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楚簡從“邑”之字分類略說
      ——以清華簡為中心

      2017-07-19 11:27:43劉偉浠
      哈爾濱學(xué)院學(xué)報 2017年7期
      關(guān)鍵詞:楚簡國名姓氏

      劉偉浠

      (福建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楚簡從“邑”之字分類略說
      ——以清華簡為中心

      劉偉浠

      (福建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楚文字中從“邑”之字主要有六種用法,可表國名、表地名、表姓氏、表人名、表官名及表其他?!耙亍北局赋鞘屑捌渚用瘢瑥目疾烨迦A簡(一)至(五)字例來看,這些用法幾乎都與“邑”本義有關(guān),有些字可當(dāng)作是專用字。

      楚簡;邑;清華簡

      《說文》邑部收字181個,大多數(shù)是表國名或地名,《說文》分部別類,這當(dāng)然與“邑”字意義有關(guān)。“邑”甲骨文作(合集17562),從口,從卪,“口”表示城市,“卪”表示跪坐臣服之人,其本義即指城市及其居民。[1](P582)其于文獻(xiàn)中亦有所體現(xiàn),《周禮·夏官·邍師》:“物之可以封邑者。”孫怡讓正義:“凡民所聚居,大小通曰邑?!薄吨芏Y·地官·里宰》:“掌比其邑之眾寡?!辟Z公彥疏:“邑是人之所居之處。”古時國家規(guī)模小,即相當(dāng)于一座城,又可引申表國家之義,《說文》:“邑,國也。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钡喴渤霈F(xiàn)許多《說文》未收的從“邑”之字,從廣義來說,有些字甚至可以看作楚人當(dāng)時所造的專用字。①增益形符“邑”使意義更明確,例如“夏”字有時加“邑”作“”。

      從現(xiàn)有楚系材料來看,“邑”皆表意,從不表音。楚簡中從“邑”之字用法大體可以分為六類:表國名、表地名、表姓氏、表人名、表官名、表其他。前三者較普遍,《正字通》:“從邑者,為邑,為姓?!焙笕咻^少見,但也與前三者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

      一、表國名

      古文字中從“邑”之字多表國名,楚文字也不例外,常在表國名的文字上加注“邑”旁而作為專用字,[2]最典型的莫過于“殷”“夏”“國”等字?!皣弊殖跷淖鳌盎颉?,本指區(qū)域,無“國家”義,最早至春秋早期出現(xiàn)“邦國”連用,才有表示“國家”之義,[3](P532)但楚簡有時以“或”加“邑”旁的(清華五·殷高宗問于三壽02)形表“國”字?!耙蟆弊直咀?清華五·封許之命07),常加“邑”作(清華五·殷高宗問于三壽10)。楚簡“許國”之“許”的專用字作“”,或加“邑”作(,清華五·封許之命05)?!跋膰敝跋摹痹诔淖殖R浴啊薄啊薄啊薄啊敝T形表示,清華簡(五)出現(xiàn)一新字形作(清華五·湯處于湯丘03),乃加注“邑”旁,以往楚簡未見?!袄鑷敝袄琛痹谇迦A簡(一)《耆夜》中以“”表示,從邑旨聲,在典籍中常作“黎”或“耆”,《史記·周本紀(jì)》:“明年,敗耆國?!睆埵毓?jié)注:“即黎國也。”

      二、表地名③

      “郢”字,《說文》《玉篇》以為“故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廣韻》《集韻》釋為“楚地”“楚地名”。楚簡屢見,一般作“某郢”格式,清華簡(一)《楚居》是一篇詳述從季連至楚悼王時期遷徙楚都的重要史料,載有“湫郢”“冗郢”“樊郢”“箬郢”“睽郢”“為郢”“媺郢”“藍(lán)郢”“疆郢”“郢”“鄩郢”“郢”“郢”等都城,其具體所在地已有學(xué)者作考辯。④

      清華簡還出現(xiàn)其他地名,皆加“邑”?!吧俣酢?清華二·系年009)即《左傳·隱公六年》所載之晉地鄂。“邾”(清華二·系年015)即《尚書·禹貢》之“朱圉”,《漢書·地理志》作“朱圄”,云:“《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薄啊?清華二·系年112)字,又見于包山簡130,用為地名。清華簡(二)《系年》120有“陵”,地名?!断的辍?62有“扈”,鄭地,今河南原陽西?!佰ペ?系年098)即《左傳·昭公四年》的“朱方”,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朱方,吳邑,今江蘇鎮(zhèn)江市丹徒鎮(zhèn)南?!薄断的辍?19有“”,即“任”,晉邑?!断的辍?31有“”,鄭地。

