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名為始:19世紀來華傳教士漢語姓名中的奧秘

      2017-07-29 09:58:41蘆笛
      粵海風 2017年3期
      關鍵詞:亞力音譯傳教士

      蘆笛

      近代中國的西學東漸浪潮之興與19世紀來華傳教士的努力密不可分,而由倫敦會派遣并于1807年抵華的英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無疑是此中先驅。作為馬禮遜的后繼者之一,同樣來自于英國的倫敦會傳教士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于1847年抵達上海,此后長年投身于翻譯、著述與出版事業(yè)。藉助他在1867年出版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名錄》(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以下簡稱“名錄”)一書,以及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的該書的中譯本(趙康英譯),廣大中外讀者可以了解到19世紀初到1867年之間抵華的300余位新教傳教士的生平與著述概況。雖然20世紀以來學界有關19世紀來華傳教士的研究層見疊出,引述該書者亦不勝枚舉,但是該書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即書中記錄的逾240位傳教士及其家屬的漢語姓名,卻鮮受關注。

      事實上,正如傳教士所采取的其它本土化措施(說中國語、穿中國服飾等),他們的漢語姓名也是其融入中國本土社會的一個重要媒介。例如,“馬禮遜”這個名字就巧妙地兼具了音譯與體現(xiàn)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特點:它總體上是其英文姓“Morrison”的音譯,但采用了常見姓氏“馬”,并挑選了表達知禮和謙遜的“禮”和“遜”字。這與馬禮遜本人對漢字的深入鉆研不無關聯(lián),他曾在1815到1822年間出版過一部3卷本漢英和英漢字典。類似于馬禮遜的例子,在對中國文化較有了解的傳教士中間并不罕見。1833抵華的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衛(wèi)三畏(Samuel W. Williams)曾在1848年出版漢學巨著《中國總論》(The Middle Kingdom),較為全面地向西方世界概述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現(xiàn)狀。他的漢語姓名中,“衛(wèi)”是常見姓氏,同時也是原姓“Williams”的省略音譯;而“三畏”既是其原首名“Samuel”和中間名“Wells”的省略音譯,也是源于《論語》中孔子所說“君子有三畏”的典故。以此觀之,“衛(wèi)”似也可以理解為春秋時期的孔子周游過,并終因衛(wèi)靈公好色甚于好德而失望離開的衛(wèi)國。又如,1839年抵華的倫敦會醫(yī)學傳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其漢名中的“合”既是姓,也有不違背的意思,與“信”連用,則有守信之意。1844年抵華的英國圣公會傳教士四美(George Smith),其漢名既是“Smith”的音譯,也是漢文化中常見的“四美”典故,如《滕王閣序》中就有“四美具,二難并”之語。只不過“四美”的具體所指存在多種說法(其中一種即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其取名時的具體考慮已難知曉。從這些例子中,也可以看出傳教士的漢語姓名有些僅與其原姓有關,而有些則與原姓和名皆有關。

      不少傳教士的漢語姓名即使不涉及漢語典故,也用字頗有講究。上述的“馬禮遜”與“合信”便是明證。在此不妨再略舉數(shù)例。1830年抵華的美部會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其漢名中的“裨”有補益之意,而“治文”則有鉆研文辭或文化之意。1842抵華的美北長老會傳教士婁理華(Walter M. Lowrie),其漢名中的“婁”既是常見姓,也是原姓的前半部分音譯;而“理華”則既是其原姓的后半部分音譯和原首名的省略音譯,也有理解中國或中國人之意。1848年抵華的美北浸禮會傳教士高德(Josiah Goddard),其漢名中的“高”即是姓,但與“德”結合,則有高尚的美德之意。1858年抵華的英國圣公會傳教士顧惠廉(William H. Collins),其漢名中“顧”是原姓的省略音譯,但也有反省的意思;而“惠”與“廉”則有寬厚與正直之意。前面提到的《名錄》的作者偉烈亞力,其漢名中的“亞力”是其原名的省略音譯,而“偉烈”則既是原姓的音譯,也是褒義而有氣勢的漢語詞匯。至于1856年抵華的中國傳道會傳教士祝恩賜(John Jones),其漢名涵義則頗為明了,惟須注意其立意乃在基督教,而非基于中國文化。與之類似的是1841年抵華的美國公理會醫(yī)學傳教士波乃耶(Dyer Ball)和1845年抵華的英國浸禮會傳教士耶倫(William Jarrom)。“波乃耶”中的“波”可視作一個不太常見的姓,但與“乃耶”組合,則有播散你的耶穌基督信仰的意思;而“耶倫”中的“耶”既可視作姓,也與“倫”(道理、義理)字一起,表示耶穌道理之意。

