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強
新聞標題被喻為新聞的眼睛,一篇新聞報道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是標題。好的標題,可以在一瞬間吸引讀者的視線,可以鮮明地表現(xiàn)新聞的主題,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強化新聞的表達效果,從而讓人產(chǎn)生“急欲一讀”的強烈愿望。在工作繁忙、生活節(jié)奏加快的今天,許多讀者都是忙里偷閑讀新聞,這就要求新聞標題的制作準確、凝練、鮮明、生動。
一、選用動詞要“精”
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和變化的詞。動詞在句子結構中是一個活躍的因素,恰當?shù)厥褂脛釉~可以使標題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新聞要告訴人們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事物)、發(fā)生了什么事,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最想知道的是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而傳遞“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一信息的重任主要是由動詞來擔當?shù)?,因此,我們應該精心選用恰當?shù)膭釉~來實現(xiàn)“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一新聞內核的準確表述。例如:在低頭和抬頭之間走好群眾路線,中學生“選修”不“選休”;今年就業(yè)形勢好,畢業(yè)生很“刁”;圖書漂流讓知識“動”起來等等。
二、運用“熱”詞和流行語要“活”
詞語總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發(fā)展而不斷更新迭出。讀者總是具有“獵奇”、“賞新”的心理。鑒于此,新聞標題在制作時就應當與時俱進的融入“熱”詞和流行語。例如:要“前衛(wèi)”更要“前位”;愛心超市:愛的“N次方”等。當然也不可亂用網(wǎng)絡用語,例如:有木有、好滴、偶們等等這些。
三、概括事實要“準”
不同的修辭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例如:《黃岡職院技術學院與我校成功“聯(lián)姻”》、《企業(yè)教師與2011級新生“面對面”》等。比擬的作用是使所寫的“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例如《硬幣正悄然“退休”》。對偶的作用有:便于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排比的作用在于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設問的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fā)人們進行思考等等。這些修辭手法用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又能生發(fā)出不同的光彩。
四、運用群眾口頭語或通俗化的語言要“鮮”
例如:《校醫(yī)院加快對外“開門”速度》、《專家講課 學生蹭課》
五、使用非語言符號要“像”
非語言符號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語言符號的伴生符,如文字的字體、大小、粗細、工整或潦草等等;第二類是體態(tài)語言,如手勢、表情等;第三類是物化、活動化、程式化的符號,如交通標志等具有社會意義的符號。
六、運用版面語言“新”
在這里我們所說的版面語言,主要是指標題的裝飾和對標題的形狀進行的編排,編輯手段對標題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好的編排方式能夠打破常規(guī),吸引讀者。例如:以色彩斑斕的新聞標題來吸引受眾,以別出心裁的編排來吸引受眾,以引題當作欄題,利用顏色的反差來刺激人的視覺神經(jīng)等。
總之在新時期生活節(jié)奏高速運轉的情況下,新聞標題的制作在遵循事實的基礎上,必須力求做到具有美學性、藝術性、欣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