      三、表姓氏

      《左傳·隱公八年》記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边@句話除了闡述諸侯受天子賜姓(即以國為氏)外,還可知諸侯在其統(tǒng)治范圍內(nèi)命氏主要有三種方式:以先祖之名為氏、以官為氏、以國名或封邑為氏。而以從“邑”之字表姓氏則更多屬于后者,周及周以后的姓氏制度多以“致邑立宗”的命氏方式。[5]

      傳世本《逸周書·祭公》之“祭”在清華簡(一)中出現(xiàn)其本用字形,作(祭公02),從邑、,丯聲。丯,見母月部,與“祭”音近可通。簡1穆王稱“祖祭公”,孔晁注傳世本:“祭公,周公之后,昭穆于穆王在祖列。”可知祭公為周穆王的先祖。其本為姬姓,后封于祭,乃以國為氏。[6]

      清華簡(一)《耆夜》稱“呂尚”為“郘上甫”,“呂”加“邑”作“郘”,該字《說文》無收?!妒酚洝R太公世家》:“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本為國名,段玉裁《說文注》“呂”字條:“呂者、國名。以國為氏?!鹞魅镉袇?。酈道元、徐廣、司馬貞說皆同。宛城今南陽府治附郭南陽縣是也?!贝擞脼樾帐?。

      《史記·殷本紀(jì)》和《楚辭·天問》所載姓氏“有莘”在《呂氏春秋·本味》作“有侁”,在清華簡(五)《湯丘》作“又”,“”字,從邑,新省聲,不見于其他楚簡?!犊尽罚骸昂详柲嫌泄泡穱!薄妒酚洝ひ蟊炯o(jì)》正義引《括地志》:“古莘國在汴州陳留縣東五里,故莘城是也?!痹诮裆綎|曹縣北。[7](P136)《古今姓氏書辯證·六》:“莘氏,出自姒姓。古有莘氏,諸侯也。女曰修己,為鯀妻,生禹,其后國亡。夏后封其少子于莘,女為周文王后,謂之太姒。其后以國為氏?!雹荨坝休贰庇趾喎Q“莘”,為夏啟時期封國,后用為姓氏。

      “召公”在清華簡(三)《良臣》04作“邵公”,傳世典籍及金文習(xí)作“召”,楚簡習(xí)作“邵”,《史記·燕世家》:“召者畿內(nèi)采地,奭始食于召,故曰召公。”經(jīng)任偉先生論證,“召公氏族雖與姬周同姓卻是‘周之支族’,此族本與姬周本支同居西土,后從本支分離出去遷居于東方‘召’地,‘召’隨后演變?yōu)榇思е軇e支之氏族名、國名?!盵9]

      清華簡(三)《良臣》11有人名“伯州犁”,為晉伯宗之子,《左傳·成公十五年》《國語·晉語五》有載?!对托兆搿芬妒辣尽罚骸安谑?,晉孫伯起生伯宗,因氏焉。”乃以先祖名為氏。張澎《世本稡集補(bǔ)注》引鄧名世云:“此謂伯氏所自起也,林寶以為伯宗復(fù)姓,誤矣?!苯窨春單摹安弊鳌啊?,從邑,可證張說可信,“”為其氏本字。[10](P162)

      四、表人名

      楚簡中從“邑”之字有時也可表示人名,但這類例子并不多見。楚人有意加“邑”,蓋有提示人物居地之意。

      五、表官名

      從“邑”之字可表官名,但不見于清華簡,偶爾見于其他楚簡,極為少見。楚國有官職名“莫敖”“連敖”,“莫敖”一詞始見于《左傳·桓公十一年》,屬武官之列。⑥清華簡(二)《系年》114、116作“莫囂”,與其他楚簡同。但“囂”在曾侯乙簡01、12、73則繁增意符“戈”,大概是彰顯其與軍事活動相關(guān)。[14](P264)與此相類,包山簡117出現(xiàn)一例是“囂”繁增“邑”,乃楚人有意為之,或是提示官職所在地。

