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保
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臨床應用價值分析
王軍保
肝癌;腹腔鏡;精準肝切除
隨著外科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手術的模式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過去主要以追求手術速度,徹底清除病灶為主要目的,如今外科手術在此基礎上還力求做到微創(chuàng),在切除病灶的同時,盡可能地保留殘余臟器的最大功能,提高患者預后[1]。肝臟外科也在此基礎上進入了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時代。精準肝切除是結合術前患者的基本指標、相關影像學檢查,術前肝臟儲備功能評估,通過圖像軟件處理等不同手段,實行精細化、合理化的治療[2]。原發(fā)性肝癌主要是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發(fā)生癌變,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遞增,手術切除是目前原發(fā)性肝癌主要的治療方式[3-4]。傳統(tǒng)肝切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慢,預后生活質量一般,而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在切除病灶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殘余肝臟組織的功能,患者預后較好[5]。筆者通過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與開腹常規(guī)肝切除術進行比較,發(fā)現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術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原發(fā)性肝癌患者78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20~73)歲,平均(51.8±10.9)歲,平均病程(7.1±2.3)個月,平均腫瘤直徑(2.5±1.4)cm;Child A級23例,Child B級16例[6];合并肝硬化14例。觀察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齡(22~72)歲,平均(52.3±11.2)歲,平均病程(6.5±2.6)個月,平均腫瘤直徑(2.8±1.5)cm;Child A級24例,Child B級15例;合并肝硬化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肝功能分級、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7]:經影像學及相關穿刺活檢診斷為原發(fā)性肝癌;所有被發(fā)現的病灶均位于左半肝內;所有病灶直徑均不超過5cm;腫瘤較為局限,未侵犯至其他部位;術前評估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A級或B級;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及有門靜脈癌栓轉移、肝門淋巴結轉移、遠處部位轉移者,住院期間死亡者。
2.1 手術方法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術。觀察組患者采用氣管全麻,建立CO2氣腹,頭高腳低30°側臥位,術前通過患者癥狀、體征,結合術中腹腔鏡超聲等手段共同幫助準確定位病灶所在部位,以達到精準肝切除的要求,術中盡可能避免對腫瘤的擠壓、切割,切除腫瘤時應保證足夠切緣,切除標本經標本袋取出,避免腫瘤擴散、種植轉移等情況發(fā)生。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術主要通過游離肝臟后將第一、二肝門的血管預先處理,完全或者部分控制入肝或者出肝血流,再將病灶部位切除,具體的操作方式包括:左肝外葉切除術、左半肝切除術等[8]。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開腹肝切除術,取仰臥位,切口為正中反“L”切口,余手術流程及原則與腹腔鏡精準肝切除相同[9]。
所有患者術后均于肝斷面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抗生素使用,營養(yǎng)支持,定期復查肝腎功能,密切觀察術后病情變化。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術中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是否輸血、是否行肝門血流阻斷。術后情況:術后攜帶胃管時間、攜帶腹腔引流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住院總費用、術后肝臟功能變化情況、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手術前1天及術后第7天各抽血1次,測定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白蛋白(ALB)、總膽紅素(TBIL)。測定方法為生化速率法,儀器為日立707自動生化分析儀。
2.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包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生存率的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而術中出血、輸血及肝門阻斷比較,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切除患者術中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肝切除患者術中情況比較()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P值例數39 39手術時間(min)139.6±60.4 161.7±58.2>0.05術中出血(mL)310.5±40.7 190.4±50.5<0.05輸血[例(%)] 12(30.8)4(10.3)<0.05肝門阻斷[例(%)] 20(51.3)4(10.3)<0.05
