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華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美德教育是極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更能讓他們感受到傳統美德的重要性。借助歷史教學傳承美德教學是最為恰當的教學滲透,能進一步促使學生從中獲取有益的知識。
關鍵詞:初中歷史;傳統美德;滲透策略
中華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傳承下來的文化,初中階段是人生學習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借助歷史學科進行教學滲透更能起到良好的輔助功效。本文重點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傳統美德的滲透教育,以期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傳統美德是我國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幾千年的傳承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傳承中華美德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內容。初中歷史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德知識,教師應注重將美德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從而能夠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美德素養(yǎng)。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特別是青春期,是個性形成的重要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社會大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會造成不良影響,加之現階段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美德教育是極為重要的教學課題,教師要加強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促使其道德素質逐步升華。
二、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的策略
1.提升教師的教學素質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素質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成果,歷史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素質建設,優(yōu)化教學方法。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升自己。第一,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并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承擔教育義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公平對待每位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鼓勵學生積極自學,這樣能夠促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以提升,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加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提高學習效率,提升道德品質。
2.深度挖掘教材
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存在差異,他們的思維、學習習慣也存在差異性,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教學策略。部分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教師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有足夠的耐心,通過仔細觀察,獲取學生的個性特征,并且在此基礎上根據歷史教材特點,擬定相應的教學方案,融入傳統美德教育,深層次地挖掘教學知識,借助歷史典故不斷充實教學內容,如愚公移山、孔融讓梨等,在講述過程中向學生闡述傳統美德的重要性,借助榜樣的力量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理論知識向學生闡述傳統美德知識,用實際教學案例引導學生,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當學生發(fā)生紛爭時,教師可以借助負荊請罪的故事,引導學生化解矛盾,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繼而促使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得以提升。
3.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掌握合理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進一步強化傳統美德的滲透。首先,教師需要注重史論結合,觸動學生的心弦。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現實與理論的結合,不僅要以說教為主,還要借助歷史事件,向學生闡述問題,再借助具體、生動的事實予以驗證,從而將美德知識不斷滲透到學生的認知中。
例如,教師在進行“大禹治水”的教學中,向學生講述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大禹不斷嘗試新的治水方案,表現了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教師要注重講述大禹堅持不懈的精神和舍己為人的品質,這些都是美德知識的體現。其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針對學生提出的質疑而給予正確的回答。除此之外,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正確品評歷史人物,如學習“抗美援朝”一課時,教師通過黃繼光等諸多英雄的事例,向學生闡述舍己為人的精神,傳遞愛國主義精神。
三、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對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是非常有益的,也進一步促進初中生從美德教育感悟中認識到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本文闡述了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具體分析了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滲透美德教育的策略,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常海.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探[J].教學研究,2010(5):85-89.
[2]張風梅.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
[3]李靜.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析[J].學周刊,2016(32).
[4]紅葉.新課標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赤子(中旬),2014(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