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第 14 期的辯題是 “生活中的暴擊值得感激嗎?” 邱晨站在正方的立場說了這樣一些話:恰恰是因為生活的暴擊、失敗,讓我們一無所獲、毫無意義,所以我們必須用感謝來欺騙自己,必須用感謝賦予它哪怕一點點牽強的意義。
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我們會放棄深入思考,選擇一個自己能接受的原因。而后,蔡康永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生活是殘忍的,當人類想要賦予它意義時,只好自欺欺人。
確實,生活從來都是不講理的,暴擊更是不談邏輯,但是我們真的要因為生活沒有溫柔相待,就選擇欺騙自己嗎?美團網(wǎng)創(chuàng)始人王興在一次采訪中說道:大多數(shù)人為了逃避思考,愿意去做任何事。
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間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diào)整。
簡單說,就是當行為與認知互相矛盾時,為了減輕焦慮和傷害,硬造出一個理由讓自身行為 “合理化”,說白了就是自己騙自己。這種 “合理化” 可以產(chǎn)生三種不同的心理,分別是酸葡萄心理、甜檸檬心理和推諉心理。比方說:
買不起的衣服都很丑、有錢人都過得不幸福;考試失敗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比賽贏不了是因為裁判吹黑哨。不可否認,自我行為合理化在生活中確實能幫我們緩解負面情緒,減輕負罪感。但是如果不能從中反思、吸取教訓,就只會原地踏步,很難獲得真正的成長。
查理·芒格有句很著名的話:“對于拿著錘子的人來說,滿世界都是釘子。”
關(guān)于有效地深入思考,每個人都應(yīng)該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思考是自己的事。談?wù)摢毩⑺伎贾?,我們首先要了解到思考是屬于自己的事。而且從長期來看,獨立思考不僅不會累,反而會讓你更輕松、更節(jié)省時間。打個比方,同樣是工作三年,你是會選擇三年的工作經(jīng)驗還是把同一個經(jīng)驗用三年?
前者接到工作后的第一反應(yīng)是思考,理清楚工作的核心、本質(zhì),以及如何高效完成。而后者則可能連分配到的基本任務(wù)都完不成。時間越長,雙方的差距就越大,最終成長為截然不同的兩種人。
理清概念很重要。對于腦袋混亂的人來說,他的世界往往是粗糙的,很難透過事物的表象觀察到本質(zhì)。經(jīng)常有人號召大家學習 “時間管理”,可是事實上,我們能夠管理的根本不是時間,而是自己。因為在我們談?wù)摃r間的時候,時間已經(jīng)在悄然流逝了。對概念的把握越準確,對事物的認知就越清楚,學習的效率也就越高。
接受不確定性。確定和穩(wěn)妥會帶來安全感,所以我們很難接受不確定的東西。甚至于,在遇到未知事物的時候,我們會生出恐懼、害怕,進而編造出一些 “看似合理” 的解釋,安撫由于不確定而焦慮的內(nèi)心。然而,不確定在生活中實屬常態(tài),于是這些看似合理的解釋,就成了“逃避不確定”的借口。
這個世界很奇妙,一方面我們都在追求簡單,另一方面卻又對簡單的道理視而不見。
比如學習是痛苦的。有句古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被蛇咬會 “痛”,所以記憶才更深刻,教會我們 “遇到蛇要跑” 的生存經(jīng)驗,避免下次再被蛇咬。深度思考太難、太痛苦,單純的行動則簡單得多,于是很多人就用勤奮的表象來欺騙自己、逃避問題,我認為這才是“ 表演式勤奮” 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
大多數(shù)人不是不聰明,不是不學習,只是懶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