      有趣的是,一些傳教士的漢語姓名中的姓或名是明顯源于純粹音譯,從而使整個漢語姓名在形式上就呈現(xiàn)“中外合璧”的景象。例如1843年抵華的美北浸禮會傳教士瑪高溫(Daniel J. Macgowan)和1844年抵華的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 Happer),二者漢語姓名中的“瑪”和“哈巴”并非漢姓,但“高溫”(高尚與溫和)和“安德”(鞏固德行)都可以與中國文化產(chǎn)生聯(lián)系。又如1852年抵華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湛約翰(John Chalmers)和1853年抵華的英國圣公會包約翰(John S. Burdon),二者漢語姓名中的“湛”與“包”雖是姓,但“約翰”作為名則與中國文化無關。此外,也有少數(shù)傳教士的漢語姓名是完全音譯的,如1843年抵華的倫敦會傳教士施敦力亞力山大(Alexander Stronach)和施敦力約翰(John Stronach)兄弟,以及1848年抵華的美國浸禮會傳教士贊算約翰(John Johnson)。這類漢語姓名不過僅僅是使用了漢字而已。

      偉烈亞力在其《名錄》中尚記錄了一些傳教士的漢語筆名,頗值玩味。它們共有10余個,且絕大多數(shù)都有偉烈亞力的英文釋名,可供對讀?,F(xiàn)臚列如下:

      1813年抵華的倫敦會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自署“博愛者”;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Catholic Lover”,既有博愛者之意,也可理解為天主教熱愛者。

      前面提到的裨治文,曾自署“樂善者”;偉烈亞力釋之為“One who delights in excellence”,釋義近似。

      1831年抵華的德國傳教士郭實臘(Karl F. A. Gützlaff),曾自署“愛漢者”和“善德者”(或“善德”);偉烈亞力分別釋之為“Lover of the Chinese”和“Admirer of Virtue”,釋義相同。

      1833年抵華的美國公理會傳教士“Ira Tracy”(偉烈亞力未記其漢名,但有學者謂其名為“帝禮士”)曾自署“仁愛者”;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benevolent”,釋義相同。

      1836年抵華的美國浸禮會傳教士淑(Jehu L. Shuck),曾自署“花旗味叔”或“花旗國叔士人”;偉烈亞力分別釋之為“Mr. Shuck the American”(意為美國人淑)或“The American literateur Shuck”(意為美國文士淑),釋義相同。

      1837年抵華的美國浸禮會傳教士羅孝全(Issachar J. Roberts),曾自署“孝”;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filial”,釋義相同。

      1838年抵華的美國浸禮會傳教士憐(William Dean)曾自署“為仁者”,其中“為仁”又為“William”之音譯;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benevolent worker”,釋義相同。憐的妻子“Theodosia A. Barker”(偉烈亞力未記其漢名),曾自署“為仁女士”或“為仁之女”;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female benevolent worker”,釋義相同。

      1840年抵華的美國圣公會主教文(William J. Boone),曾自署“崇教者”;偉烈亞力釋之為“The Bishop”,意為主教,雖釋義與漢名有異,但符合其實際身份。

      1843年抵華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 Medhurst),曾自署“尚德者”;偉烈亞力釋之為“One who esteems virtue”,釋義相同。

