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玲
摘 要:概念教學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文章力圖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探求數學概念課教學的本質,對一堂基礎幾何課的兩次設計入手, 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例談幾何概念課的過程性教學的實施。
關鍵詞:生活本源;概念教學;過程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一、第一次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的導入,剛開始采用PPT展示3幅圖片:小孩滑滑梯、傳送帶上物體的移動、觀光纜車的平移。然后教師告訴學生平移變換的概念,指出平移變換的兩個要素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離。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直接應用多媒體演示圖形變換,然后將結論告訴學生,再講幾個注意點。這種過快的教學過程只能使少部分學生聽懂,大部分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只能靠死記硬背。因此,學生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僅停留在模仿、記憶的層面上,這樣的教學效果往往不大理想。因此我對本節(jié)課又進行了一次設計。
二、第二次教學設計
1.從生活本源出發(fā),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
筆者認為,數學課堂不應僅僅是學習數學的地方,更應是學生“生活”的樂園。課堂教學是學習過程的關鍵,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生活化語言,降低了數學知識的難度,讓學生倍感親切。
這次用一個方塊平移的游戲導入:經過平移,當同樣顏色的三個及以上方塊成一直線時就能消去并得分。教師讓部分學生上來玩游戲,然后提問游戲中的方塊經歷了什么運動,由此從學生口中得出“平移”這一關鍵詞。教師緊接著再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平移變換?這時學生紛紛發(fā)言,從學生交流回答中發(fā)現學生已經認識到平移無處不在。然后再播放幾個學生提到的平移變換的動態(tài)圖片,讓學生找到這幾幅圖的相同之處,并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平移變換的特征。
這樣的設計,利用動畫充分展示平移的過程,從純數學知識延伸到生活中的數學,從靜態(tài)教學延伸到動態(tài)教學。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教師提示、補充,共同歸納出平移變換的概念,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突出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2.合理轉化例題,形成概念體系
為了加深學生對平移變換性質的理解,教師需要根據平移的要素畫出簡單圖形經過平移變換后的像,并設置一些例題加以鞏固。
本節(jié)課課本中的例題是:把長方形ABCD沿箭頭所指的方向平移,使點C落在點C。求經過這一平移變換后所得的像。
筆者將上述例題進行了更改,設置了以下作圖:①點的平移作圖;②線段的平移作圖;③面的平移作圖(以四邊形為例);④體的平移作圖(以長方體為例)。
教師將這4個問題分4次拋出,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交流,總結出平移作圖的基本要點是作出關鍵點經過平移后的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會類比。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演示,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從而真正認識平移圖形的形成過程,由概念出發(fā),從簡到難,形成知識體系。
3.小結整合提升,達成實際運用
視頻播放海寧紡織業(yè)中窗簾的制作過程,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fā),贊揚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并布置作業(yè):①為工人設計一些由平移變換得到的精美圖形;②相機拍下生活中的平移或將關于平移的小文章發(fā)到班級數學興趣群。
這一教學設計真正體現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定位初衷,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并發(fā)展了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我們還能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的天氣預報、儲蓄、市場調查與預測以及工程設計等方面問題。只有學生意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才能夠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fā)。
三、結語
教師在教學中體現了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尊重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只要我們平時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認真積累,大膽嘗試,一定會給我們的課堂設計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數學課程標準》的若干思考[J].數學通報,2007(5): 1-4.
[2]于妍秋. 在深度對話中讓數學概念課教學走向本真[J].中國數學教育,2016(Z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