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翠霞
摘 要:小學階段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夠不斷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其終身學習的歷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不斷增加學生的朗讀量,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積極培養(yǎng)學生,使其語文朗讀的綜合能力有所提升。
關鍵詞:朗讀訓練;審美;語文素養(yǎng)
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朗讀既可給生活帶來趣味,也可給人帶來信息,更能給人帶來更多的知識。朗讀既可以提升個人的能力、眼界及綜合素質,也會潛移默化影響一個人的文明素質,使人保持寧靜致遠的心境,砥礪奮發(fā)有為的情懷。語文是基礎學科,朗讀作為語文教學活動的一種手段,也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發(fā)展思維、審美教育綜合能力的提升,提高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
一、有助于激發(fā)情感
朗讀的目的是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還要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何通過朗讀達到目的,應該要有朗讀技巧運用的問題。文章中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只有多讀,學生才會真正讀懂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蘊,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把學生引入課文特定的情境中,借助音樂或課件的渲染,帶動學生移情體驗,有助于感情的激發(fā)。通過語言訓練實現(xiàn)對語言的感知、理解、運用。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時,我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教師范讀、自由讀,有個別讀、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容,啟發(fā)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特別是課文中寫小金花的那個自然段,讓學生想象小金花的樣子、表情及性格,最后讓學生借助音樂或課件渲染用語言來描述、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讓讀者、聽者、作者真正感受到小金花的剛強的意志和那柔弱的性格及其與志愿軍的深厚友誼。
二、有助于審美教育
朗讀是進行閱讀教學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標志。課堂上優(yōu)質的朗讀不僅可以愉悅自己,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使他們獲得美的藝術享受,并由此而逐漸提高審美情趣。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讓學生想象桂林山水的美。緊扣重點語句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有默讀、自由讀、引讀、男女生比賽讀、個別讀等,精講多讀,以讀代講,在讀中感悟、理解,品味優(yōu)美的詞句,感受漓江水的靜、清、綠,漓江山的奇、秀、險,進而激發(fā)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美景的興趣,愿意去發(fā)現(xiàn)更多,自主地學習課文。當學生對桂林山水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時,我組織學生在課堂上交流。這樣,桂林山水在學生的交流中變得生動而富有情趣,情感感染著,靈感碰撞著,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讓知識變得更加豐富起來??勺x的素材很多,朗朗上口的節(jié)奏感更能突顯出它的韻律美。因此,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讀出詩歌特有的美感,繼而逐步領會文意。
三、有助于發(fā)展思維
古往今來,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演說家、外交家、名律師無一不是滿腹經綸,能夠高談闊論,他們的言語或犀利,或婉轉,或幽默,或感人……通過縝密的語言表現(xiàn)出高超的智慧。反之,一個連說話都顛三倒四、詞不達意的人,其語言表達能力必定會有障礙??梢?,朗讀也是在進行潛移默化的思維訓練。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進而形成見解。教師指導學生多角度進行多種多樣的品讀、精讀,變換角度能導致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通過朗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邏輯重音進行處理,引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用新的方法表達思想,配以多媒體演示加深體會、加強理解。這樣的教學既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內心的感悟更趨多元化。它要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能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要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讀出文中所特有的感情,繼而逐步領會文意。
總之,朗讀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教師要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凸顯語文的工具性、基礎性,真正地、切實地把朗讀和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秀美.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之我見[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0(2).
[2]韓克霜.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朗讀訓練[J].教育教學論壇,201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