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莊村歷史文化厚重,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博物館,更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素有“三門石頭街,南北兩座廟,張家十八堂,陰氏一桿旗”的美譽。古建筑是一個地方的歷史記憶,擁有如此多保存尚好古院落的南莊是一個真正的文化寶庫!從2011年開始,南莊村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這樣的瑰寶,邁入了脫貧增收的新境界。本文基于對先人留下來的這些寶貴遺產進行深入了解,結合當今社會形勢,采用田野調查的方法,旨在研究其商業(yè)價值。
關鍵詞:南莊村;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歷程;商業(yè)價值
一、古典古韻古南莊
春夏之交的南莊,一派詩情畫意。踏入古堡迎瑞門的一瞬間,恍然穿越,如入詩境,現(xiàn)代文明悄然無蹤,考究的建筑收斂于三條街上,簇擁出一個蒼老卻風骨不減的明清時空格局。出浮翠門,則豁然開闊,溝與嶺交錯,坡與路連接,目之所及,綠意盎然,一幅潑墨山水撲面而至。當山水文物資源同時被啟封,介休市乃至晉中增加了一處可圈可點的文化旅游景區(qū),南莊人打開了一扇取之不竭的阿里巴巴之門。
綿山腳下,原龍鳳鎮(zhèn)駐地西北1.5千米處,有一座300余人的村落。這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村風樸實淳厚,村內明清時期寺廟、街道、民居等古建筑整體保存完好,這便是古老而年輕的南莊村,南莊村位于介休市龍鳳鎮(zhèn)西南處的丘陵地區(qū),是去往張壁古堡和綿山風景區(qū)的必經之處。
在南莊,南廟有佛教文化,北廟有道教文化,張氏大家族宅院有儒教文化,清代譽滿華夏的鏢師陰太忠為晉商文化的組成部分。村內至今保存完好的八十余座院落,多為本村張氏先人所留,至今南莊村最大的姓氏依然為張姓。南莊村里以十字街為中心,有大小街道七條,全長約950米,原為石頭街,現(xiàn)半數(shù)以上受損。村內尚存堡門兩座,分別為東門迎翠門,南門浮翠門。廟宇尚存兩座,村南為龍王廟,村北為真武廟。行走在南莊村的石頭街道上,歷經風雨高低錯落的明清院落等建筑遺存隨處可見,現(xiàn)所存的院落多為張氏家族宅院,精美的磚木石雕等均保存完好,其中張氏家族的十八堂,即百忍堂、興篤堂、思箴堂、德興堂、毓林堂、惠遠堂、席茂堂、忠義堂、三玉堂、孝友堂、九思堂、忠興堂、春善堂、忠和堂、三多堂、孝思堂、春本堂、陸順堂,為南莊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至今還透露著張氏祖輩的生息,這十八堂是張氏先祖留給后人乃至南莊村的寶貴財富。
“三門石頭街,南北兩座廟,張家十八堂,陰氏一桿旗”,南莊史上的“張、陰”兩大家族,張氏先人做官、經商者皆有,陰氏的陰太忠開設的鏢局曾名震一時,關于他們的事跡在《介休縣志》上有跡可循。南莊村保留了曾經的官道,官道上的堡墻殘骸,描述著曾經的“吊橋”,講述著流傳已久的傳說故事。從東門“迎瑞門”而入,到南門“浮翠門”而止,一路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歷經風雨古色古韻的清代院落,舉人張昭奎的宅子、陰太忠的陰家老宅,以及張氏家族的興篤堂、思箴堂、三多堂、忠義堂......還有村西南方的“龍王廟”和最北端的“真武廟”,穿梭在其中,能感受到厚重的年輪的味道。
二、南莊村的發(fā)展歷程
2006年被山西省建設廳命名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級傳統(tǒng)古村落”,被山西省旅游局、山西省農業(yè)廳命名為“山西最美旅游村”?!爸袊鴤鹘y(tǒng)村落”、“山西最美旅游村”、“中國景觀村落”等稱號如約而至,截至2015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已達到1.3萬元。2014年南莊引進了北京公司投資建設的“中國鄉(xiāng)居養(yǎng)生養(yǎng)老第一村”項目,完工后可容納上百人養(yǎng)生度假;也開發(fā)了采摘式農家樂,可供游客自采自食;美麗的南莊水庫,可供休閑垂釣;民俗賓館、快捷酒店等即將開放,接待能力正逐步提高,在不久的將來,南莊就可以開門迎客了!期待以“古鎮(zhèn)旅游”給南莊村民帶來收益!
