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蘭
(閩清縣林業(yè)局,福建 閩清 350800)
不同坡位和坡向黃甜竹筍用林造林效果分析*
黃小蘭
(閩清縣林業(yè)局,福建 閩清 350800)
通過對不同坡向和坡位的黃甜竹筍用林新竹生長量、出筍量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相同經營管理條件下,黃甜竹筍用林種植4a后已郁閉穩(wěn)產,坡位和坡向對黃甜竹的新竹生長和竹筍產量都有極顯著影響。以下坡的黃甜竹平均眉圍、竹高、新立竹量和筍產量最大,分別達到6.3cm、7.2m、1501株、13914kg,中坡次之,上坡最小。以陽坡的黃甜竹平均眉圍、竹高、新立竹量、筍產量最大,分別達到了6.1cm、6.9m、1437株、13207kg,半陽坡次之,陰坡最小。
黃甜竹;坡位;坡向;生物量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閩清縣金沙鎮(zhèn)廣峰村6大班4.5小班,東經118°38′17″~119°56′42″,北緯25° 18′15″~26°22′36″,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9℃,年平均降水量1600~1700mm,無霜期326~340d,試驗面積12hm2,海拔230~330m,坡度5~10°,土壤類型為紅壤,發(fā)育母巖為花崗巖,立地質量等級為Ⅱ類,屬黃甜竹適生區(qū),造林前地類為馬尾松采伐跡地。
2.1 試驗設計
2007 年春季進行黃甜竹母竹移植造林,母竹苗從當?shù)氐狞S甜竹林中挖取,選用眉圍3~4cm,1~2年生母竹造林。林地整理成梯田狀,分別在試驗地的陽坡、半陽坡、陰坡的上、中、下坡進行造林,造林密度10500株·hm-2,造林后每年于在6—7月和9—10月進行一次除草松土,2008年以后每年施三次肥,分別施出筍肥(2—3月),行鞭肥(6—7月),孕筍肥(9月)。每年進行留筍養(yǎng)竹,留筍3000株·hm-2,確保4a后郁閉成林。成林時平均立竹數(shù)在10500±750株·hm-2,1~4a生竹各占25%且分布均勻。采用統(tǒng)一的經營管理措施。
2.2 調查及分析
2012年12月,在試驗地內設6個調查處理分別是:3個不同坡向:A處理陽坡、B處理半陽坡、C處理陰坡,3個不同坡位:D處理上坡、E處理中坡、F處理下坡部位。調查時在不同坡位、坡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隨機設置25.82m×25.82m的標準地3個,共設18個標準地,在標準地內調查黃甜竹眉圍、竹高、平均新立竹數(shù)。2013年1—5月在標準地內調查測算出筍量。出筍量計算方法:對每個處理每個標準地內每天挖的筍進行稱量并記錄,直到出筍結束,最后計算每個處理的平均出筍量。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選用DPSv7.55版軟件。
3.1 不同坡位對黃甜竹筍竹生長的影響
表1 不同坡位對黃甜竹生長量影響
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不同坡位對黃甜竹生長量影響詳見表1。由表1可知,下坡的平均新立竹數(shù)為1501株,比中坡、上坡分別高出12.4%、22.3%。下坡的平均眉圍為6.3cm,比中坡、上坡分別高出8.6%、21.2%,下坡的平均竹高為7.2m,比中坡、上坡分別高出10.8%、18%。下坡的平均出筍量為13914kg,比中坡、上坡分別高出36%、57.7%。方差分析表明(表2),不同坡位黃甜竹的平均新立竹數(shù)、眉圍、竹高、出筍量均達極顯著差異。對各處理間生長量進行差異性多重比較(表2)得知:下坡位比上坡位之間,黃甜竹的生長量達到極顯著差異,上坡位與中坡位之間、中坡位與下坡位之間,黃甜竹生長量達到顯著差異。
表2 不同坡位黃甜竹生長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較
3.2 不同坡向對黃甜竹筍竹生長的影響
根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不同坡向對黃甜竹生長量影響詳見表3。由表3可知,陽坡平均新立竹數(shù)為1437株,比半陽坡、陰坡分別高出9.8%,18.2%。陽坡的平均眉圍為6.1cm,比半陽坡、陰坡分別高出10.9%、22%。陽坡的平均竹高為6.9m,比半陽坡、陰坡分別高出11.3%、18.9%。陽坡的平均出筍量為13207kg,比半陽坡、陰坡分別高出30%、61%。方差分析表明(表4),不同坡向黃甜竹的平均新竹數(shù)、眉圍、竹高、出筍量均達極顯著差異。各處理間生長量進行差異性多重比較(表4)得知:陽坡與陰坡之間黃甜竹生長量達到極顯著差異,陽坡與半陽坡之間、半陽坡與下坡之間黃甜竹生長量達到顯著差異。
表3 不同坡向對黃甜竹生長量影響
表4 不同坡向黃甜竹生長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較
黃甜竹筍用林在相同立地質量與經營管理條件下,比較不同坡向和坡位的造林效果,研究結果表明:造林5a后,不同坡位和坡向對黃甜竹筍用林的生長量和筍產量都具極顯著影響。在下坡坡位的黃甜竹平均眉圍、竹高、新立竹量、筍產量最大,分別達到6.3cm、7.2m、1501株、13914kg,半陽坡次之,上坡最小。在陽坡坡向的黃甜竹平均眉圍、竹高、新立竹量、筍產量最大,分別達到6.1cm、6.9m、1437株、13207kg,半陽坡次之,陰坡最小。黃甜竹的高產、穩(wěn)產與黃甜竹地上地下結構的生長關系密切,主要取決于黃甜竹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地下竹鞭的生長狀況[3]。為此,營造黃甜竹筍用林時,應選擇陽坡或半陽坡的中下部較為適宜。分析其因,陽坡半陽坡光照較為充足,有利于黃甜竹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能力,從而使黃甜竹有較高的生長量,同時陽坡、半陽坡的地溫較高,有利于黃甜竹的竹鞭生長,特別在竹鞭孕筍期有利于筍芽的發(fā)育,因而筍產量和竹子生長量都較高;而選擇山坡中下部種植為宜,是由于中下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水熱條件更有利于黃甜竹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長,黃甜竹的生長量也較高。
此外,影響黃甜竹筍用林的生長量和筍產量,除了坡位和坡向外,還與海拔、立地質量、坡度和經營管理等條件有很大關系[4],要達到黃甜竹筍用林豐產、高產,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張志達,劉紅,李世車.中國竹林培育[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7.
[2]陳松河、鄭清芳.黃甜竹筍用林豐產培育技術模式的研究[J].竹子研究匯刊,2000,20(1):61-67.
[3]何標,潘心禾,傅冰,等.黃甜竹竹鞭生長規(guī)律及地上部分生物量觀測[J].浙江林業(yè)科技,2010,30(5):69-71.
[4]方棟龍.黃甜竹筍用林豐產技術實驗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7,32(1):68-69.
責任編輯/羅美娟
S727.15
A
1003-4382(2017)04-0042-03
2017-04-13
2017-05-10
黃小蘭(1972—),女,福建閩清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