3.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肝功能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肝功能相關指標(AST、ALT、ALB、TBIL)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肝功能指標較術前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肝功能指標改善較對照組更為明顯(P<0.05),見表2。
3.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分別為12.8%比2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有腹水、出血、膽漏、肝周積液、胸腔積液、肺部感染,術后無1例患者死亡,見表3。
3.4 兩組患者術后相關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攜帶胃管時間、攜帶引流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花費更高(P<0.05),見表4。
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多由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發(fā)展而來,目前臨床上首選治療方式是外科手術切除病灶。傳統(tǒng)的開腹肝切除操作空間超大,手感好,可以及時的處理并控制術中突發(fā)性大出血等情況,安全性高。隨著近年來外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手術也從以往盲目肝切除、規(guī)則性肝切除、局部肝切除、解剖性肝段切除進入到精準肝切除階段[10]。尤其是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采用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的治療方式將會進入更高的層次。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的治療理念是以微創(chuàng)為前提,在徹底切除病灶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對殘余組織的創(chuàng)傷,確保剩余肝臟組織的功能,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11]。
盡管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存在諸多優(yōu)點,但其操作仍然較為復雜,手術難度較大,手術難點主要包括:(1)腹腔鏡下對于突發(fā)性的大出血往往束手無策,這也是中轉開腹的重要原因[12]。(2)腹腔鏡下施行血管縫合、阻斷、止血等操作難度較大,操作不慎易損傷周圍毗鄰的組織[13]。因此,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治療應遵從以下原則:(1)術前應結合相關檢查指標及影像學定位,充分評估患者肝臟功能,明確病灶大小、數目、具體部位,并掌握病灶與肝內膽管、血管的關系,精準預判擬切除的范圍,確保手術的安全性與根治性。(2)手術操作務必精細,避免術中發(fā)生醫(yī)源性損傷,對切除的病灶應注意保護,避免發(fā)生腫瘤擴散甚至是種植轉移等情況的發(fā)生。(3)術中可采用區(qū)域性肝門阻斷術,即根據需要選擇性的阻斷入肝血流,如只阻斷擬切除肝葉、段的血管分支,盡可能的保護殘余肝臟的功能。(4)術中對于肝實質離斷可采用電刀、超聲刀、氬氣刀等,對于不同的血管,可分別予以處理,包括燒灼、鈦夾夾閉、絲線結扎、縫扎等處理。(5)對于肝臟斷面的處理,尤其是經過止血處理后,局部還有少量滲血的部位,可考慮直接用氬氣刀直接噴灼,若條件允許,可以大網膜填塞、覆蓋,促進局部組織愈合,預防出血、感染[14-16]。本研究結果提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其中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輸血及肝門阻斷患者的人數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術前肝功能相關指標(AST、ALT、ALB、TBIL)無明顯差異,術后肝功能指標較術前均有所改善(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肝功能指標改善更為明顯(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分別為12.8%對23.1%(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攜帶胃管時間、攜帶引流管時間、術后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而觀察組患者住院花費更高(P<0.05)。因此,本研究認為,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較常規(guī)開腹肝切除在治療原發(fā)性肝癌中更加安全、有效。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手術也存在其適應癥:(1)腫瘤增長速度較快,或伴有臨床癥狀,保守治療難以控制。(2)腫瘤直徑不超過10cm,且腫瘤沒有明顯壓迫第一和第二肝門。(3)病灶較為局限,且肝硬化程度不重,無明顯門靜脈高壓癥。(4)腫瘤尚未侵犯毗鄰臟器,未發(fā)生腫瘤破裂情況。(5)影像學檢查難以定性,避免診斷性穿刺引起的穿刺針道轉移情況的發(fā)生。(6)多發(fā)性腫瘤,但腫瘤病灶相對局限,且能保證切緣陰性。(7)肝功能分級應處于Child-Pugh分級A級或B級,術前評估殘留肝臟功能能夠滿足代償[17-19]。以上適應證也并非絕對不變,手術方式應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主要包括完全腹腔鏡肝切除(TLH)、手助腹腔鏡肝切除(HALH)及輔助的腹腔鏡肝切除(ALH)。TLH切口小,手術難度大,手術時間長;HALH可提高手術速度,降低手術難度,控制出血,但價格昂貴;ALH需結合開腹狀態(tài)下切肝;三種手術方式各有優(yōu)勢。
