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竺 工
消癰排膿敗醬草
文竺 工
我國許多中藥的名字都有些來歷,例如當(dāng)歸,是因婦女思念遠(yuǎn)游的丈夫而得名;半夏,農(nóng)歷五月間成熟,恰巧是夏季過一半,故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萎謝而得名等等。有一味藥名叫“墓頭回”,又名“敗醬草”,其名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有一位郎中,手拿搖鈴,云游四方給人治病。一天,他走到一個村莊,逢一家人辦喪事,眾人正抬著棺材往墳地走。郎中觀察到,棺木縫里有滴滴鮮血流到地上,于是便隨棺而行至墓地。詢問后知棺中是一成年女子,因陰道出血不止而死。郎中宅心仁厚,說:“鮮血淋漓,從棺而出,說明人還活著,存一線生機。能否開棺看看,予以治療?”死者家屬聽說還有救治希望,大喜,立即開棺。郎中望、切后,即隨手指著田間長的一種無名小草,令其家屬采摘后立即回家濃煎一鍋,濾汁給病人緩緩灌入。不到一個時辰,病人蘇醒,出血停止;又經(jīng)一番治療,漸趨康復(fù)。眾人拜謝不已。這種小草因讓病人從墓地抬回,故命名為“墓頭回”。不過,眾人惡其名不吉利,就改名為“敗醬草”。
敗醬草,地方上稱“苦益菜”,草本植物,多生長于山坡草地等地方,味辛、苦,有清熱解毒、祛瘀排膿等功效。由于此藥熬煮時有濃烈異味,故有人就聞不慣。不過,它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的作用很強大,為治療腸癰的要藥。用治腸癰膿已成者,常與薏苡仁、附子同用,如薏苡附子敗醬散;用治癰腫瘡毒,常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并可以鮮品搗爛外敷,均有效。雖說該藥有異味,不太適合制作藥膳,但對于一些特殊需要的人說,功效是主要的,味道就是其次了。下面介紹幾款以敗醬草為主料的藥膳。
1.敗醬草瘦肉湯。豬瘦肉50克,敗醬草3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將豬瘦肉洗凈,切片;佛手、敗醬草、玫瑰花洗凈,以紗布包裹入砂煲內(nèi)水煎30分鐘,去藥包;放入豬瘦肉,再煮至肉熟。飲湯吃肉,每天1次。消炎活血,行氣化瘀。治婦女氣滯血瘀型慢性盆腔炎。
2.綠豆大腸菜。豬大腸50克,綠豆30克,敗醬草干20克,鹽適量。將綠豆先煮20分鐘,撈出,裝入洗凈的大腸內(nèi),兩端用線扎牢,同敗醬草干一起煮熟,鹽調(diào)味,佐餐。 1~2日服1劑。養(yǎng)血潤燥,祛風(fēng)止癢,適于血虛燥熱、皮膚瘙癢者。
3.芪精桃仁煨乳鴿。原料:乳鴿1只,黃芪20克,黃精、敗醬草各15克,桃仁12克。制作:將乳鴿去毛棄腸洗凈后,切成塊兒待用;將藥物洗凈放于燒鍋內(nèi),加水適量煮沸,再用文火煎20分鐘,去渣存汁;將乳鴿放入鍋中,加鹽、蔥、姜、酒適量,煮酥即可食用。對神疲乏力、頭暈等癥有效。
4.敗醬鹵雞蛋。敗醬草50克,加水煎成汁300毫升,入鮮雞蛋2枚,煮熟后吃蛋喝湯,每日1次。用于癌癥屬陽性紅腫,癥見周身發(fā)熱不退、煩躁口渴。癥狀危急者最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