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迅速發(fā)展的網絡借貸在借貸有關方權益保護、金融管理秩序、立法與監(jiān)管等方面存在技術風險、法律風險、信用風險、監(jiān)管風險等四大風險,分析這些風險是進行風險控制的前提,本文簡析其風險,力圖為網絡借貸的健康發(fā)展建言獻策。
關鍵詞:網絡借貸;風險控制;四大風險
近些年,網絡借貸行業(yè)蓬勃發(fā)展,但是其背后的風險卻不容忽視,尤其是出現一些端倪之后,更應該警覺。風險發(fā)現是風險控制的前提,而風險控制涉及到網絡借貸的信用問題,不可謂不重要。
網絡借貸起源于英國,通過網絡借貸雙方可不經過銀行等傳統(tǒng)中介來辦理業(yè)務。網絡借貸不同于傳統(tǒng)借貸形式,能夠借助網絡自由開放、交互便捷的特點最大程度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和用戶體驗。
網絡借貸是隨著互聯網發(fā)展而逐漸崛起的新型金融模式,在“互聯網+”時代,它將傳統(tǒng)金融與網絡結合,最初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特色,但是網絡借貸仍屬于金融范疇,不可避免具有金融風險的特點: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突發(fā)性。目前存在的網絡借貸平臺基本上是受利益驅使盲目搶占市場而匆匆成立,很多平臺不具備相應金融經驗與條件,而該市場準入規(guī)則的不明顯,平臺資質也無從談起。這些網絡借貸平臺很多前期注重技術開發(fā)、功能完善及用戶體驗評價,慣常性選擇忽視了繁榮背后的風險,而風險控制卻是信貸業(yè)務的核心要素與靈魂。所以,隨著用戶數量增多、范圍擴大和貸款金額的增加,問題逐漸暴露,風險日趨明顯,風險控制成為很多網絡借貸平臺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與傳統(tǒng)金融機構相比,網絡借貸平臺的風控能力、水平較低,管理上的不足和監(jiān)管體制的不完善,讓這個新生行業(yè)風雨飄搖,搖搖欲墜。具體言之,網絡借貸有這樣四大風險
1 技術風險
網絡借貸平臺是以網絡技術為依托運營管理的,其服務器等硬件設備和系統(tǒng)等軟件設備的運轉至關重要,一旦軟硬件設施受損,將會造成客戶資料和交易數據的丟失。前幾年就發(fā)生了“證大E貸”事件,在該起事件中由于硬盤被燒毀,導致大量數據丟失,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而且通常而言網站的服務器需要到電信部門做托管,以保證服務器不間斷電源,保證網站的運營穩(wěn)定安全。但實際中部分網絡借貸平臺為了降低成本,將服務器直接放置在機房內,在斷電的情況下將造成數據丟失,存在非常大的技術風險。
網絡時代下的黑客攻擊已成為常態(tài),但網貸行業(yè)的無門檻、無標準,使得部分平臺既沒有能力進行自主開發(fā),也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資金外雇團隊開發(fā),而是低價購買簡單的模板或者將原有的網站稍加改造即上線運營。在平臺運行過程中也缺乏專業(yè)的人員進行維護,安全方面存在很大的風險。
借貸雙方使用網貸平臺時必須填寫身份及其他隱私信息,網絡借貸經營主體因此掌握了有關方的重要信息。此外,網絡借貸APP可能隨意讀取通訊錄等手機個人隱私信息,拿到用戶通訊錄等隱私,存在轉而售賣出去或者黑客攻擊導致的信息泄露危機。系統(tǒng)被黑客攻擊,用戶信息資料的安全就有巨大風險,平臺工作人員離職后泄露客戶信息的現象也時有發(fā)生,這對用戶隱私構成相當大的威脅,從而出現了趣分期陷“被注冊”現象,可見信息泄露風險不容小覷。
信息溝通渠道的缺乏也深深束縛著網絡借貸行業(yè)的發(fā)展,用戶信用作用僅限于本平臺內部導致在多家網貸平臺進行借貸成為可能,現實中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案例不在少數,很多人因為這一缺陷背負大量債務無法償還,因此存在連鎖借貸風險。
2 信用風險
引起網絡借貸信用風險的原因,主要由于針對借款人的信用審核系統(tǒng)不完善,信息不對稱以致無法正確估計借款人的違約風險,同時對借款資金使用缺乏監(jiān)管及由于追償的巨大成本令貸款人追償可能降低,共同加劇借款人的違約可能,從而引起貸款人資金損失的后果。
信貸是以一個人的信用作為擔保進行借貸的一種借貸模式。信用將直接決定借貸的成功率與否與借貸金額大小,準確的確定個人信用及其信用價值是信貸的關鍵和核心。但是在目前網絡借貸中,由于我國的征信體制不完善,評估人通過網絡獲得信息有時也極不準確和完整,并不能真實、完整的體現借款人的信用,信用評估人僅僅依靠通過互聯網獲得的信息而對借款人整體信用審核及評估是不完善的,基于這種不準確、不完整信息進行的個人信貸風險也是巨大的。
