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紅
[摘要]一般疑問句是英語學習中常出現(xiàn)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一般疑問句進行有效解析,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一般疑問句的用法及其回答,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一般疑問句;回答;統(tǒng)計;分析;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7)21005001
學生在學習一般疑問句時,如果只會簡單地回答“Yes”或“No”,或者簡單重復問句中的動詞來回答一般疑問句,又或者用一個關鍵詞來回答特殊疑問句,這樣是不能真正學到知識的。這種投機取巧的“縮寫”式回答,生硬而粗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一、一般疑問句的回答方式分析
疑問句是英語語法教學的必修內(nèi)容,常出現(xiàn)在句式轉換和問答對練中,訓練、測試學生的語感和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譯林版英語教材把疑問句分為特殊疑問句和一般疑問句兩類。特殊疑問句以特殊疑問詞開頭,對句子中特定未知成分進行提問,主要有“What,Who,Whose,Which,When,Where,How,Why”等。一般疑問句則以助動詞Do或Be動詞開頭。對一般疑問句的回答,書本上通常都要求以“Yes”或“No”做出是非性明確表態(tài)后,再重申事實。
以譯林版英語教材三年級上冊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一課教學為例。
—Is this your pencil?(這是你的鉛筆嗎?)
—No,it isnt.(不,不是我的。)
在這個句式里,回答時先用“No”進行明確否認,然后用“It isnt.”來申明事實。在重申事實時,要聯(lián)系疑問原句來回答。所謂一般疑問句的發(fā)問方式掌握起來很簡單,即教會學生將陳述句的開頭主語(指示代詞)和謂語(Be動詞)顛倒順序。如陳述句是“This is ...”換成疑問形式則是“Is this...”。因此,在重申后半句的事實時,按照西方人的用語習慣,都要遵照原疑問句的主語詞性和謂語詞性來重新排序回答。
二、關于一般疑問句的回答語料收集
雖然在平時的教學中,一般疑問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得不是很好。因此,教師只有通過實際的言語交際,展開研究和數(shù)據(jù)分析,才能引導學生對一般疑問句做進一步的了解。
為了研究英語地區(qū)土著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處理一般疑問句回答的問題,筆者抽取了一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典型問題進行語料收集和分析。口語語料是通過記錄美洲土著人的非正式會話而獲得的,對話涉及他們的生活、工作和民俗等各個方面。筆者還進行了一個“常見問題回答時應如何用英語表達”的課題研究,主要以江蘇譯林版教材為例,試圖把對土著與語言素材的分析結果結合起來,從而促進英語教學往更專業(yè)的方向發(fā)展。
三、語料分類統(tǒng)計與教學反思
在對語料進行初步分析后,教師把一般疑問句的回答方式分為五種。根據(jù)這一分類,疑問句“Is this your pencil?”的回答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一是僅用“Yes”或“No”做簡單回答;二是含“Yes”或“No”并重申事實“It is ...”或“It isnt ...”來回答;三是含有“Yes”或“No”,但不重申事實,而是帶有補充信息從側面婉轉作答,如“My pencil is at home”;四是回答只重申事實,但不說“Yes”或“No”,如“This is my pencil”;五則是模糊作答,不置可否,如“Maybe it is”。
在日常的口語交流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句子往往不包含“是”或“否”,但答案會清楚地表示出回答者的態(tài)度。如上面提到的第三、第四種類型的回答,在寫作中所占比例高達60%,交流中也達到了近50%。而英語教材幾乎是第二種類型的回答,書本中對于這類問題的回答都是按照第二類。相反,在英語教材中很少出現(xiàn)的幾種回答,在英語本族語者中使用頻率卻相當之高。正常的英語交流需要從對方的語言中獲取更大的信息,“Yes”或“No”的極簡式答語顯然是對信息量的一種“屏蔽”,在西方語境里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敷衍的行為。因此,讓學生學會正確地使用一般疑問句的回答尤為重要。
總之,在一般疑問句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一般疑問句的回答方式,并能靈活運用其句式與回答進行口語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杜娟. 英語演講語篇中一般疑問句的特點及功能[J].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03).
[2]莫曉宇. 英語一般疑問句的生成機制[J]. 臺州學院學報,2008(02).
(責編容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