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琴
“2016憲章”于2016年8月24日在中國北京舉行的第33屆國際地理學大會上頒布,由“《地理教育國際憲章2016》的前身”“新憲章的宗旨”“地理對教育的貢獻”“地理教育研究”“國際合作”“國際行動計劃”六部分組成。新憲章在內容上更為精簡緊湊,一方面著重強調了21世紀地理技能、研究工具及數(shù)字通訊技術在地理教育中的應用實踐;另一方面《憲章》增設了“國際行動計劃”。新舊憲章相比,其總體結構框架保持不變,卻在具體內容上都有一些新的改動與變化,折射出憲章設計的基本目的和價值取向。
一、憲章宗旨的明確性
2016版《地理教育國際憲章》關注對象是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qū)的教育政策制定者、課程計劃者、地理教師,其目標確保所有的青少年都能接受有效且有價值的地理教育,并且?guī)椭澜绺鞯氐牡乩斫逃邟叱暗乩砻ぁ?。涉及范圍更廣、關注對象更明確、確立目標更清晰,對舊憲章予以肯定并堅持。
二、地理對教育貢獻的簡潔性
舊憲章其貢獻分為對個人教育、國際教育及環(huán)境與發(fā)展教育等方面。新憲章重申了學科性質和獨特的價值與貢獻,強調了地理教育在幫助青少年認識世界、認識并學會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的貢獻,使學者欣賞地球之美、贊揚塑造地球地貌的巨大力量、感嘆人們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創(chuàng)造其生活方式。理解人人關系,也能夠理解對自然環(huán)境和他人個人應盡的責任,幫助青少年學會如何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既強調人地關,也強調人人關,以人地觀念促進人地協(xié)調。憲章還指出21世紀青年的核心素養(yǎng),如地圖、實地考察,以及數(shù)字通信技術的應用等地理實踐力。主要表述以全球視野、全球視角、全球觀念、認識人類面臨的全球問題;理解人地關系、人人關系、人地協(xié)調、地理實踐力等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具備的價值與貢獻,加強對地理教育的價值認同,樹立學科自信。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與時俱進
憲章要求基礎以及高等和繼續(xù)教育中的地理教育者必須得到研究的智力支持。如對新技術的應用,基于問題的學習策略和未來教育等方面,他們需要最好的、批判性的洞察力。教師要發(fā)揮教育改革的關鍵作用,怎樣對不同的學習者群體提供最好的地理教學是一個值得深切關注的問題,并需要有意義、持續(xù)的研究。我們鼓勵并支持政策制定者和地理教育者建立這方面的能力以進行基礎和應用研究。提出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有效性、前認知、學習進展的了解和理解;如何提高知識技能、學習評價、教育質量、教師培訓等關鍵領域的研究課題。
四、國際合作穩(wěn)中有變
地理教育能夠為青少年建立批判性的全球觀念做出獨特的貢獻。地理教育在世界上不同國家處于不同的地位,一些地方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擁有更好的機會獲得高質量的地理教育。因此,我們應倡導共享有限的資源和幫助各國、各地教育者相互學習以鼓勵和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憲章要求地理教師借助國際地理聯(lián)合會和其他地理學會、聯(lián)盟等平臺,主要通過雙邊或多邊的教學經驗交流和研究合作的方式。聚焦于教材、研究引領下的課程、教學方法和評價開發(fā)方面等,加強地方、國內和國際地理教師間的合作與交流。
五、增加國際行動計劃
該部分屬于憲章新增內容,充分說明其重要性和緊迫性,希望落到實處并有所成效,以確保所有青少年都能接受有效且有價值的地理教育。憲章要求國際行動計劃包含以下幾點:
1.提高學科地位:各國、各地的教育決策者和地理教師應讓社會更明確地了解地理教育的關注點和貢獻,爭取更多的公眾支持,以提高地理課程的地位。
憲章提出支持地理教育的有力論據(jù)包括:既關注位置和區(qū)域核心概念及事實的理解,又關注格局和過程,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不斷變化的星球。此外,還關注地方和位置條件下的人地關系。提出比較顯著地理維度的議題,如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能源問題、人口遷移、土地利用、城市化等。鼓勵對這些議題展開研究,特別是以地理空間技術為中介的21世紀核心素養(yǎng),主要強調區(qū)域認知地理核心素養(yǎng)。
2.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各國和各地的教育決策者應當為地理教學和地理教師的地理素養(yǎng)設定最低要求。
3.鼓勵合作與交流:各國和各地的教育決策者和地理教師學科協(xié)會應當制定流程,以鼓勵國內外有意義的地理教學實踐交流。
4.加強地理教育研究:各國和各地的教育決策者和地理教育團體,應當制定一個相關的地理教育研究方案,并且不斷推動這些研究。
5.構建專業(yè)網絡體系:各國和各地的教育決策者、地理教師學科協(xié)會及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和維護一個強大的專業(yè)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