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和歷史環(huán)境,產生不同的藝術精神和審美趨向。由于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導致審美意識對繪畫新的認識。正是由于西方18世紀中葉啟蒙思想和考古工作的發(fā)展,導致古代藝術重新展現魅力,出現了一場新的新古典主義復古運動。而中國13世紀蒙古族建立元朝,導致社會生活的變化,元政府的民族歧視,使“正統(tǒng)”漢族知識分子為保氣節(jié)懷念漢文化,畫壇上開始產生“復古”思潮。正是因為中西這種社會的變遷使得中西美術對后世繪畫及審美意識產生了影響。
關鍵詞:社會形態(tài) 西方 新古典主義 中國元代復古美術
一、美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一)“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18世紀后半葉,在啟蒙主義思想以及科學精神的推動下,法國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一場巨大的革命運動即將到來。渴望改變現狀的法國民眾越發(fā)反感散發(fā)著華麗脂粉氣和沒落貴族氣息的“羅可可”藝術。他們渴求莊重嚴肅的新的藝術風格,用來作為宣傳變革、號召人民的強大武器,希望藝術能夠發(fā)揮培植人們的斗爭勇氣、樹立英雄主義和新道德的教育作用。特別是1748年古羅馬龐貝古城的發(fā)掘,向人們展現了輝煌壯麗的古代藝術,激起了人們對古典文化的崇拜和向往。在思想界,古典精神上升成為美的最高標準。法國由此掀起了一股研究學習古代藝術的熱潮,于是,這種帶有革命性質的古典主義首先在法國興起,在藝術上擺脫了道德說教,而利用歌頌古希臘、羅馬的英雄人物來宣揚公民的尚武精神和勇于犧牲的品質,美術史上稱之為革命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
所謂的“新古典主義”,首先要遵循唯理主義的觀點,尤其是在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沖突面前,呼吁公民要克制個人感情,對理智和法律服從,倡導公民的優(yōu)秀道德,就是犧牲小家為大家,對國家盡責。認為藝術必須要從理性出發(fā),排斥藝術家的主觀的思想感情,崇尚古希臘理想美的藝術形象的創(chuàng)造,對于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非常注重,追求嚴肅、優(yōu)雅、協調,同時堅持明朗的輪廓和嚴格的素描,大大減弱了繪畫中的顏色要素。
(二)元代畫壇上的“復古”美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13世紀初期,住在我國北部的蒙古族勃然興起,并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建立了蒙古汗國。到了忽必烈掌權時,建立了元朝,滅除了南宋,統(tǒng)一了南部,使我國成為了繼漢唐時期以來,規(guī)模空前的統(tǒng)一的國家。隨著蒙元政權的建立,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發(fā)生了復雜
的變化。在意識形態(tài)的方面,元朝統(tǒng)治者一方面重視儒學,尤其是元朝的統(tǒng)治者為了統(tǒng)治地位的鞏固,強調治世當以儒家的道統(tǒng)為宗,主張回歸孔孟的道德心性學。另一方面又保持本民族的一些風尚,同時以西藏的喇嘛教為主,加強宗教統(tǒng)治。就美術的發(fā)展演變來看,元代是一個轉折的時期,宋代集中了許多畫家的御用創(chuàng)作機構——畫院,在這時已不復存在。尤其是文人山水畫開啟了一個更新前進的時期,水墨寫意花鳥畫同時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肮沤裰?,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體,元人尚意,各隨時代不同,然以元繼宋,足稱勁?!薄吧幸狻钡奈娜水嫷呐d盛,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生活的變化,另一方面是藝術本身的演變發(fā)展規(guī)律。元蒙政權的建立以及其實行的民族歧視政策使不少受到儒家文化熏陶,且被視為“正統(tǒng)”的漢族知識分子在心理上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為了保持氣節(jié),他們不仕元蒙,以山林隱居或托名“道士”“處士”終生,將情感寄托于繪畫中,寄托于手中的筆墨中,遺興逸情,直吐胸懷。另外,宋代的繪畫以在客觀描繪中尋求意境的院體畫為主流。元代畫家從對立面尋求新的開拓,建立新的審美風范。
二、社會形態(tài)下的美學特征及其美術作品
(一)新古典主義美學的特征以及繪畫作品
新古典主義在一方面強調藝術形式要如復興古代的趣味,特別是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那種優(yōu)美、肅穆、典雅和莊嚴;另一方面新古典主義又對于貴族社會倡導的洛可可和巴洛克藝術風格極力地反對。新古典主義以古代美為典型,不同于在17世紀所盛行的古典主義,從現實的生活中獲取養(yǎng)分,排擠了脫離現實的、抽象的絕對美的概念和缺少血肉的、貧乏的藝術形象。追求真實,尊重自然,表現出了對古代文明的向往。
以自然為原型的新古典主義的美學,按照確定的關于美的觀念去重現自然。這一點和傳統(tǒng)的古典主義相統(tǒng)一,但是,它并不依照自然對象的原始模樣去描寫對象,而是讓對象遵循既有的柔美雅致和古典主義的美學形式,將對象理想化、完美化。重視理性和共性,將藝術放入規(guī)范和協調之中。新古典主義和古典主義是相似的,張揚理性作用,勾消個性和情感。在內容上,構圖和手法上都遵照既有的形式和次序。以希臘羅馬的英雄事跡以及當代的日常生活為題材,藝術創(chuàng)作含有著更多對個人風格的探求和時代的痕跡。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作為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崇尚理性、自然和古風,以選擇嚴正的素材為特征;注重完整性與塑造性;重視理性而忽視了感性;著重素描而忽視了顏色。安格爾、路易·大衛(wèi)是新古典主義繪畫的典型代表人物。
