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目送》
帶女兒參加朋友聚會,朋友家的女兒即將讀完大學,打算出國就讀研究生。我笑朋友:最終還是留不住啊。因為這女孩早在高中時期就要求出國讀書,但父母不舍,在國內勉強參加高考,成績黯然,完全沒有發(fā)揮出她的實際水平。女孩是在用實際行動反抗父母的阻攔。在國內讀了幾年大學,孩子終于說服父母出去讀研究生。朋友對我說,讓她去英國讀研,很快就能回來了。我笑答,回來不回來,恐怕到時由不得你。
隨著年紀漸長,身邊的朋友也漸漸陷入“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照顧老人之余,對孩子也生出眷戀,希望孩子可以盡量久地留在身邊:兒孫繞膝,天倫之樂,將來萬一自己生病患難,也好有個照應。只是孩子終究會羽翼漸豐,有想法的便想遠行,去看看這廣袤無際的世界,豈愿留作籠中鳥、池底魚?這樣的離別,雖然不舍,卻終會發(fā)生,不在生活里,就在心底腦海之中。假如強行制止,不讓孩子遠離身邊,會讓孩子心生怨念,甚至反目成仇。
回到我自己,已上初中的女兒忽然一日跟我和爸爸商量,可不可以不去公立學校上學。她看上一所國際高中,喜歡到愿意努力提早一年考過去。原本學習還算輕松的她,這個改變將會直接面對超強挑戰(zhàn)和壓力。對我們夫妻而言,這就意味著,她將要提前一年離家住校,放棄現(xiàn)在的學習環(huán)境與方式方法,投入一個全新世界。而這一走,就再難回頭,漸行漸遠……但這是她的選擇,她想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更多挑戰(zhàn),逃離循規(guī)蹈矩,我們也只有默默注視,助她高飛。
紀伯倫曾經說過: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我們與孩子的人生道路,從出生時的重疊,到后來漸漸平行向前,相知相伴,再向后面,也許有了不同的人生理想和方向,就會漸行漸遠,雖然相互惦記,卻終要天各一方。而今,世界變成地球村,孩子們的人生軌跡半徑更大,以家為原點,通向我們看不到的遠方,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心靈的陪伴與祝福:愿這世界對她/他溫柔相待。畢竟,這是我們最心愛的小孩,是我們曾經捧在手心的珍寶,是這世界上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人。但我們絕不能為了珍愛而占有,甚至強行控制她/他的人生。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讓我們把愛與信任交付給孩子,讓孩子們帶著勇氣與力量前行,他們的人生從“小別離”開始,終將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