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涇水流白云,青檀捧素箋。宣紙大工匠,水撈白月光。
2016年,二十國集團(G20)領(lǐng)導(dǎo)人杭州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夫人彭麗媛攜各國元首夫人在中國美術(shù)學院一同書寫漢字“和”。元首夫人們身后的國畫《西湖秋勝》長9米、寬3.3米,是目前描繪西湖全景最大規(guī)模的一幅巨作。用來描摹這幅畫卷的巨幅宣紙,用的正是中國美術(shù)學院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特制的“三丈三”超級宣紙。
“三丈三”宣紙是目前世界上手工制作的最大宣紙,已經(jīng)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在“超級宣紙”生產(chǎn)車間,巨大的紙漿槽內(nèi)擺放著撈紙的簾床,44位撈紙師傅和8名拉繩工人協(xié)同合作、統(tǒng)一口號,共同完成巨幅宣紙的撈制。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撈紙場面,掀開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宣紙光榮的一頁。
宣紙生產(chǎn)從原料采集到紙張制成,要經(jīng)過大小工藝108道,歷時近3年。宣紙的原料必須嚴格選用涇縣境內(nèi)及周邊地區(qū)生長的3年生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通過幾十道工序制成燎皮漿和燎草漿,再根據(jù)成紙的不同要求,將皮漿和草漿進行配比,制成紙漿。紙漿制作完成后就進入撈紙、曬紙、檢驗和剪紙等工序,最終制成成品。每道工序都要求手工制作且有嚴格的技術(shù)規(guī)范和強制標準,而撈紙的過程是其中最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
周東紅是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撈紙工,人稱“宣紙工匠”,國內(nèi)不少著名的書畫家都慕名而來,期待用上他撈的宣紙。
是苦差事,又是技術(shù)活
在撈紙車間,周師傅和他的搭檔分站在裝滿紙漿的大缸兩頭,各執(zhí)簾床一端。兩位手藝人共同抬起竹簾后,麻利地放入紙漿池中,簾床從紙漿里快速劃過,簾床上就勾上了一層薄薄的紙漿,在半空中停留數(shù)秒,待紙漿微干,把抄在簾床上的紙漿取下來,便是一張宣紙的雛形。在這個過程中,掌簾人的手左右劃動,抬簾人則順勢配合。
“一簾水靠身,二簾水破心?!睋萍埖恼麄€過程不過十幾秒,但是宣紙的好與壞、厚與薄、紋理和絲絡(luò)就全在這一“撈”上。這道工序主要靠掌簾人控制力道,一撈一提間精妙之處全在于手感,一張紙的厚薄和均勻全看技術(shù)。竹簾伸得過深,上面的紙漿就太多,撈出的紙張就厚;入水太淺,紙張又太薄;撈紙時用力不勻,竹簾上沾的紙漿就不均勻,撈出的紙會厚薄不均。這個過程需要操作者的眼睛、雙手、心思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只有達到高度默契,撈紙才能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在撈紙過程中,周師傅還要不斷往紙漿里放紙藥并攪拌均勻,這能使撈紙時水不至于過濾太快,纖維在簾上停留時間長一些,撈出來的宣紙品質(zhì)更好。
“要是控制不好,厚薄不均的、漏洞起泡的,都只能廢棄。撈紙工要把各種紙的尺寸和重量深諳于心,大的、小的、厚的、薄的……我們有種說法,叫‘四五六,綿連帶扎花?!奈辶侵杆某?、五尺、六尺等不同尺寸的宣紙,綿連和扎花是兩種非常薄的宣紙,只有掌握了所有宣紙品類的撈紙技術(shù),才算是一個合格的撈紙師傅。還有一個難點就是如何控制紙漿的濃度,每加一次紙漿大約能撈100張紙,撈一張紙,紙漿濃度就會少一點,在紙漿濃度變化的情況下,還能依舊使每張紙的分量和濃度保持一致,需要長期的經(jīng)驗和悟性?!敝軚|紅說。
標準的宣紙,撈紙曬干后的“干紙”每張大約30克,每刀紙(100張)上下誤差一般不超過50克。也就是說,每張宣紙的成品重量誤差不能超過一克。一般情況下,能做到7成合格率的,就能成為撈紙工,周東紅卻能將成功率做到99%以上。多年來,在公司多次舉辦的勞動競賽中,第一名的桂冠總是戴在周東紅的頭上。他的技藝能比別人更高一籌,除了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對老祖宗手藝的虔誠。他說:“大家都講,我要感謝老天爺送我的這雙撈紙手,但我卻覺得也要感謝自己30多年來不變的初心?!?/p>
