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祿
因為學而優(yōu)則仕,古代許多詩人通過科舉成為了領(lǐng)著國家俸祿的官員?!吧T足庇身,薄俸可資家”,這份俸祿養(yǎng)活了詩人;“囊中貯余俸,園外買閑田”,這份俸祿還足夠詩人求田問舍。薪俸是個好東西,世人常常唯恐不多;但是也有脫下藍衫換紫袍的詩人反躬自省,以詩歌表達了難能可貴的愧俸意識。
把愧俸意識表達得最充分的,當數(shù)唐代詩人白居易。白居易常因不事稼穡卻坐擁俸祿而慚愧。他在《觀刈麥》一詩中說:“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卑拙右鬃詰M不勞而獲,心中的愧意竟日揮之不去。他在《寒食》一詩中也道:“有官供俸祿,無事勞心力。但恐優(yōu)穩(wěn)多,微躬消不得?!辟旱搩?yōu)厚、為官清閑,白居易居然消受不了——這是愧意曲折隱晦的體現(xiàn)。白居易在工作上也表達了愧俸意識?!般皭澲t不能薦,徒為出入蓬萊殿。月慚諫紙二百張,歲愧俸錢三十萬?!边@是白居易任左拾遺時寫的詩,他希望積極上書言事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但因為種種原因,效果并不如意,因此他覺得愧對自己的薪俸。五十七歲時,白居易升任刑部侍郎,在和元稹的詩中說:“因讀管蕭書,竊慕大有為。及遭榮遇來,乃覺才力羸。黃紙詔頻草,朱輪車載脂。妻孥及仆使,皆免寒與饑。省躬私自愧,知我者微之?!卑拙右鬃灾^才能低下,因而愧對俸錢。需要說明的是,這是白居易自謙品德的折射,須知顧況曾稱道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庇纱丝梢娖洳拍芙^不容小覷。另外,自然災(zāi)害不時發(fā)生,百姓生活困頓窘迫,也使得白居易產(chǎn)生了愧俸意識。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冬,連下了五天大雪,酷寒把竹柏都凍死了,許多村民衣不蔽體。白居易雖然丁憂在家,仍然不忘心憂天下。他在《村居苦寒》一詩中寫道:“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褐裘覆絁被,坐臥有余溫。幸免饑凍苦,又無壟畝勤。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乍一看,白居易對自己免于饑寒既慶幸又愧怍;在深層意蘊上,這首詩還有一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情懷寓含其中。雖然所言之物可以飾偽,但是白居易之于愧俸不是偶一述之,他自始至終都在表達這種情懷,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懷疑他的真誠。
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也具有這種情懷。他在《寄李儋元錫》一詩中說:“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身為為政臨民的父母官,在自己的轄地上仍有輾轉(zhuǎn)溝壑的流民,韋應(yīng)物深表慚愧。不知道為什么,明代李攀龍不喜歡這兩句詩,王世貞則認為“語意亦佳”,而“格調(diào)非正”。其實,這兩句詩反映出了一個文人官吏高度的責任感和淡泊名利的情懷,可以驚天地泣鬼神?!白詰M居處崇,未睹斯民康”,這兩句詩容易被誤讀為韋應(yīng)物因為居住在閎宇崇樓而愧疚,其實韋應(yīng)物是對自己高高在上不了解下層百姓的困苦感到羞愧?!胺綉M不耕者,祿食出閭里”,韋應(yīng)物熟諳俸祿來源于民脂民膏,因而對自己不耕而食也表達了愧意。作為帝制時代的一個官吏,韋應(yīng)物深沉的愧俸意識可謂十分難得。
太平荷君恩,無事幸時康,但是元稹的運氣卻沒有這么好。在任同州刺史期間,適值大旱,元稹寫下了《旱災(zāi)自咎貽七縣宰》一詩,其中有這樣的句子:“自顧頑滯牧,坐貽災(zāi)沴臻。上羞朝廷寄,下愧閭里民?!痹〔坏磉_了深深的愧意,還引咎自責,并要求七個縣宰同自己一道與民共赴時艱。
愧俸意識,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代不乏人。民國年間山東省蒙陰縣發(fā)生瘟疫,餓殍遍野,生靈涂炭。縣知事左超在《憶蒙陰同寅父老》一詩中說:“絕憐羸老轉(zhuǎn)溝壑,每睹流亡愧俸錢。衽席未登身已去,恨無善政贖吾愆?!薄胺裁裼袉?,匍匐救之”,左超多方施救,終不能解民倒懸,因此他不但愧俸,還充滿了負罪感。從詩歌來源上看,左超無疑受了韋應(yīng)物的影響;從情感深度上看,左超則比前代詩人更進了一步。
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但是愧俸的官員心系民瘼,具有一種平民情懷,其愧俸詩可謂儒家思想平民化的體現(xiàn)。缺乏愧俸意識的官吏固然不能說是墨吏,但具有愧俸意識的官吏大體上可以說是廉吏。
愧俸,是自責的表現(xiàn),是知恥的表現(xiàn),是具有良知的表現(xiàn),也是對老百姓懷有深情的表現(xiàn)。雖然古已有之,但對于當下也不無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