似小腸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疑難病雜志,2016,15(10):1032-1035.
[10] 談濤,李蜀豫.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斷價值[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7,26(2):184-187.
[11] 朱振浩,邱琛,張明,等.克羅恩病患者膠囊內鏡檢查未完成及膠囊滯留的臨床特點和危險因素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6,37(14):2159-2162.
[12] 陳霖,王春暉,胡仁偉,等.膠囊內鏡消化道轉運時間影響因素分析[J].胃腸病學,2014,19(1):17-20.
[13] 閆彩文,鮑麗霞,李曉光,等.膠囊內鏡在慢性腹痛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2010,4(7):25-26.
[14] 劉嵐,吳瓊,郭建強.結腸鏡檢查中各年齡組疾病檢出率的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3,3(24):382-383.
[15] 許春梅,高云杰,薛寒冰,等.膠囊內鏡對小腸憩室的診斷價值[J].胃腸病學,2014,19(10):603-605.
(收稿日期:2017-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