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凌
【摘要】初中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和人文素養(yǎng)。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背景下,學困生問題逐漸引起教育界的重點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為了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初中歷史教師必須要采取有效策略,積極轉化學困生,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與質量,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學困生 初中歷史 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18-02
一、引言
歷史是人文科學之一,記載和闡釋了人類發(fā)展歷程中的活動和事件,體現(xiàn)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軌跡,與倫理、哲學和藝術等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具有傳承性和發(fā)展性,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研讀歷史,可為今人正確地理解過去、預判未來提供良好的參考依據(jù)。在初中階段,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豐富學生歷史知識,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愛國精神及人文素質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指導下,初中歷史教學已經(jīng)開始步入改革實驗階段,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素質教育倡導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實現(xiàn)學生主動發(fā)展、全面發(fā)展。但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部分“學困生”,不僅影響了學生自身的歷史學習成績及全面發(fā)展,也制約了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必須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策略,對歷史學科的學困生進行轉化,以提高歷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fā)展進步。
二、學困生問題概述
在初中教育教學中,學困生并非不具有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也并非是大腦笨或反應遲鈍,而是其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存在結構性偏離、智力沒有得到有效開發(fā)、需要通過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給予補償或矯治的學生。學困生現(xiàn)象的存在,不僅背離了素質教育和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也悖離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要求。整體來看,學困生具有如下特點:智力與感官均正常,不能有效適應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教學方式、學習生活等,普遍存在學業(yè)不良。學困生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根據(jù)其學習困難的原因,可分為如下幾類:一是智力型學困生,主要是因為智力遲鈍、智商偏低而導致學習障礙;二是動力型學困生,其智力、身心正常,只是缺少強烈的學習動機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也缺乏自信心與上進心,這類學生占據(jù)了學困生的大部分;三是方法型學困生,其具備較強的學習提升潛力,但是學習方法存在偏頗、思維欠缺靈活,偏重于死記硬背,因而無法有效建構科學的知識結構;四是外因型學困生,這部分學生因個人、家庭、社會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導致不愿學習、學習困難,缺少自我控制力,甚至存在與老師、家長對抗的情緒。
三、 初中歷史教學中轉化學困生的有效策略
1.建構有效的認知結構,促成對知識的理解運用
學生認知能力的普遍缺失是造成歷史學科學習障礙的直接因素之一,其原因與其被動接受知識而非主動建構知識相關。依據(jù)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過程不應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應在已有認知基礎上主動建構認知,通過建構,理清知識間的來龍去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從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出發(fā),建構歷史思維導圖,提升對知識理解和運用的能力。把同一時期中國(中外)發(fā)生的歷史大事構筑在同一水平軸上,使學生理解歷史基本史實與特定的時間、空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這樣,歷史的整體性階段性特征便清晰了。例如,筆者常用“編年體”方法,將一冊書中重要的年份、重大事件整理出來,幫助學困生進行記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創(chuàng)設多元化教學情境,活化內在思維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藝術的最大魅力在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學有所得。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化、生活化教學情境和動態(tài)變化的問題任務情境,讓不同層次尤其是學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使之嘗到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學活、用活,最終內化為思維方式,形成自己的學習能力。例如,在講解《秦帝國的興亡》一課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課標先行建構相關知識網(wǎng)絡,再設置由淺入深的問題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站在秦始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統(tǒng)一六國。對于學生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一些需通過自己思考來解決的問題,而對于學困生則可以選提出一些能夠在文章中顯而易見的問題,這樣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思考、解決問題。再如,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筆者就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在學習“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內容時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的搖滾歌曲并配以相關視頻,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談談自己的心里感想,從視覺和聽覺方面觸發(fā)他們的興趣與思考的靈感。
3.尊重教學差異,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從某種層面上說,學習障礙更多存在于中下層面的學生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差異,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方略。由于大多數(shù)歷史學困生存在不同層面的學習障礙,特別對過程性的學習和知識間的理解和運用缺失,加強針對性的學習輔助顯得更為重要。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在教學中對優(yōu)秀生和學困生都要尊重他們的人格,一視同仁。對學困生的態(tài)度要特慎重,要善于發(fā)掘他們的“閃光點”,多給他們“光彩”,多些贊揚鼓勵,切忌冷嘲熱諷。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成為平等的合作者,以愛求尊師,在師生中架起平等和諧感情橋梁,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可以增加教師的責任感,點燃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之火,激發(fā)他們自主學習歷史的求知欲,實現(xiàn)教學共鳴,真正達到“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最高境界。
4. 建立歷史跟蹤學習檔案,凸顯個性化學習的成效
為便于就近觀察與研究學困生的學習行為,解決其學習效果乏力的問題,筆者與課題組采取“有目的的抽樣”(purposeful sampling),建立學困生歷史跟蹤學習檔案,對其學習進程及取得的成效進行全面跟進,待取得一定經(jīng)驗后再適當推進。檔案內容包括單元學習情況分析、考后成績分析及需要教師指導的具體問題。每次單元學習或考試結束,學生先對單元學習和試卷情況進行總結分析,找出進步或不足之處并分析原因,標示需要教師幫助解決的具體問題。每次大型考試后召開專題學習指導會進行解疑輔導。通過學習檔案的跟蹤,有效指導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建立更為密切的師生互信關系,學生的學習信心動力更足了,學業(yè)成績也日漸進步。
參考文獻:
[1]張艷春. 歷史教學中學困生的推進探索[J]. 新絲路(下旬),2016,01:48.
[2]林秀琴. 淺析學困生轉化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J]. 教育現(xiàn)代化,2016,21: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