對于安格爾而言,繪畫的目的并非是照實地刻畫,而是展示真正的美。他對地道的古典音樂情有獨鐘,對演奏小提琴格外精通?;蛟S他的畫藝也受到這種天賦的影響,在線條的處理上,安格爾總是那么協調流暢,充滿了韻律感。在他創(chuàng)作的《大宮女》(1814)一畫上能夠充分得到印證,這是他在早年以巴黎的女子為原型所作,裸女的軀干依對角線安排,保持著傳統(tǒng)的構圖模式,從脊背到足下,延伸成一條長長的曲線,再襯以圓潤的長長玉臂,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了這名女子優(yōu)美的身形,頗有意味。安格爾始終追求著理想化的美,使用富有生命的線條,留下了永垂不朽的素描作品《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斯特馬蒂一家》等。
(二)元代“復古”思潮的美學特征及美術作品
關于元代文人表現自我,在具體的風格表現上有三個重要的現象。第一,復古運動;第二,書法入畫;第三,文人山水畫典的建立。首先談復古運動。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而且重視歷史的國家,如何去面對過去歷史,特別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文人,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元代初期的復古運動,與當時南宋滅亡,蒙古人支配中國的政治環(huán)境有很深的關系。在異族的統(tǒng)治下,出現了對固有文化強烈的懷舊情感。
元代畫家要刻意復古,造成繪畫產生本質上變化。宋代文人畫論開始反對形似,追求平淡天真。在元代初期,則進一步要求要在繪畫中表現“古意”。而復古,正是追求古意的方法。趙孟頫曾經說“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备鶕嫾业奶匦浴W識、才華的差異,追求古意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元代繪畫中關于復古的實踐可分成兩種:
一種是并未依據特別指定的古代風格或典型,只是在畫風上尋求古拙的氣氛,而對于現有的畫風或現實世界的一種抵抗和拒絕,表現出拙的趣味,這種方向的復古,在錢選的山水畫中表現得很清楚。
另一種是依據特別指定的古代風格來進行復古。在這種復古的形式中,可以比較清楚地在繪畫中找出特定的傳統(tǒng)的藝術風格。但是在這里,重點并非只是單純模仿古代的風格,而是如何重新去詮釋古代的風格。并且在具體的實踐中,往往不僅僅選取單獨一種古代風格,而是去綜合、融匯多種古代風格。
另外,北宋追求“無我之境”重在畫家對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寫,畫家為自然服務。而到了元代追求“有我之境”重在畫家內心思想情感,自然景物描寫為次。一向講究“氣韻生動”的美學的基本準則的中國繪畫,到了元代則完全是放在主觀的意興上,而不再放在客觀的對象上。元畫所獨有的審美成就“有我之境”中的主觀上的“氣韻”,在于描畫本身的線條,色彩即筆墨本身。筆墨不僅是種形式美,結構美,而且在這形式結構中能傳達出人的種種主觀精神,“氣韻”“興味”從元畫開始,強調筆墨,重視書法趣味,成一大特色。線條自身的流動轉折,墨色自身的濃淡,位置,它們所傳達出的情感、力量、意興、氣勢、時空感,構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講求筆墨趣味的元畫,正是通過線的飛沉澀放,墨的枯濕濃淡,點的稠稀縱橫,皴的披麻斧劈,就足以描繪對象,托出氣氛,表達心意,傳達興意、觀念。元畫更為明確的“表現”,畫面景物可以非常簡單平凡,但意興情趣卻很濃厚。例如倪云林,他經常只是幾棵樹和一個茅亭,遠抹平坡,沒有人物的動態(tài)描繪,然而就在這些極為常見普通的簡單的布景中,通過他精湛的筆墨,卻表達出了閑適與無奈、淡淡哀愁和一種天荒地老的沉默和寂寥。在這種“有意無意,若淡若疏”極為簡練的筆墨情趣中,構成一種思想情感的美。
三、結語
總之,中國元代“復古”與西方“新古典主義”雖然有相似的一面,都追求古典時期的美學與審美精神,但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元代初期的復古運動,與當時南宋滅亡、蒙古人支配中國的政治環(huán)境有很深的關系。在異族的統(tǒng)治下,出現了對固有文化強烈的懷舊情感。元代追求“有我之境”重在畫家內心思想情感,自然景物描寫為次,依據特定的古代風格來進行復古。西方“新古典主義”在啟蒙主義思想和科學精神的推動下,激起了人們對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崇拜,在思想界,古典精神成了美的最高標準。在內容、技巧和構圖上都遵循既有的規(guī)模和秩序。
所以說元代“復古”中的“有我之境”并不把自然所看到的景物作為主要的對象,而是強調筆墨“情趣”“氣韻”。“ 氣韻生動”不再放在客觀對象上,而完全是放在主觀意興上。筆墨不僅是種形式美、結構美,而且在這形式結構中能傳達出人的種種主觀精神??梢哉f元畫更注重用情感來表現自然,而西方“新古典主義”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它尊重自然,尋求真實,將對象理想化、完美化,崇尚共性和理性,將藝術歸入規(guī)范和有序中,按照確定的美的理念去再現自然。
參考文獻:
[1]俞紅.古典主義藝術的理性精神[J].戲劇文學,2008(01).
[2]胡建偉.復古、繼承與創(chuàng)新——試論趙孟頫“復古主義”[J].美術大觀,2006(12).
[3]劉鐵印.繪畫中格式化的風格與風格化的格式[J].大眾文藝,2012(17).
[4]龔平.約會藝術之都“巴黎”——十九世紀法國美術流派漫談·新古典主義[J].中國美術,2011(01).
(作者簡介:金銀鐵,男,本科,延吉市文化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