1.青磚房、石頭路、古街巷--一個人的致富籌謀
五年前,南莊村還是周邊村民眼中的貧困村,不斷地有南莊人想盡辦法往外遷。今天,南莊村一處院子的售價是原來的十倍,出去的人想盡辦法要回來。走,是因為村里上百年沒有改變,依然是青磚房、石頭路、古街巷,依然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與傳統(tǒng)農作物打交道。回來,也是因為村里沒有改變,有所不同的是,曾經的貧窮、落后特征,如今已是致富的“金鑰匙”。
2011年,30歲的鎮(zhèn)干部李崇杰把目光投向了曾經被南莊人所“瞧不起”的舊村。南莊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直通綿山的旅游專線經村而過,繼續(xù)向南是張壁古堡;南莊有著保存完好的古村原貌,可以直觀反映明清時期的建筑文化與生活狀態(tài);南莊地處丘陵山區(qū),水源充足、林木茂盛、出產豐富的自然生態(tài)優(yōu)勢。南莊村開始踏上以“原汁原味”為遵循的文化生態(tài)旅游之路,一切工作從外圍入手,村莊亮化工程、人畜用水入戶工程、連接村部、小山道路修整綠化工程,南莊村的路徑越來越明晰,旅游主導產業(yè)效應不斷凸顯。2011年底,南莊生意人張爾峰高票當選村主任,兩個年輕人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村民解放思想工作,帶領南莊人民共同致富。
鎮(zhèn)干部張永貞主動支援,精心研究南莊歷史,兩個多小時的專業(yè)講解中,每一塊碑石,每一處房屋都被賦予了生命,一處處走過,南莊村的點點滴滴都是文化。如同干部所做所講,舊房子就是南莊人手中捧著的“金飯碗”,看到致富效應的村民回過神來,采取加固、搬遷等措施對古院落進行保護,停下了對古宅大院的改建拆建行為。一個完整的古村落洗掉頹敗,振奮精神,重新散發(fā)出厚重迷人的魅力。
2.桃花紅、杏花白,笨雞、小米--一個村的增收支撐
致富的臺搭起來了,唱戲的還是村民們,在村里的事情上,南莊村“兩委”變“包辦”為“協(xié)商”,把決策權交還于村民,最大限度地集村民智慧,更最大限度地挖潛村民的積極性,以高效、無私的辦事作風打造起農村黨組織的戰(zhàn)斗保壘。家家戶戶從旅游中找到致富門路的小事,村民依托既有資源,發(fā)展農家樂、經營土特產品、放大生態(tài)效應。南莊村一共三處農家院,張爾華是其中之一,另外兩處為采摘式、庭院式,均依托村民既有的院落房屋所建,每到一處都是一種體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模式使南莊村保持著自己的獨特風貌,也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南莊的大門向游客敞開,南莊的土特產也向游客敞開。來到這里的人,會看到南莊人熱情的笑臉,會品嘗到大家主動捧出來的桃子、葡萄、蘋果等特產。養(yǎng)雞、養(yǎng)豬、養(yǎng)羊,種桃樹、果樹、葡萄,南莊形成了一種穩(wěn)定的農業(yè)生產格局,婦女主任武云花承接著“質檢員”的角色,“南莊出品”是絕不可砸掉的牌子,給予游客的必須是綠色、安全的農產品。
每年從5、6月份開始,便進入南莊的采摘旺季,紅的果、綠的樹、灰色的古村落,山水與建筑交相輝映,文化嵌入其中,這邊風景獨好。隨著旅游走紅的還有南莊村傳統(tǒng)的笨雞蛋、小米、綠豆等土特產,鞋墊、剪紙、布藝等工藝品。荷包一天天地鼓起來,見識一天天地廣起來,南莊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3.專業(yè)規(guī)劃、專家指導,專心以待--一項產業(yè)的無限希望
南莊一步步地走,扎扎實實地做。衛(wèi)生,是旅游區(qū)的一項硬件,“村民們對于村里的衛(wèi)生呵護備至,吃完瓜子,皮都會捧在手里”。
一個個現(xiàn)象,串起了南莊村的變化。老黨員陳貴平為了阻止兒子的羊群進村,曾自己攔在村口。現(xiàn)在,南莊已實現(xiàn)了垃圾不落地,任何時候進村,都是纖塵不染。
軟件與硬件同步行進,當前,村里初步建成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農耕文化博物館,完善了旅游標志標牌,整合村內游覽線路,具備了專業(yè)的游客接待能力。同時,南莊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建成了果蔬采摘園和南莊水庫度假園,旅游產品越來越豐富。
從“游兵散勇”到“旅游景點”,南莊追求“原汁原味”,卻并非“聽之任之、隨遇而安”。從發(fā)展旅游業(yè)開始,村里便與晉中、介休兩級旅游部門保持了經常聯(lián)系,虛心接受業(yè)務指導;對外聘請專家入村,詳細聽取建議意見;2014年,開發(fā)了龍鳳鎮(zhèn)南莊古村旅游網站,用于南莊文化資源旅游產品宣傳銷售;2015年村里聘請專業(yè)的公司完成了南莊村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將這一產業(yè)納入到科學有序的軌道上。
三、南莊村的商業(yè)價值
綿山腳下,張壁古堡旁邊,南莊人用心血與汗水實現(xiàn)著從路過到駐足到游玩、就餐,甚至到未來住宿的蛻變。積極鼓勵村民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為前來古村觀光旅游的客人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打造集吃、住、游、行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引導村民走上致富增收的道路。
2012年,村干部背負著南莊的天賦與潛力幾上北京。2013年,招商引資結出碩果,介休綿山易居樂養(yǎng)生養(yǎng)老基地落戶南莊,占地面積85畝,基地建筑面積55045平方米,總投資2.2億元,投入運營后可同時容納1500人食宿養(yǎng)老服務。項目于2014年4月開工建設,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資8000萬元,建成面積19000平米。規(guī)劃中,這里將會有兩座精品快捷酒店,讓現(xiàn)代化的旅游服務契合于明清建筑文化的元素中,融入到青山綠水的風景中。
近年來,南莊村響應國家政策,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構建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鄉(xiāng)風文明和諧、村民安居樂業(yè)的新型美麗鄉(xiāng)村。南莊村的發(fā)展中體現(xiàn)出了重要的商業(yè)價值和文化意義,這也將成為介休市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作者簡介:閆慧芳(1992- ),女,漢族,職務: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