三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
1985年,19歲的周東紅跟著舅舅來到小嶺宣紙廠,成為一名學徒工。當年的小嶺宣紙廠因技術(shù)不外傳,周東紅這樣的學徒工只能偷師學藝,因為舅舅的緣故,他才有機會結(jié)識小嶺宣紙廠里的撈紙大師傅曹三平,從此走上了撈紙的道路。在當學徒工的日子里,他每天的練手時間都會超過8小時,通常一邊撈紙,一邊默念師傅的口訣心法。那段時間,他從未回過一次家,除了睡覺之外,幾乎所有時間都和紙槽為伴,以撈紙度日。
每天凌晨4點,他和師父雙手托住竹簾,將竹簾以30度斜角插入水中10厘米左右,稍停頓一下又麻利地從水中抽出。他手腕一抖,竹簾上沾了一層白色的紙漿。隨后,師徒二人跨步轉(zhuǎn)身,熟練地將竹簾倒扣在池邊的一個石板上,一張紙最重要的步驟就算完成了??此坪唵蔚膭幼?,沒有10年的功力,很難拿捏準。
6個月之后,周東紅終于可以把紙撈出來,但是質(zhì)量還不是太好,師父就讓他去涇縣宣紙廠(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看看是否可以謀一份事做。在宣紙廠,他每天在紙漿池旁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不停地做重復(fù)性的肢體屈伸動作。亞熱帶的三伏天,悶熱難耐,作坊里沒有空調(diào)設(shè)備,雙手在紙漿池里一泡就是一整天,起滿了水皰。冬季是周東紅工作最辛苦的時候,即使在數(shù)九寒天,為了保持手感,仍要將手伸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手上起滿了凍瘡,一道道裂口浸入水中,疼得鉆心,但他依然堅持照常上班。“忙起來也就忘了疼?!敝軚|紅說。這一做,就是32年。在這32年的每一天,周東紅和搭檔都要重復(fù)這樣的撈紙動作1000多次。
如今,周東紅憑借長期積累的工作經(jīng)驗和心得體會把撈紙技藝發(fā)揚光大。從1992年開始,宣紙廠開始創(chuàng)新更多的宣紙品種,周師傅每次都不辱使命,帶頭試制。他參與宣紙郵票紙的生產(chǎn)試制,為我國成功地發(fā)行宣紙材質(zhì)郵票奠定了基礎(chǔ),填補了郵票史上的一項空白。他為公司撈紙簾床以塑料替代芒桿尋找材料并獲成功,為撈紙機械劃槽、紙藥桶替換等技術(shù)革新獻計獻策,為宣紙生產(chǎn)節(jié)約了人力、物力。
把宣紙的靈魂傳承下去
“我撈紙30多年,對于這些紙的感覺,就是每一張紙都有它的靈魂。撈紙這項技術(shù)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tǒng)技藝,也是我們的國寶,我現(xiàn)在就是想怎樣能把它更好地傳承下去。到目前為止,我?guī)н^二十幾個徒弟,但是也走了不少。撈紙這項技藝學起來確實比較辛苦,工作環(huán)境比較惡劣,每天還得起早貪晚,做起來也非常枯燥。公司要求產(chǎn)量的時候,我們每天的撈紙時間都要達到14小時?!敝軚|紅說。
撈紙難,當師父更難。帶起徒弟來,由于動作不協(xié)調(diào),師父不僅費力,而且紙張的成品率會大幅度降低,每天浪費一兩個小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面對這種吃苦又費力的事,周東紅總是服從安排,樂意接受,從不推脫。獲得過全國“五一”勞動獎?wù)碌闹軚|紅依然一如既往地戰(zhàn)斗在撈紙一線,他甘當園丁,毫無保留地點撥、手把手地傳承、苦口婆心地鼓勵,把老祖宗留下的宣紙傳統(tǒng)制作技藝一代一代更好地傳承下去。
徒弟們在他的教導(dǎo)下,一個個茁壯成長起來,成為撈紙車間的頂梁柱。如今,公司又設(shè)立了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老師傅周東紅作為“宣紙紙?zhí)麎赫ゼ夹g(shù)研究與開發(fā)”課題小組組長,帶領(lǐng)小組開展攻關(guān),培養(yǎng)青工。
對周東紅來說,他把感情和責任融進了每一張紙,把每一張紙當成藝術(shù)品來做,在撈好每一張紙的過程中收獲著快樂和幸福。周東紅說,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須勤學苦練。也正是帶著這個念頭,30多年來,經(jīng)周東紅撈的近千萬張紙沒有一張不合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周東紅在傳統(tǒng)技藝上的精益求精和極致追求讓他不僅體會著勞動的快樂,也增添了傳承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