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汝婷
【摘 要】初中階段學生由于處于青春期,心理障礙等問題的出現比例在不斷上升,而班主任作為學校中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師長,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直接承擔者,因此應當重視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班級管理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本文分析了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具體表現,提出中學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關鍵詞】中學班主任;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些年來,青少年心理問題發(fā)生比例在逐年攀升,具體表現為焦慮、學習障礙、溝通障礙、暴力等方面,特別是現階段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的加快,再加上青少年青春期的生理性原因,其面臨著學業(yè)、家庭、情感及生理性變化的各種問題,特別是學校的封閉式管理,使得學生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何改善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積極發(fā)展,成為現階段我國中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具體表現
1.學習壓力大
雖然我國新課改的推行已經初步取得成效,但是我國義務教育依然沒有從應試教育的模式中轉型,教學依然以成績?yōu)楹诵?,學校為提升本校升學率,近些年來逐漸加大了學習課程總量和任務[1]。學校過于重視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等教育,導致學生常常因為學習壓力過大等問題,導致其心理負擔過重。具體表現為學習焦慮、疲勞、困難等情況,由于父母與老師的過高期望,再加上青少年時期的敏感心理,學生往往承擔著過重的心理負擔,其缺乏對自我的正向評判,會比較在乎自己的失誤及他人看法,一旦出現一兩次失誤,就很容易出現心理上產生問題。
2.家庭關系問題
家庭關系是影響青春期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方面,同樣也是相對恒定的一種影響因素,具體表現為學生與父母之前的關系緊張、叛逆心理、單親家庭等特殊問題。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其心理與生理正處于極度變化時期,其心理上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其生理上的不斷發(fā)育使其產生一種焦灼感[2],心理上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成長,并產生獨立意識和叛逆心理,開始與父母的意見對抗等。而通常對待這種情況,家長會習慣使用訓斥、打罵等方式對待,則會導致學生出現更加嚴重的反抗與厭惡情緒,使得矛盾更加的尖銳。這種例子較為常見,學生以為父母的不合或不滿足自我需求而出現厭學、暴力、逃學甚至偷竊等問題。
3.學生生活問題
在初中學生管理中,多數學校施行的是封閉式管理,其接觸面相對較窄,在生活中接觸到的人基本上由家人、同學和老師,而因為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個性上的不同,往往會出現人際交往困難的情況[3],部分學生心理敏感、自卑,與同學缺乏正常交流,而部分同學因為性格過于開朗,個性直接,易傷害同學,導致被孤立、排擠情況十分嚴重,再加上部分同學的成績較差、家庭貧窮、智商偏低、身體殘疾等情況,經常會受到同學的嘲笑和歧視,極易產生心理健康的問題。
二、中學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班主任應當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及其教育水平將對心理教育工作的進行效果產生決定性影響,中學班主任其承擔壓力較大,難免會出現一些負面的情緒,如果不具備優(yōu)秀的心理素質則無法正常開展德育工作,更無法管理好班級。班主任難免會與學生斗智斗勇,在此過程中,班主任應當提升自我心理素質水平,并始終保持積極、熱情、樂觀的心態(tài)來管理班級,并利用自身的態(tài)度和正能量來感染學生。另外,班主任還需要不斷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知識水平,深入研究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例子,以更好的勝任此項工作。班主任應樹立“多角色意識”,在學校中應擔當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的導師、紀律的管理員、父母、心理“醫(yī)生”、溝通的“藝術家”、“維權”的代言人、學生的榜樣等角色。
班主任應當注重自身多種角色的構建,擔當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的導師,心理醫(yī)生,“維權”的代言人等等。在學生出現心理方面問題時,不可嚴厲禁止與呵斥,而是需要耐心鼓勵和疏導,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并充分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運用科學方式實現良好的心理疏導。
2.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正常交往能力
學生處于班級的時間相對較長,長期處于一種團結友愛、和諧的集體中,會讓人產生一種安全感和放松感,而如果長期處于一種冷漠、歧視、嘲笑甚至暴力的環(huán)境中,就極易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班主任應當高度重視學生的交往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和引導和諧班級的構建。在構建和諧班級過程中,班主任應當注重對學生以下三方面內容的教育:①學會與父母相處。班主任應當通過家長會或感恩教育等活動,讓學生理解家長并認同父母的付出,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而家長更是應當注重對孩子心理問題的引導,尊重孩子并學會使用科學方式對待孩子。②學會與老師相處。班主任應當以真誠來對待每一位學生,在班級的管理中通過科學管理方式,鼓勵學生將所遇到的困難說出來,實現良好的心理疏導效果。③學會與同學相處。初中學生應當正確看待自我生理上的變化,并正確看待異性的交往,不應歧視、嘲笑任何一位同學,通過同學之前的友愛互助、相互尊重,從而形成一種和諧的班級氛圍。
3.建設良好的班級心理環(huán)境
由于初中學校的封閉式管理,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和班級中度過,因此班級的心理環(huán)境和氛圍將會對學生產生較大影響。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當重點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引導學生學會寬容,和諧相處。班主任應當起到帶頭作用,通過積極向上、樂觀、友愛的態(tài)度來感染學生,通過在班級中的自我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分享來不斷增加自我人格魅力。平等、友愛、真誠的對待學生,并學會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考慮,充分調動起班級的正向氛圍。通過舉辦一些調節(jié)氣氛的活動如班級拔河比賽、黑板報、主題班會等活動[5],提升學生們的具體榮譽感,并拉近學生之前的距離,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友愛、平等的班級心理環(huán)境。
4.指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式
學習是初中階段學生的最主要任務,學習方式和態(tài)度的不正確都極易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相對落后,從而出現自卑、急躁甚至厭學等心理情緒,因此,班主任應當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日常班級管理中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提升其學習效率和效果,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要學會學習、學會競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不斷發(fā)散思維,學會制定學習計劃和目標,從而養(yǎng)成優(yōu)秀的學習習慣。班主任應當重點教給學生如何正確的認識學習中的苦難,并學會理性分析問題,避免學習中“高原反應”的持續(xù)發(fā)酵,從而養(yǎng)成一種健康的學習態(tài)度和心理。
5.加強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態(tài)
要想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除了耐心、真誠、鼓勵等教育手段,還應當注重學生的正確思考方式、情感、心態(tài)等方面的引導。通過舉辦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封閉的校園,去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性活動,拓展人際交往的接觸面,提升知識面的寬度,并在此過程中打破封閉式學校生活對學生帶來的恐懼、膽怯等心理,從而促進學生的良好適應能力。
三、結束語
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社會更加注重對健全人格和專業(yè)人才的雙方面要求。因此,針對廣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必然,班主任應當不斷認識到自身肩負責任,并通過科學教育方式與手段,更加注重學生的全方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卜紅娟,姜健.中學班主任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5(03):25-26.
[2]于兆青,秦立香.淺談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2,06(05):96-97.
[3]周秀清.談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學大眾,2008,09(08):12-13.
[4]張永偉.談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5,05(11):130+132.
[5]胡冰.淺談中學階段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02(19):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