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廣東 韶關 512009)
廣東音樂鋼琴改編曲《平湖秋月》的演奏分析
張 穎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廣東 韶關 512009)
在我國的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中,鋼琴編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民間音樂中,因為廣東音樂具有的獨特的地域風格,所以曾經(jīng)就被大量的改變成各種各樣形式的樂曲,而比較有代表性被改編而成的鋼琴曲,就有一首廣東本土樂曲《平湖秋月》,在鋼琴鍵盤上,不僅對廣東音樂的“原味”盡可能的進行了保留,與此同時,還充分的將鋼琴這件外來樂器的特點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所以在本文中對廣東音樂鋼琴改編曲《平湖秋月》的演奏特點進行了分析。
廣東音樂;鋼琴曲;演奏特點
在《平湖秋月》這首樂曲中,有著一種非常深厚的中國民族特質。20世紀70年代,我國著名的鋼琴家陳培勛將《平湖秋月》這首曲子,改編成了鋼琴獨奏曲。在這首曲子上,他不僅對原曲調的表現(xiàn)力進行了改編,還將鋼琴具有的多聲部優(yōu)勢做到了最大的發(fā)揮,此曲在節(jié)奏,運用變幻多彩的織體,將樂曲展現(xiàn)得更加唯美,毋庸置疑,這部作品就成了民族鋼琴曲的精品之一。
在明末清初時,廣東音樂就已經(jīng)形成了,是一種民間器樂的一種,廣東音樂的前身主要是粵劇過場音樂,還有在烘托表演時候所用的小曲,在廣東音樂形成時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嚴老烈,古老的小曲被他改編而成了獨立的器樂曲,例如《寄生草》、《旱天雷》等等,給廣東音樂的演奏技巧和意境,賦予了新的含義,這種改編后的樂曲,受到了非常大的歡迎,在無形中為廣東音樂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廣東音樂在曲調上非常優(yōu)美,在節(jié)奏上也非常的歡快,情調清談自然,曲目非常豐富。廣東音樂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對風俗性的場景進行描寫的,其中有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的描寫,還有對花草、鳥等各種自然景觀的描寫。廣東音樂在結構上短小,形式非常多,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真實、自然。
鋼琴曲《平湖秋月》也叫《醉太平》,這是廣東音樂家呂文成的作品,也是其代表作之一。這是呂文成在金秋時節(jié),在杭州游玩的時候,面對眼前的西湖美景頓時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地創(chuàng)作了《平湖秋月》,這首曲子將呂文成對西湖美景的感受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相比之下,《醉太平》一名,并不能很好的在情感上引起大家的共鳴。因為《平湖秋月》一名能更引起人們無限的聯(lián)想,湖水是到處都有的,在一輪秋月的照射下,平靜的湖水就像一幅美麗的畫,這種優(yōu)雅美麗的情景,讓沒有到過杭州西湖的人,也能夠感受到杭州西湖的美景。樂曲悅耳動聽的旋律,是由高胡拉出來的(高胡也可以稱之為粵胡,對于全曲來說,是其的核心樂器,聲音高昂嘹亮、嬌美動聽,音質非常的柔和純凈,上下滑指非常的柔和,具有比較強的歌唱性。滑指和花指在指法上采取的比較多,讓整個旋律不斷婉轉、形象活潑,有著非常鮮明的粵樂風格,在廣東音樂中,奠定了其具有的風格韻味)。如果樂隊對其稍微加以點綴的話,就能夠將江南絲竹那股清新淡雅的韻味滲透出來。將西湖水波蕩漾、晚風吹拂細柳,和秋天皎月幽靜的美景描繪的栩栩如生。
譜例1:
上例中,是在民樂合奏譜中的一個開頭部分。在剛開始的時候,主要對進行了運用,也就是以三個音作為樂思,在西洋作曲法中,將其稱之為“動機”,在江浙民歌中,這種動機是一直都存在的,但是在廣東方言的日常生活語言中,動機在“陽平”聲中也是作為近似音的,就比如說“人人”這兩個字,如果是唱做這兩個字也是符合的,在江南一帶的日常語言中,這種近似的音調也有,而且這種音型讓人聽的時候會感到非常的親切。
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陳培勛根據(jù)《平湖秋月》改編的鋼琴曲,就對鋼琴盡最大可能的加以運用,不管是對中國民族樂器中的高胡、古箏等演奏風格,還是對音響的特點都非常深刻的進行了體現(xiàn)。在表現(xiàn)手法上,對鋼琴具有的特點進行了充分的調動,讓這首樂曲不論是在音樂語言上,還是在鋼琴風格上,都有著濃郁民族特色的同時,還有著鋼琴的流動和多變。
如譜例2,這是經(jīng)過改編之后的鋼琴譜。在樂曲的開頭兩個小節(jié)的高音聲部上,五聲特點的流動旋律非常的典型,在中低聲部兩個下持續(xù)的聲部上,和弦長音共同進行襯托,將湖水上的浪花輕起漣漪的畫面,刻畫的形象真實,作為全曲的一個引子來說,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jīng)把人們帶進了一幅湖光水色、鏡中秋月的美麗景色當中。在第二小節(jié)的第三怕中,主題才開始正式出現(xiàn)的。
譜例2:
在全曲伴奏的部分中,對排列密集的三十二分或者是六十四分音符音型,使用的非常多,具體如譜3。
譜例3:
這個是改編者為了能夠將鋼琴中的優(yōu)勢,也就是善于表現(xiàn)“水性”特長充分的施展出來,將美景中的湖光水色、鏡中秋月,非常真實形象的描繪了出來。在原來的曲子中,只是由絲竹樂器來進行演奏的,但是現(xiàn)在,只用鋼琴這一件樂器進行演奏,需要將絲竹樂器的音色和音響形象模仿出來,難易程度可想而知。這不但對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和手指控制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還要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在演奏的過程中,把手中的鋼琴幻想成各種各樣的樂器,而演奏者就是一個指揮官,樂器彈奏之前,在大腦中就需要有它的聲音和外貌,再將鋼琴的音響,利用意念和手指這兩者之間的配合,轉換成樂器的音色,頓時惟妙惟肖的效果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再加上鋼琴本身所具有的和聲色彩,可以讓本來非常單線條的曲調,變得豐滿起來。這種改編不僅將原曲中的“民族和地域風格”進行了保留,同時有將鋼琴中所具有的音色,還有很多的特點完美的融入進去。
《平湖秋月》這首經(jīng)過改編之后的鋼琴曲,就好像一個非常精致的工藝品,不管是將廣東音樂的結構短小,還是多種形式的特點,都把握的恰如其分。旋律結構的完美,不僅符合我國民間傳統(tǒng)的欣賞習慣,還能得到國外聽眾的認同,它的產生并不是偶然的,這是生活,將作曲家的靈魂深深的觸動。希望廣東音樂在時代的發(fā)展中能夠不斷的繼續(xù)創(chuàng)新,繁榮發(fā)展。
[1]張佩宜.論廣東鋼琴作品《平湖秋月》的演奏[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01):67-69.
[2]劉婷婷.根據(jù)廣東音樂改編的鋼琴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與演奏分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3]劉靜怡.鍵盤上的廣東音樂——根據(jù)廣東音樂改編的鋼琴曲《平湖秋月》與《落水天》的演奏特點[J].中國音樂,2008(03):164-167.
J6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