在網絡借貸中,貸款人面臨逾期還款風險主要及于借款本金及其利息。由于平臺一般不是借款合同的擔保人或借款人,并不承擔貸款的逾期風險,貸款人并不能向平臺進行追償,只能向出現逾期違約的借款人追繳借款本金及利息。在網絡借貸中往往采用一對多與多對多的借貸模式,借款人的借款很可能來自多個不同的貸款人,在借款人每筆借款金額已經很小的情況下,貸款人借給借款人的金額就更小了。這無疑加重了借款逾期的追繳成本,有時追繳的成本往往是違約金額的數倍。即使在擔保模式中,由平臺或者第三方墊付了本息后,較高的追繳成本仍難以回避。
3 法律風險
金融界的新秀網絡借貸不得不面臨法律和政策等方面的風險。就我國而言,網絡借貸的發(fā)展較晚,立法與監(jiān)管還處在探索階段,國家對網絡借貸的合法性、權利和義務、相應的權益保護等方面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復,網絡借貸行業(yè)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很難殺出一條合理合規(guī)結局完滿的生路。目前專家普遍呼吁的焦點之一也在于此。因此,隨著網絡借貸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對網絡借貸進行法律規(guī)定的要求也不斷強烈。
部分網絡借貸經營主體利用我國目前法律規(guī)范尚未明晰的漏洞,打法律擦邊球、鉆法律的空子,在非法經營、高利放貸、非法集資、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旁邊牟取利益,法律風險極大,稍不留神就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4 監(jiān)管風險
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法律規(guī)制使得網絡借貸行業(yè)混亂不堪,亂象頻出,存在極為明顯的監(jiān)管風險。我國目前雖有一些規(guī)定,但法律具體適用不明確,信息披露、利率監(jiān)管等規(guī)定缺失;沒有監(jiān)管規(guī)則、實施細則,對于營業(yè)資格審查、準入門檻的規(guī)定不明確。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致使監(jiān)管制度、內容與方式不清晰,監(jiān)管還未落地。
在網絡借貸實踐中,許多平臺缺乏自由資金應對流動性風險。一旦出現擠兌,平臺也可能會面臨流動性困難,對網絡借貸流動性資金的監(jiān)管尚無有效措施,這嚴重影響網絡借貸的發(fā)展。同樣,對信貸至關重要的中間賬戶管理以及網絡借貸經營主體的破產問題監(jiān)管層也未給出明確回應。這些網絡借貸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監(jiān)管缺位,致使網絡借貸行業(yè)如在黑夜中前行,監(jiān)管這一明燈不能發(fā)揮作用,網絡借貸行業(yè)很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網絡借貸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產物,目前其存在一定的風險,分析這些風險不僅對認清網絡借貸的嚴峻現實,更對分析風險產生原因從而有效防控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在認真分析其風險的前提下可揚長避短,更多的發(fā)揮網絡借貸積極作用,促進這一行業(yè)有序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Internet based social lend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K Hulme, C Wright. Social Futures.
[2]裴學成、高翔、倪經緯.P2P網絡借貸的風險分析及防控對策[J]清華金融評論,2016(07)
[3]郝文正.P2P網絡借貸風險形成機理及其監(jiān)管思路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位論文,2014.
[4]葉亮.我國P2P網絡借貸的法律風險解析及監(jiān)管應對[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49-55.
[5]宋杰.網絡借貸風險控制與法律監(jiān)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楊金春(1995-),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南昌大學法學院本科生(憲法與法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