      前面提到的施敦力約翰,曾自署“夙夢覺”;偉烈亞力未提供釋義,但思之當為素來之夢想得以明了之意。

      前面提到的哈巴安德,其妻“Catherine E. S. Ball”曾自署“愛孩提女史”;偉烈亞力釋之為“Child-loving authoress”,釋義近似。

      此外,1820年代開始在馬六甲傳教而未抵華的倫敦會傳教士“David Collie ”和“Samuel Kidd”,曾分別自署“種德”(或“種德者”)和“修德”。而傳教士米憐在1816年為廣州周邊的本土中國人“Leang Kung-Fa”(1789-1855)施洗,后者在其出版物中也曾自署“學善”。

      從時間上看,偉烈亞力所記載的使用筆名的傳教士皆于1840年代早期(鴉片戰(zhàn)爭前后)以前抵華,屬于19世紀來華傳教士中的早期先驅。類似于中國人的字或號,筆名也是他們漢名的延伸或補充,用以展示其個人的德行追求、信仰、身份和情趣。筆名中相對較常出現(xiàn)的漢字是“德”與“善”,顯然也是為了與中國文化中廣受認同的價值觀相契合。在這方面,郭實臘的“愛漢者”之名則直白無遺,雖隱含者自己的“非漢”身份,但“愛漢”這樣的意愿則很容易拉近其與周圍中國人之間的心理距離。郭實臘也在意中國人對他自己的稱呼。在其于1831年初到中國沿海并北上航行的過程中,他就記錄了山東沿海居民稱自己為“Se-yang-tsze”(自注:“child of the western ocean”,當即“西洋子”三字)或“a foreign-born Chinese”(即出生在外國的中國人),并指出大多數(shù)中國人并不關心他的出生地在哪。

      傳教士的漢語姓名有助于減少他們在中國人中間的陌生感,增進他們與中國人之間的親和力。這對于有文化深意的傳教士漢語姓名而言,尤其如此。原本,在華傳教士之間聯(lián)絡時只需要知道彼此的原名。而其漢名出現(xiàn)以后,加之與中國教徒或非教徒日趨繁密的互動,傳教士又有了熟悉同行漢名的需要。1871年第4卷第5期《教務雜志》(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第139到140頁刊登了一位來自鎮(zhèn)江的傳教士聯(lián)絡員的來信,其中提到自己經(jīng)常遇到來訪的中國皈依者,但他們只知道那些(引導自己皈依的)外國宣教師的中文名;因此,當他自己或某個傳教士想要詢問有關這些皈依者的信息時,卻不知道該把信寫給誰。由于該雜志曾刊登一份傳教站及其負責人的名錄,因此這名聯(lián)絡員建議再編制一份傳教士中文名名錄,以幫助傳教工作的開展。當然,他對中國皈依者的敘述,也正說明傳教士漢名在中國人中間有著顯著的影響。

      猜你喜歡
      亞力音譯傳教士
      清末民初音譯元素名規(guī)范方案用字探析
      梁亞力
      梁亞力山水畫的文學性
      夏譯漢籍中的音譯誤字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8
      亞力在吵誰?
      60歲再創(chuàng)業(yè)邰中和當“光的傳教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新疆地名的音譯轉寫及英譯規(guī)范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4
      早期傳教士作品中的新詞創(chuàng)制
      英漢音譯規(guī)律探微*
      樟树市| 蒙城县| 遂宁市| 海南省| 永顺县| 吉安市| 阳泉市| 池州市| 赣榆县| 阳原县| 繁昌县| 田阳县| 凯里市| 聂荣县| 伊金霍洛旗| 五台县| 嘉禾县| 运城市| 嘉兴市| 常宁市| 普陀区| 大足县| 赤壁市| 新密市| 南漳县| 泰来县| 大邑县| 东兰县| 田林县| 林芝县| 达拉特旗| 富宁县| 始兴县| 疏附县| 白城市| 宜川县| 营山县| 年辖:市辖区| 云安县| 湘潭市|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