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增小
摘 要:本人在查閱王力先生《古代漢語》中《寡人之于國也》的注釋的同時,對比楊伯峻先生在《孟子譯注》中對其的注釋,發(fā)現(xiàn)了“察鄰國之政”中的“政”和“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中的“憾”這兩個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比兩位名家的翻譯以及查閱《漢語大字典》《古漢語字典》《康熙字典》等對其的解釋,探討分析《寡人之于國也》中“政”和“憾”的注釋,最終得出“政”應(yīng)該譯為“君主”、“憾”應(yīng)該譯為“不滿”的結(jié)果。
關(guān)鍵詞:王力先生;《古代漢語》;楊伯峻先生;《孟子譯注》;“政”;“憾”
一、 “察鄰國之政”中“政”的注釋分析
(一)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二)“政”辨析
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對《寡人之于國也》中“察鄰國之政”中的“政”字沒有明確的注解,但在王力先生的《古漢語字典》中,“政”(去聲)被譯為“政治”和“通‘正,意指恰好,只”;楊伯峻先生在《孟子譯注》中對《寡人之于國也》中“察鄰國之政”中的“政”字也沒有明確的注解,但是根據(jù)楊伯峻先生把“察鄰國之政”理解為“我曾經(jīng)考察過鄰國的政治”,我們可知此處的“政”被譯為“政治”;祝鴻杰先生注譯《白話四書》將“察鄰國之政”翻譯為“考慮鄰國的政事”,將“政”譯為“政事”;而梁海明先生譯注的《孟子》將“察鄰國之政”翻譯為“看看鄰國的君主辦理政事”,在此翻譯中,“政”的意思包含了“君主”之意,但也沒有對“政”進(jìn)行明確的注解。
《漢語大字典》對“政”(去聲)的解釋有14種,其中第3種解釋為:“政治;政事。如政黨;政權(quán);政務(wù)”;第11種解釋為:“官長;主事者。如:學(xué)政;鹽政?!币簿褪钦f,“政”有“特指君主或首領(lǐng)”之意。
我認(rèn)為把“察鄰國之政”中的“政”譯為“政治”和“政事”不妥,應(yīng)當(dāng)譯為“君主”,所以我贊同梁海明先生的觀點。因為,首先,“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不存在爭議,都譯為“沒有像我這樣用心治理國家的君主”;其次,根據(jù)“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這兩句的前后關(guān)系,我們得知這兩句存在一個比較關(guān)系。如果此時把“政”譯為“政治”或者“政事”,前后兩句進(jìn)行對比的便是“政治”(“政事”)和“君主”,很顯然,這兩項對比事物不屬于同類,沒有可比性。所以,既然后一句表示比較的是“君主”,那么根據(jù)同類事物相比的原則,前一句表示比較的也應(yīng)該是“君主”,這樣前后兩句對比的意義便是“君主處理國家政事的用心程度”。這樣,將“政”譯為“君主”既使得前后兩句的事物具有可比性,而且使句子符合語義、語境原則。因此,我認(rèn)為應(yīng)當(dāng)把“察鄰國之政”中的“政”譯為“君主”。
二、“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中“憾”的注釋分析
(一)原文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p>
(二)“憾”辨析
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將“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的“憾”翻譯成“遺憾”;楊伯峻先生在《孟子譯注》里則將“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里的“憾”翻譯成“恨也,不滿也”。
《漢語大字典》對“憾”的解釋為“怨恨”和“不滿意”;《康熙字典》對“憾”的解釋為“恨”;《古漢語字典》對“憾”的解釋為“恨”和“遺憾”。
我認(rèn)為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對“憾”的翻譯不妥,“憾”應(yīng)該譯為“不滿”,所以我贊同楊伯峻先生的翻譯。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字典》中,“遺憾”的意思都是指“遺恨”和“不稱心;惋惜;后悔”之意?!昂蕖笔侵浮霸购?;仇視”和“悔恨;不稱心”,且“不滿”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指“不滿意;不高興”,在《漢語大字典》中指“不充滿”和“不滿足”。由此可見,“遺憾”“恨”“不滿”都含有“不稱心”的意思(因為“恨”和“不滿”是楊伯峻先生對“憾”的共同解釋,而兩者又都含有“不稱心”之意,所以我只取“不滿”與“遺憾”作為對比進(jìn)行分析),但是兩者還是存在不同的。“遺憾”的“不稱心”主要是指由“后悔產(chǎn)生的不稱心”,而“不滿”則是指由“事物或內(nèi)心不充滿”或“心中感到不快”而引起的“不稱心”。
根據(jù)“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前后文的語境,該段論述的主要觀點是:如果國君合理分配和利用糧食,那么國家的百姓對生死就沒有什么不滿的。也就是說,這里涉及的百姓的“不稱心”是指“對糧食的缺少”而造成的不滿意,并不是“后悔”之意,所以,“憾”的意思與“不滿”的意思較為接近,應(yīng)該譯為“恨也,不滿也”。
三、小結(jié)
綜上所述,與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第一冊中的注釋不同,我認(rèn)為《寡人之于國也》里的“察鄰國之政”中的“政”和“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中的“憾”應(yīng)該分別譯為“君主”和“不滿”。
參考文獻(xiàn):
[1]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王力.古代漢語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3.
[4]王力.古代漢語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4.
[5]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郭在貽.訓(xùn)詁學(xué)[M].北京:中華書局,2005.
[7]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8]劉保今.《寡人之于國也》譯文評析[J].衡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6,27(2):85-88.
[9]楊白云.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注釋質(zhì)疑[J].福建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1,(1).
[10]朱熹,祝鴻杰注譯.《白話四書》[M].三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