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燕
【摘 要】文本分析互動式教學的優(yōu)勢,闡述在課前準備、課堂活動、課后反思中進行互動的具體方法,從而優(yōu)化語文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學語文 互動式教學 合作課堂 內在潛力 教學相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B-0088-02
“互”就是交替、交互、相互,“動”是使起作用或變化?;邮且粋€社會學概念,是指“行為主體借助一定的手段與他人(或環(huán)境)、自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過程”。而互動式教學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參與性,它側重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理論不謀而合。這種課堂模式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得課堂氣氛活躍,讓各種思維碰撞,閃現(xiàn)智慧的火花,從而實現(xiàn)教學共振,達到最佳效果。
一、互動式教學的優(yōu)勢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強調知識的傳授,把教學過程看作是教師向學生傳輸知識的過程,于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主動交流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和傳統(tǒng)教學相比,互動式教學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四大優(yōu)點。
(一)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
互動教學方式改變了教學組織方式,更加強調個人的參與性。在教學過程中堅決貫徹“學生主體思想”,保證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體現(xiàn)“學校為學生而存在,教師為學生服務”的辦學理念。這樣做,有助于改變學生被動聽講的消極局面,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積極的思考中領會所學的知識,在參與中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二)挖掘學生內在潛力
互動式教學方式的另一特點是強調學生的摸索和思考,這必然督促學生在課堂之外要認真查閱相關資料,積累資料,豐富自我,以滿足自身在課堂上參與相關主題討論和展示的需要。這就會從不同角度刺激學生思維,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運動狀態(tài)。而在思考過程中,學生自身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從而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促進教師加強鉆研
互動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課堂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它跟之前的“照本宣科”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不同,在課堂上生成問題會增多,這就更要求教師要認真鉆研,精心備課,謀劃好如何既要把所講知識使學生掌握,又要預設學生可能生成的問題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案。這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對教師更是一種教學上的鞭策和督促。
(四)實現(xiàn)更大限度的教學相長
互動式教學注重學生通過各種展示環(huán)節(jié)來反饋知識掌握的情況,使教與學更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和呼應更多,無論是課堂提問、案例討論,還是展示學習成果的展示環(huán)節(jié),課堂的氣氛都變得比較活躍,師生間的距離得以拉近。這有利于各種思維碰撞,從而有利于發(fā)揮出教學雙方的最佳效果。
二、互動式教學的具體做法
正因為意識到傳統(tǒng)課堂存在的諸多不足,學校長期致力于課堂有效性的研究,希望能找到一種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符合現(xiàn)代教育要求的教學方式。而互動式教學理念和優(yōu)勢,無疑是我們所追求的。學校經過多方論證,決定大膽進行課堂模式改革,變傳統(tǒng)課堂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簡稱“合作課堂”。其精髓就是通過教師合作、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維互動來實現(xiàn)課堂效果。
那么,這種多維互動在教學實踐中是如何應用的?下面,筆者結合語文課堂實際,從課前準備、課堂活動、課后反思等方面來談談。
(一)課前準備
1.教師互動合作編寫導學案
導學案是合作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合作課堂的基礎,貫穿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始終,同時還是學生課堂展示的指導性材料,是課后復習鞏固使用的學習材料,為學生自主、快樂、高效學習指明道路。合作課堂的特點之一,就是變傳統(tǒng)課堂的課后練習為課前的自主預習。就語文教學而言,如果只有文本,那么學生的課前預習就猶如走馬觀花,只停留在表面,有了導學案則可彌補了這個不足。同時導學案的內容體現(xiàn)了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的特點,也為學生提供了討論交流的空間和展示的機會。所以,編出好的導學案是實現(xiàn)互動教學的關鍵。
教師團隊合作互動很重要。古人云“眾人拾柴火焰高”。學校每周三和周五第八節(jié)的集體備課時間雷打不動。每當這個時候,每個教研組辦公室都是熱熱鬧鬧的,都在討論教學進度、討論并修改導學案、討論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下一節(jié)課的設計,等等。就語文課而言,我們的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在開學之前把本學期要上的課文篇目分配到年級各位老師名下,老師們就是這些篇目的主備人。其次,由主備人準備導學案第一稿,年級教師在備課會上交流意見,提出建議。再次,主備人根據(jù)年級組老師的意見修改導學案,得出第二稿,全組老師再次討論,基本上得出統(tǒng)一意見。最后,主備人負責后期完善得出定稿,交由備課組長和包科領導審核,交付印刷??梢哉f,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充分地互動,保證了導學案的質量。
2.教師互動合作、撰寫教案,研究教法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對于同一篇課文,老師們有不同的看法,教學處理不相同,教法也有很大差異。實行合作課堂后,我們在教案上也力求統(tǒng)一,當然這也不是不考慮教師個體和不同班級學生的需要,我們是通過老師們的討論交流在大方向上把準文章脈搏找到合適的教法。而在撰寫教案,研究教法方面我們合作互動的流程跟編寫導學案一樣。
3.學生互動合作完成課前預習
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學生主要以獨學為主,獨立完成課文的閱讀,完成導學案提出的問題等。但是有些課堂展示的環(huán)節(jié)是要求學生合作的。如在上《羅密歐與朱麗葉》這篇課文時我們設置一個展示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課上的展示之前學生已多次排練,當然就得有互動合作。又如處理《雷雨》篇目時,我們也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扮演劇中人物還原劇情,學生在課堂前的互動更是少不了。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有效的互動合作,基本上是以小組為單位,當然也有組間的合作和全班的合作。筆者所教授的班級在分組的原則上跟學校保持一致,一般一個組六個人,除常規(guī)上一個班有一個語文科代表外,筆者還讓各組選出語文小組長,半個學期輪換一次,這樣做以便于組織語文課上的討論、交流、展示、點評等互動活動。
(二)課堂活動
合作課堂的課堂活動和課堂推進流程集中體現(xiàn)了多維互動性。(1)展示組學生討論本組任務,上黑板板書答案;點評組討論黑板上的答案。(2)展示組上臺展示,方式有分析題目要求、解析答題思路、強調答題規(guī)范、朗讀、表演等。(3)點評組就對應的展示進行點評,點評的內容主要根據(jù)對應題目的要求和展示組的表現(xiàn)而定。(4)質疑組提出質疑(也可以是任何學生),展示組補充回答,有價值有爭議的問題可以放到全班討論。(5)教師隨時關注課堂,可加入學生的討論,也可對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及時介入適當點撥,或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可以說,在整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課堂中,時時都有師生互動、生生活動。
(三)課后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一個教師的成長離不開經驗的積累和自我的反思。教師的內在反省和思考,其實就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只有自我反思,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取得更大的進步,才能組織更有效的課堂。在合作課堂的反思中,我們也加入了互動合作的元素。除了在集體備課中有回顧反思環(huán)節(jié)外,學校還組織開展合作課教師論壇、學生論壇,合作課堂操作技能大賽,合作課堂教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促進教學相長,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