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瑾
對于一個生長在北方的孩子來說,即便是看到南方的一片盛夏中的水稻田都會感到驚嘆不已,因為在北方,從未見過如此般的綠色。由此,每次去往南方,都是一次新的心靈的感懷。或是在粉墻黛瓦中流連不往,或是在烏篷槳聲中輕吟漁歌小調(diào),或是在野路古遺酒家里的隨意一隅細品茶香,或是在煙柳畫橋細雨蒙蒙中描繪晚日的斜陽。
這次來南方是隨學校來的,歡聲笑語是羈旅在外的點綴,攜師伴友才最能在旅途中受益。在冰心文學館和魯迅故居懷念過兩位時代的文豪巨匠,觀賞過西子流云避月般的誤入凡塵的縹緲之后,三坊七巷與蘭亭分別是留給我的印象最深的兩個地方。
縱橫錯雜的坊巷,穿越古今的弄堂,眼花繚亂的小店,陣陣撲鼻的飯香,這些構成了一個三坊七巷。先在臨街的餐廳里吃一碗肉燕,喝下煮后的熱湯,嘴里是回味無窮,心頭是亦有余香。再去找和藹的店主姐姐,買上一個抹茶蛋仔,坐在安靜的小店中慢慢品嘗,一解烈日暑氣,左手邊就是整架的圖書,有一個身著黑色西服的服務生取出一本,扎上扎花,送給每一個光臨本店的人。然后去到賣油紙傘的小鋪上挑選一把青花畫的傘和朋友撐著傘到弄堂去,走在其中,假裝自己是戴望舒筆下那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最后獨自去尋覓易學研究所和漢服天下館,登臨拜訪老師,與同道中人交個朋友,共同學習。
若說三坊七巷是一位活在紅塵紛擾中的喜鬧而又飽經(jīng)滄桑的老頑童,那么蘭亭便是一位是遠居紅塵之外的安靜而又氣節(jié)的隱士。
蘭亭.一進古樸的蘭亭大院,迎面撲來的是竹子那種特有的清香,不由得深深地吸了口氣,院內(nèi)修竹成行,竹影婆娑,石子鋪成的幽深的小徑旁,一條小溪淙淙地流著,溪水清澈見底。耳邊不時傳來清脆的鳥叫聲,是那么的婉轉動聽,給清靜幽雅的的氛圍徒增幾層生氣。山上陶笛聲和古琴聲交錯和鳴,演唱著幾百年前魏晉名士流觴曲水的瀟灑與性由。山下是清溪大壩,四周青山環(huán)繞,置身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古越國十二街如種菜畦的國都,還有烽煙戰(zhàn)火不斷吳越交戰(zhàn)的場面。那側青山,據(jù)說便是李白當年夢游天姥的一座,再向前蔓延就是謝安當年隱居的剡溪,只等淝水一戰(zhàn)東山再起。
在南方的這段日子,一路是洋槐柳葉的碧,一路是早已遠去的古風再回首。腳下的石泥路混著青草的暗香不知不覺已將自己浸透,倚著低低錯錯的矮墻,耳畔還停留著聽不太懂的南方語調(diào)。記得在沈園那天,遇見一個老爺爺問身邊的一位同學道:“你覺得紹興怎么樣?”同學怎樣回答的已經(jīng)模糊了,但是我從他語氣中聽出了一個小城市人民對于故鄉(xiāng)的眷戀,渴望外人對它的認可與喜愛的感情或許比我們這些首都人對于北京的情感更加真摯。那么,如果那日他問的是我,我會回答他:“我很喜歡這里,只是可惜時間太短,未曾細細品味便要離去,如果有機會,未來我愿重游故地?!?/p>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166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