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替代,而是解放。教育內容中20%是教學,80%是交流。人工智能正在將教師從千萬遍的重復授課中解放出來,并使其能夠專心于交流。
——機器是否會替代教師?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Joerg Draeger這樣回答。(《中國科學報》2017年11月21日倪思潔:《“新技術+教育”無法回避三個問題》)
財商并不僅僅是理財和管理零花錢,它涉及自我滿足的延遲、自律、有計劃,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管理和把握。
——楊詠梅:《賦予孩子獲得幸福的信心和能力》(《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16日)
其實,課程的意義就在于建立聯(lián)系——建立人與真實世界的聯(lián)系,鼓勵孩子們選擇嘗試;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從小就學會交流和分享。更重要的,要讓孩子們建立人與自我的關系,即對自我有清晰的認識,不斷進行自我的體驗和反思。
——周飛:《人工智能來了,教育該怎么辦》(《文匯報》2017年11月24日)
對兒童教育的最大感受就是包容——作為教育者,既要教會孩子包容和理解其他族群,也要理解和包容孩子的天性。
——陳曉:《兒童創(chuàng)新教育:在山林和城市中》(《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7年第43期)
老師們,你不妨回憶一下,印象中老師給你留下的永不磨滅的東西,就是那些不經意間的小事:一次簡短平和的談話、一個舉動、一個眼神、一個期望、一個微笑,其間飽含著教師濃濃的真情,傳遞出師生間短距離心靈交流的火花。經由這些小事,教育進入人的心靈,持續(xù)影響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這樣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處理好,就是教育藝術。
——管建剛:《做一名有奮斗感的老師——再致青年教師九條真誠的建議》(“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2017年12月4日閱讀全文請“掃一掃”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