      六、表其他

      這類字在辭例中多假借為其他字用,也可當(dāng)作一類以“邑”為形旁,以另一偏旁為聲旁的形聲字。

      “酆”字,見于清華簡(四)《別卦》,不見于其他楚簡,但見于其他系文字如《古璽匯編》1884、1885和馬王堆帛書《衷》。整理者言:“王家臺秦簡本、馬國翰輯本《歸藏》、今本《周易》作‘豐’?!S’‘酆’通假?!盵17](P132)與今本對比,《別卦》“酆”讀“豐”無疑。典籍中“酆”皆用作邑名、地名、姓氏或水名,《說文》以為“周文王所都,在京兆杜陵西南”。乃“豐”加“邑”孳乳為“酆”,金文有“豐”無“酆”,如人名豐井叔(集成3923),傳世古籍常通用,段玉裁“酆”字條注:“《詩》《書》皆作豐。”《別雅》卷三:“酆滈,豐鎬也?!薄蹲髠鳌ば迥辍罚骸佰菏鏋檎鴼⒅?。”李富孫異文釋:“古今人表作豐舒,豐酆古今字。”《別卦》以“酆”為“豐”,是否別有他意,待考。

      “巷”字,從邑,共聲,“共”屬群母東部,與“巷”音近?!墩f文》收入“”部,作“”,訓(xùn)“里中道”,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篆文從邑,今字作巷,省。”傳世典籍多作“街里中的道路”“胡同”解,[18]有時作姓氏,《廣韻·絳韻》:“巷,姓?!对姟吩葡锊??!薄度f姓統(tǒng)譜·絳韻》:“巷,周寺人有巷伯,其后以為氏。”上博簡(一)《緇衣》01和郭店簡《緇衣》01有“巷伯”。楚簡異體頗多,但皆從“”,簡文有用作“閭巷”義的,如包山簡2.142、144。[19](P109)清華簡(二)《系年》作,從邑、廾,簡文讀“絳”,[4](P178)不作本義用,又不作國名或地名用,當(dāng)屬少見。⑨

      傳世文獻(xiàn)中“赤翟”或“赤狄”在清華簡(二)《系年》作“赤”,“翟”加“邑”明意。春秋北方民族稱“戎”或“狄”,⑩《禮記·王制》:“北方曰狄?!倍暗摇笔挤址Q狄、赤狄、白狄、長狄,《潛夫論·志氏姓》:“隗姓赤狄,桓姓白狄?!笨追f達(dá)云:“謂之赤白,其義未聞,蓋其俗尚赤衣白衣也?!薄秶Z·周語中》:“將以狄伐鄭?!表f昭注:“狄,隗姓之國也。”故“赤狄”部落本姓隗,“赤狄”只是別稱,非姓氏人名。

      綜上,我們從“邑”詞義出發(fā),以清華簡為例把從邑諸字分為六類。事實(shí)上,這六類基本可囊括所有古文字,因為所有古文字都存在這樣一種共性——添加或替換某一偏旁來突顯意義。像楚簡“傷”字多達(dá)4種異體作“”“”“”“”,分別從“心”“刀”“戈”“疒”不同角度點(diǎn)明“傷害”之意。[20]另外,此六種分類并非是單一的,有時同一個從“邑”的古文字既可表國名,又可表人名等。如“”字在戰(zhàn)國金文13見,9例用作人名,其余則用作國名。[21]這也是符合漢字分化和詞義發(fā)展事實(shí)的。

      注釋:

      ①陳偉武先生認(rèn)為,專用字是“與通用字相對而言,或稱專字、分化字、區(qū)別字,屬異體字的一支”,“專為某一意義而造的字就是專用字”,“專用字是用增益形符或改易形符的辦法使字義單一化、明確化”。參見:陳偉武,《簡帛兵學(xué)文獻(xiàn)探論》,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

      ③李品秀先生按行政區(qū)域大小劃分,將《說文》邑部字分為國、郡、縣、鄉(xiāng)、亭、里、聚、陌、部、渡、丘及待考。參見:李品秀,《說文解字》邑部字研究,廣西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0年。其分類精密細(xì)致,此處為行文方便,將郡以下單位統(tǒng)稱為地名。

      ④參見:趙平安,《〈楚居〉“為郢”考》,《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4期;趙平安,《試釋〈楚居〉中的一組地名》,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黃錫全,《“朋郢”新探——讀清華簡〈楚居〉新探》,江漢考古,2012年第2期。

      ⑤該引文轉(zhuǎn)引自:籍秀琴,《中國姓氏源流史》,天津出版社,1998年。

      ⑥學(xué)界多承認(rèn)此說,參見:文炳淳,《包山楚簡所見楚官制研究》,臺灣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1998年。