表2 兩組肝切除患者術前、術后肝功能比較()
表2 兩組肝切除患者術前、術后肝功能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P<0.05;AST:天冬氨酸轉氨酶;ALT:丙氨酸轉氨酶;ALB:白蛋白;TBIL:總膽紅素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P值例數39 39 AST(U/L)ALT(U/L)ALB(g/L)TBIL(μmmol/L)術前39.1±3.1 38.9±3.2>0.05術后15.4±3.7* 10.3±2.6*<0.05術前43.6±2.8 43.7±3.0>0.05術后30.2±2.9* 21.1±3.3*<0.05術前39.7±3.4 39.1±3.5>0.05術后42.2±2.3* 56.4±2.5*<0.05術前20.1±2.1 20.5±1.8>0.05術后15.7±1.2* 17.6±1.3*<0.05
表3 兩組肝切除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表4 兩組肝切除患者術后相關情況比較(d,)
表4 兩組肝切除患者術后相關情況比較(d,)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P值例數39 39攜帶胃管時間1.8±0.8 1.3±0.5<0.05攜帶引流管時間9.5±4.8 7.3±5.2<0.05術后住院時間13.5±5.3 7.9±3.6<0.05住院總費用(元)2.8±1.1 3.8±0.8<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精準肝切除應結合相關指標、影像學檢查、三維成像等結果,術前精確評估患者肝功能及擬切除范圍,并掌握腫瘤病灶與其周圍重要組織、血管的解剖關系,以達到精準切除的目的。術后患者創(chuàng)傷小,肝功能損傷小,并發(fā)癥少,預后較好,生活質量更高,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深入研究。
[1]陳曉鵬,張衛(wèi)東.腹腔鏡精準肝切除治療肝內膽管結石?。跩].肝膽外科雜志,2016,24(2):87-89.
[2]林健群,洪建文,楊熙,等.精準肝切除在肝膽管結石病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6,21(2):112-115.
[3]彭球,馬娜,龔連生.完全腹腔鏡下精準肝切除圍手術期觀察及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4,24(31):68-71.
[4]張志華,郭曉東,趙新,等.精準肝切除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14(19):3714-3717.
[5]黃高,文明波,姚紅兵,等.精準理念下指導腹腔鏡右半肝切除治療肝腫瘤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9):157-158.
[6]吳孟超.肝臟外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572-576.
[7]徐繼威,溫苑章,李嘉,等.腹腔鏡精準肝切除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6,16(7):590-593.
[8]張生軍,劉敏麗,常琦,等.精準肝切除術與傳統(tǒng)肝切除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效果比較[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10):1648-1651.
[9]莢衛(wèi)東.精準肝切除治療肝細胞癌關鍵技術[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4,23(1):1-5.
[10]莢衛(wèi)東,喬曉斐.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精準肝切除治療肝細胞癌中的應用策略[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6,36(6):692-694,698.
[11]汪磊,李宏.腹腔鏡超聲在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4,14(5):385-388.
[12]胡紅強.腹腔鏡下精準肝蒂解剖行肝切除術52例分析[J].人民軍醫(yī),2015,58(3):309-310.
[13]蔣星星,曾志峰.精準肝切除和非規(guī)則性肝切除在肝膽管結石病中的比較[J].江西醫(yī)藥,2015,50(8):777-779.
[14]黃海,秦錫虎,柳詠.精準肝切除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療效[J].江蘇醫(yī)藥,2014,40(1):42-44.
[15]汪一彪,紀小蘭.精準肝切除術在肝膽管結石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11):130-131.
[16]武金才,李灼日,周開倫,等.完全腹腔鏡肝切除術在肝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和評價[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4,26(3):192-194.
[17]徐獻忠,丁建忠,孫勝利,等.精準肝切除在原發(fā)性肝癌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6,13(17):117-120.
[18]周錦都,林澤偉.腹腔鏡下精準肝蒂解剖在肝切除術中的應用評價[J].黑龍江醫(yī)學,2016,40(7):588-589.
[19]王海濤,王錦波.精準肝切除的理念和臨床技術特點及發(fā)展[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5,32(5):406-408.
(收稿:2016-10-20修回:2017-02-08)
浙江省金華廣福醫(yī)院腹部腫瘤外科(金華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