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為安
來自美國的賽車商業(yè)大亨扎克·布朗曾為中國品牌贊助F1車隊牽線搭橋。今年年初,他被任命為邁凱倫執(zhí)行總監(jiān)。以一種新身份出席2017年中國大獎賽的他,對這項運動在中國的發(fā)展以及邁凱倫品牌的成長等,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Q=MOTIVO汽車導報
A=扎克·布朗
Q:又一年的中國大獎賽,對邁凱倫來說,參賽的心情如何?
A:中國市場對F1很重要。這是一條非常棒的賽道。從生意的角度來說,對邁凱倫尤其重要。中國市場不止是邁凱倫賽車展示自己的平臺,還有邁凱倫技術集團、邁凱倫汽車,都很重要。
Q:如何看待中國大獎賽,十四年以來是否可以說成功?
A:我認為這是一場非常成功的比賽,看臺總是爆滿。車迷對這項運動和車手特別熱情,他們在酒店門口等著,就是為了得到簽名。很高興看到觀眾們如此熱情。我希望在中國可以有第二場比賽,這是個很大的國家,市場空間很大,對F1和邁凱倫在業(yè)務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Q:費爾南多·阿隆索在中國是最受歡迎的車手之一吧?
A:費爾南多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車手。在中國,他絕對很受追捧,他是兩屆世界冠軍,原本應該拿下四個世界冠軍,有兩次差之毫厘。我們很榮幸他能成為車手陣容的一員。范多恩現在還沒有像費爾南多那樣的知名度,這是他第一個完整賽季。幾年后我們再次談論范多恩時,會說起他的勝利,他絕對是世界冠軍級別的車手。
Q:邁凱倫如何才能縮小同其他強隊的差距?
A:今年是我們與本田合作的第三年。其他發(fā)動機制造商已經征戰(zhàn)了16-20年。要想在F1取得成就,自然需要花時間,這是項很難的運動。
本田已經在新發(fā)動機的研發(fā)上冒了很大的風險,我們在季前測試里遇到了挫折,但是很短時間里就在可靠性方面取得了進步。冬季測試的結果不佳,因為我們缺少可靠性,但是在澳大利亞(范多恩)得以完賽,在中國使用的是同樣的動力單元。
只有可靠性得到保證,才能在競爭力上有進步。我們會逐漸看到動力的提升,不會一場之后另一場就突飛猛進,而是慢慢地穩(wěn)定提升。冬歇期我們就說過了,今年的目標是比去年更好,從短期到長期,終極目標是重獲勝利,最終贏得世界冠軍。
Q:托托·沃爾夫說過“沒有中國,不算世界錦標賽?!蹦阃鈫幔?/p>
A:中國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就地域上來說,足以加入全球性的錦標賽。這是個偉大的國家,疆域很大,富有財力。我們可以在這里辦第二場比賽,但是保留現有的比賽,對F1的成功非常重要。
Q:邁凱倫集團旗下除了賽車,還有其他產業(yè),包括與民航、醫(yī)療、奧運會自行車代表隊等有緊密的合作。賽車技術到其他領域的技術轉嫁,是如何完成的?
A:我們在數據處理方面有著極好的紀錄,這是一個非常復雜、快速有效的領域,儲存大量的數據。以機場為例,他們管理天上的飛機。我們在比賽中兩秒鐘就能完成進站,能做到這點,是通過人力績效、數據分析。把這些方法運用到機場日常運行中,幫助他們引導飛機到登機口,相當于他們的“進站”。如果說原本需要40分鐘完成,我們就幫助他們在25分鐘內完成機艙清潔、伙食補充、加油、乘客登機。對于醫(yī)藥公司來說,我們幫助他們升級生產線,做到每周多生產600萬的藥品,生產得更快。因為我們打造賽車時,基本每15分鐘就要生產一個部件。
此外在真正的技術方面,我們與大學一起研究如何幫助Richard Mille制造手表,用新技術開發(fā)出有史以來最輕的手表。
所以,這種技術轉嫁是從信息到人的工作表現,再到實際的技術研發(fā),從賽車領域通過與其他人才合作轉移到其他領域。
Q:涉獵其他產業(yè)對邁凱倫的自我進化也有好處吧?
A:F1是我們的研發(fā)、實驗主體。我們從這里走出來,與其他大的公司、醫(yī)院、政府合作,分享學習的經驗,承接大業(yè)務。技術是增長速度最快的業(yè)務。對于整個邁凱倫技術集團來說,我們需要通過F1比賽幫我們傳遞信息。直到十年前,誰都以為邁凱倫是一支F1車隊。以前的確是這樣,但現在我們更加多元化,只不過F1車隊更出名。
通過與其他伙伴進行商業(yè)合作機會和業(yè)務開發(fā),我們可以在賽道下有所收獲,讓我們擁有穩(wěn)定的生意。在F1并不總是贏,有時會輸,這很正常,但我們在賽道下總是贏。
我們旗下有三個公司,一起前進。有些F1車隊只是車隊,有些車隊制造汽車和F1賽車,但沒有技術產業(yè),不與其他領域分享他們在F1學習到的經驗。
Q:十四年來,中國大獎賽的市場推廣似乎有瓶頸。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動這項運動在中國的開展?
A:對于中國市場,我認為它跟北美非常相似。這里有巨大的潛力,是一個絕佳的市場。我們需要讓中國市場更了解F1。車隊有義務,車手有義務,F1自己也有。如果有更多中國贊助商參與,可以用這個機會來開發(fā)市場。
中國在社交媒體、數字媒體方面處于領先地位。F1在這個領域方面很薄弱。只要我們取得進展,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拉近與中國觀眾的距離。
在疆域如此大的地方,一年只在一個禮拜里做市場推廣,不會有太大效果,需要持續(xù)性的市場計劃,有第二場比賽會很好。自由傳媒在為每個市場定制計劃。我認為在市場上,應該一個月接著一個月地宣傳,這對消費者很重要。就歷史來看,F1在市場上沒有任何花銷,但是這會改變。像其他商品一樣,F1需要打廣告,不能光放在架子上,而是需要讓別人知道。
我看北美也類似,地方很大,賽事很多,但F1一年只有一次宣傳,那是肯定不夠的。
Q:所以是F1做得不夠?
A:對,但現在會改變。我們必須在各個市場做足夠多的宣傳工作。特別是中國以及美國等其他地方。歐洲是F1誕生的地方,所以推廣沒有問題。歐洲很小,每年有7-9場比賽。我們需要在其他地方也激發(fā)同樣多的宣傳聲音。我認為這里(中國)喜歡F1的人真的熱愛這項運動,他們有熱情和激情,只是我們需要讓更多中國人知道F1。
這十多年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一年表演一次。所以,我們顯然做得不夠,哪怕我們這么做已經很長時間了,但翻來覆去都是同一件事情。我們需要改變,四月來比賽,需要在五月至九月都談論F1。
Q:如果有中國車隊或中國車手,會起到幫助作用?
A:那會有幫助。這是全球的趨勢,就像德國車手、西班牙車手推動了他們的市場發(fā)展。就像籃球,在中國那么受歡迎,因為有了NBA的影響。我們是最先想到培養(yǎng)中國車手的車隊之一,以前有中國車手,程叢夫曾是邁凱倫想要提攜的年輕車手,可惜沒有成功。但如果有中國車手、中國車隊、更多中國贊助,會很好。我們需要做很多小事情來推動F1,而不是同一件事?,F在是時候改變了,因為我們有了新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