      ⑦滕壬生先生隸作“鄳”,參見:《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⑧參見:馮勝君,《戰(zhàn)國楚文字“黽”字用作“龜”字補(bǔ)議》,漢字研究(第1輯),學(xué)苑出版社,2005年;禤健聰,《釋楚文字的“龜”和“”》,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4期。楚簡中以“龜”作“黽”,實(shí)際上很有可能,“龜”及從“龜”諸字出現(xiàn)語境皆與占卜有關(guān)。歷來對楚簡“”上部分是“龜”是“黽”爭議甚大,蘇建洲先生認(rèn)為,楚文字目前未見“黽”字,其相關(guān)論說可信,清華簡(六)新出現(xiàn)該字形,當(dāng)讀“龜”聲,可為馮說增添一則補(bǔ)證。參見:蘇建洲,《談?wù)劤淖值摹褒敗迸c“”》,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講座,2016年6月13日。

      ⑩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常長期擾亂中原地帶,屢次觸犯華夏姬姓諸侯。參見:呂玲,《試論春秋時期晉國與赤狄之間的民族融合》,山西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研究生論文???012年第39卷。中原人稱之為“狄”,蓋有蔑視與敵對之意,《集韻》和《韻會》“音敵”,《說文》中“狄之言淫辟也?!庇挚梢隇椤百v吏”義,《禮記·祭統(tǒng)》中“狄者,樂吏之賤者也?!?/p>

      [1]李學(xué)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2]梅思顏.楚簡國名異體字形體分析[J].青年文學(xué)家,2014,(35).

      [3]季旭升.說文新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4]李學(xué)勤.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二)[M].上海:中西書局,2011.

      [5]任偉.西周早期金文中的召公家族與燕君世系[J].中國歷史文物,2003,(1).

      [6]杜勇.清華簡《祭公》與西周三公之制[J].歷史研究,2014,(4).

      [7]李學(xué)勤.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五)[M].上海:中西書局,2015.

      [8]馬保春.晉國地名考[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10.

      [9]任偉.西周金文與召公身世之考證[J].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2,(5).

      [10]李學(xué)勤.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三)[M].上海:中西書局,2012.

      [11]李學(xué)勤.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M].上海:中西書局,2010.

      [12]李學(xué)勤.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J].中國史研究,2011,(1).

      [13]鄭杰祥.清華簡《楚居》所記楚族起源地的探討[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1).

      [14]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guān)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1.

      [15]宋華強(qiáng).新蔡葛陵楚簡初探[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0.

      [16]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J].安徽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3).

      [17]李學(xué)勤.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四)[M].上海:中西書局,2013.

      [18]彭達(dá)池,劉精盛.說“巷”[J].寧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7,(1).

      [20]劉偉浠.《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五)》疑難字詞集釋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17.

      [21]蘇影,王征.釋漁陽鈹銘中的“”[J].哈爾濱學(xué)院學(xué)報,2014,(5).

      責(zé)任編輯:張 慶

      Classification of “yi” in Chu Bamboo Book——With Tsinghua Collections as Subjects

      LIU Wei-xi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xiàn)uzhou 350007,China)

      The character “yi” has six meanings in Chu writing system:a state name,a geographical name,a family name,a person’s name,an official name,and referring to other things. Originally,“yi” refers to city and residents. By examining the first five meanings in the Tsinghua collections,it shows that these meanings are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yi” and some are used as proper names.

      Chu bamboo books;yi;Tsinghua Collections

      2016-08-30

      劉偉浠(1991-),男,廣東揭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漢語文字學(xué)研究。

      1004—5856(2017)07—0118—04

      H12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7.029

      猜你喜歡
      楚簡國名姓氏
      姓氏從何而來
      奇妙博物館(2022年9期)2022-09-28 03:05:00
      有趣的姓氏
      希臘國名漢譯探源
      翻譯界(2019年1期)2020-01-06 07:29:56
      湖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楚簡制作技藝
      楚簡“ ”即“免”的字形依據(jù)淺析
      知識文庫(2019年4期)2019-10-20 06:40:22
      西夏國名別稱“夏臺”源流考
      西夏學(xué)(2019年1期)2019-02-10 06:21:16
      楚簡二則校讀
      姓氏拆解
      姓氏拆解
      楚簡《武王踐阼》三札
      达孜县| 合川市| 马龙县| 南漳县| 兰溪市| 吉木萨尔县| 黑龙江省| 胶州市| 五家渠市| 原阳县| 丽江市| 永年县| 鄱阳县| 晴隆县| 馆陶县| 高阳县| 白山市| 闽清县| 阳信县| 镇巴县| 荃湾区| 威宁| 五峰| 裕民县| 张家川| 武乡县| 司法| 白银市| 开远市| 柯坪县| 砚山县| 广丰县| 常州市| 和龙市| 武乡县| 汝南县| 寻乌县| 深州市| 平武县| 永州市| 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