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紅
一、背景分析
《溪水》是一篇看圖學文,寫從山里流出一股碧清的溪水,沿著流經路線,溪水遇到不同的人物,發(fā)生不同的事。最后由孩子提出問題:“為什么清清的溪水不能喝?”,通過思考,讓生悟出受到污染的水不能喝。
《語文課程標準》多次強調體驗的重要性,這對理解和思維力較差的培智學生來說,尤顯重要。本課采用體驗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理解文本、感悟詞句、突破重難點,悟出溪水不能喝的原因,探索“體驗式”培智語文閱讀有效課堂。
二、案例回顧
【片段一】
師:這水怎樣?(將礦泉水倒入透明杯中,讓生觀察。)
生:清、很清
師:透過這杯水,能看見我的手指嗎?
生:能
師:這水不僅很清,還很?
生:透明。
師:從文中找出詞語來形容這水。
生:碧清碧清的礦泉水。
師:(喝礦泉水)啊?。ńo每生倒礦泉水喝)這水怎樣?
生:好喝。 生:有點甜。
師:大家參加課間活動有點渴,現在喝到這么好的水,用一句話來夸夸吧!
生:好喝的礦泉水。 生:有點甜的礦泉水。 生:多好的礦泉水??!
師:多好的礦泉水啊!
師:當小兔、小鹿口渴時,喝到清涼中帶點甜的溪水,和我們一樣忍不住贊嘆道?
師生:多好的溪水!
師:咱們就是小兔和小鹿,帶著這贊嘆來讀這句話。
生:多好的溪水!
【評析】
雖對“碧清碧清”一詞有初步理解,但學生難以想象“碧清碧清”是什么樣。本地沒有溪水,農村孩子外出旅游看溪水的可能性小。教師借礦泉水的“清”與“透”,讓生親眼體驗溪水的碧清。引導生從讀“碧清碧清的溪水”到說“碧清碧清的礦泉水”,加深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提高學生生活用詞能力。
以自己的理解或模仿教師來朗讀,學生難以達到有感情。課中運用先體驗再朗讀法,因學生課間運動后口渴,先讓生品嘗清涼甘甜的礦泉水,引發(fā)感嘆“多好的礦泉水!”。再角色互換,體驗動物口渴喝清甜的溪水,有感而發(fā)讀“多好的溪水!”。經過集體悟、個性品,實現真情實感的朗讀。
【片段二】
師:溪水流到山腳,誰來了?
生:小兔、小鹿。
師:它們來做什么?
生:喝水。
師:把小兔、小鹿貼在情境圖中吧!
生:(貼圖)
……
師:溪水繼續(xù)向前流到哪?
生:草地。
師:你能把溪水流經草地發(fā)生的事在圖中標示出來嗎?
生:(貼圖)
師:貼的是什么?
生:野鴨、白鵝在溪里洗澡。
師:請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
師:自讀課文第三段,再把溪水流過草地的情景在圖中貼出。
生:(貼圖)
師: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生:溪水流過村莊,人們在溪水里洗手、洗腳、洗衣服。
【評析】
本文內容淺顯易懂,配有插圖。因此,有教師在文本處理上,只按文中溪水流經線路說說,認為學生能理解,卻忽視生學習特點。文中溪水流經3處,出現8個人物。不同地點出現不同人物,不同人物做不同事件。學生思維單一,當很多東西一起呈現,會混淆不清,不能明確區(qū)分。為避免此情況,本課對文本的理解,先從圖到文,再從文到圖。讓學生讀、找、貼,體驗溪水流淌中遇到的人及事,把學生注意力鎖在文中,讓思維隨溪水流淌。
對溪水流經地點內容的處理,看似相同,實呈坡度設計。從山腳的看圖、讀文、分析、貼圖;到草地的讀文、貼圖、圖文介紹;再到村莊的自由讀文、完整貼圖、獨立介紹。對生的指導經歷攙扶、半扶半放、放手三階段,在不同層次體驗中,給生獨立思考的時空,培養(yǎng)自學能力。
【片段三】
師:這礦泉水還想喝嗎?
生:想。
師:(倒出一大杯)
生:(期待的看著)
師:(把手伸進杯中清洗,又用杯中水洗脖子和臉。)
生:(困惑的看著)
師:(大杯中的礦泉水分倒給每生)
生:(皺眉看自己杯中水)
師:再來分享這好喝的礦泉水,快喝吧!
生:(坐那不動,有的搖頭)
師:怎么了?你們剛還說想喝呢?
生:不能喝。
師:為什么不能喝?
生:你洗手的。 生:還洗脖子和臉。 生:臟了。
生(齊):水臟了,不能喝。
師:對!水臟就不能喝了。
師:現在你能告訴文中的小孩,為何清清的溪水不能喝嗎?
生:溪水臟了。 生:溪水被野鴨、白鵝洗澡弄臟了。
生:人們在溪水里洗手腳、洗衣服,把水弄臟了。
【評析】
雖有理解課文的基礎,但對文中“清清的溪水,為什么不能喝?”的問題,學生僅能說出溪水流經的線路和經歷,難以深層次悟出被污染的水不能喝。如果此時直接把“謎底”告訴學生,學生可能會認同你的觀點,但難以達到親身感悟的層次。本節(jié)課在處理此教學瓶頸上,抓住學生內心真實感受,讓生在親身體驗中呼喊出內心感悟“水臟,不能喝!”。
課堂利用學生第一次品嘗礦泉水的美好體驗,激發(fā)學生再次品嘗的渴望。接著,教師做了一系列學生不能理解的動作,在礦泉水里洗手、脖子、耳朵。當做完后,師熱情邀請生品嘗。學生從表情憎惡,到忍無可忍喊出:“不能喝,水臟了?!边@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已達成。再讓學生回答文中問題,生輕易就答出:溪水被弄臟了,不能喝。而且還能具體說出“溪水在哪被誰弄臟的”。一個實驗,就在輕松體驗中讓學生化解了教學難點。
三、反思綜述
培智語文課程改革,不僅關注內容的選擇,更應關注學習方式的轉變。在以往的教學中,傾向于師講生聽。以學生智障為借口,對學生包辦,進行灌輸式教育。很少關注學生怎么想、怎么說。體驗式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習者親身介入實踐活動或一定的情境,通過親身的實踐、親歷獲得對事物的深層次認識和理解。
本課教學,課前安排欣賞音樂(《小溪流水響叮咚》)、圖片(動態(tài)溪水美景),這些情境創(chuàng)設,都在不知不覺中調動學生的多感官,讓學生走近小溪,為走進文本做鋪墊。在學生實踐親歷的基礎上,強化重點詞語的理解與運用;進行角色互換,體驗小兔、小鹿的感受與語言;跟隨溪水流淌,感受溪水的經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實驗中的感受,助其獨立悟出受污染的水不能喝的道理......這些在體驗中得到的獨特感受,促進了培智學生獨立思維、自主學習等能力的提升,有了“體驗式”教學,就有望把培智學生的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體驗式教學中,我們要關心學生是否獲得體驗,更要關注體驗帶來的真實感悟。
必要時,可點撥,促進學生感悟的深度與廣度。要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其向教學需要的方向發(fā)展。教師自身體驗不能等同于學生的體驗,想要“體驗式”教學收到實效,就必須蹲下來,放慢腳步,站在培智學生真實體驗到的位置,和學生一同走進“體驗式”培智語文閱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