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花
內(nèi)容摘要:《獻給艾米麗的玫瑰》是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故事講述的是美國南北戰(zhàn)爭后,南方小鎮(zhèn)一戶沒落的貴族家庭小姐格里爾生·艾米麗的生活窘?jīng)r:一方面她渴望通過人生的自由選擇來追尋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卻又被殘酷的現(xiàn)實無情吞噬。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在小說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無論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他人即地獄”還是“自由選擇”思想,都向讀者詮釋了存在主義的內(nèi)涵,也為現(xiàn)世的人提供了生存指導。
關(guān)鍵詞: 薩特 存在主義 艾米麗 地獄 自由選擇
一、引言
1949年威廉·??思{憑借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shù)上無與倫比的貢獻”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东I給艾米麗的玫瑰》是福克納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故事發(fā)生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后的一個南方小鎮(zhèn),講述了女主人公艾米麗在家庭沒落后的生活窘?jīng)r,以及最終墮入人生地獄的悲慘故事。美國南北戰(zhàn)爭后,社會危機以及人的存在危機越發(fā)突出,個體生命的危機感,虛無感和荒誕感成為普遍的生存體驗,薩特的存在主義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現(xiàn)象。存在主義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人為本,強調(diào)人的重要性。它有三個著名的觀點:一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即個體生命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zhì)屬性和品格特質(zhì);二是他人即地獄,也就是他人在個體生命塑造自己的過程中總是起著阻礙的作用,因而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必將是沖突不斷的;三是自由選擇,即個體生命可以通過自身自由的行為選擇來實現(xiàn)人生目的。存在主義旨在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探求人的生命和存在的價值。
二.存在主義思想在艾米麗身上的展現(xiàn)
1.存在先于本質(zhì)
依據(jù)薩特存在主義“存在先于本質(zhì)”的觀點,個體生命的“存在”先于“本質(zhì)”出現(xiàn),也就是說“存在”是“本質(zhì)”的前提條件,個體生命不存在,則一切都將不復(fù)存在。??思{與存在主義先驅(qū)薩特的會面,或多或少讓他的文學作品也染上了一些存在主義的色彩?!东I給艾米麗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艾米麗小姐是客觀存在于物質(zhì)世界中的個體生命,她的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個體生命的存在是她從事一切活動的前提。在生命“存在”的條件下,“本質(zhì)”才有了誕生的可能。作為獨立個體實實在在存在的艾米麗是她塑造自己個性特征和從事一切活動的前提條件。因為她“存在”著,她不是一個虛幻的人物,所以她的一切活動都是真實可感的。她的語言和動作客觀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中,所以才能夠被人談?wù)摵驮u價。無論在父親去世前還是去世后,她“存在”的事實并未發(fā)生任何改變,然而她的“本質(zhì)”卻不是一成不變。艾米麗小姐在父親去世后便將自家的大門永遠關(guān)上,不再與外界有過多的來往,表面上艾米麗關(guān)上的是物質(zhì)世界里實實在在的大門,但實際上,她是將通往自己心里世界的大門給封鎖了,她將自己孤立于群體之外,毫不猶豫地投入了孤獨的懷抱,也為自己悲慘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2.他人即地獄
海德格爾曾說過在世界上存在的人不可避免地都要同其他人打交道,他人在個體實現(xiàn)自己生命價值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阻礙者,給主體帶來無盡的麻煩和煩惱。只要個體存在于群體中,只要有他人的存在,那么在與其他人的相處過程中,主體或者與他人合謀,或者贊成他人,或者反對他人。薩特在其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第三卷的第三章《與他人的具體關(guān)系》中也詳細分析了個體與他人的關(guān)系,他指出:“他人即地獄”。他人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個體,這種客觀存在的個體不同于物品,他不但存在著,而且還對“我”構(gòu)成了威脅。因為他是自由的個體,在他的“目光下”,“我”也是他人。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要從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獄中解脫出來,只能有兩種途徑:要么心甘情愿地做別人的物,要么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縱他人。對于艾米麗來說,父親在她的人生建構(gòu)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年輕時候,父親認為將艾米麗與殘酷的外界隔絕起來,便是對艾米麗最好的保護,因此,他趕走了所有來向艾米麗求親的人,結(jié)果導致艾米麗在三十歲的時候還有沒男朋友,父親的專制和自以為是無疑是造成艾米麗悲慘一生的重要誘因。在父親的眼里,艾米麗更多的是他想要操縱在手里的物,他對她要有絕對的控制權(quán)。后來艾米麗遇見了荷默·伯隆,他的出現(xiàn),在所有人眼里看來,如同一束明媚的陽光,照亮了艾米麗黑暗的人生。艾米麗甚至走出了那封閉的大門,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視線中。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個男人要將艾米麗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時候,實際上卻讓她墮入了無邊的地獄。荷默·伯隆本人說過他是無意于成家的人,而艾米麗卻是深愛著他,將他視為自己人生的最后寄托,為了將愛人留在身邊,艾米麗做出了非人的舉動,那就是她毒死了荷默·伯隆,并將他的尸體保存了下來,每日與他同眠。至此,艾米麗已經(jīng)完全脫離了正常人的生活,墮入了無邊的地獄。如果說艾米麗被父親當作物,被置于父親的地獄中,那么在這里,艾米麗也將荷默·伯隆視為她的物,想要操縱他的人生。如果說父親是艾米麗的地獄,那么艾米麗又何嘗不是荷默·伯隆的地獄呢?
3.自由選擇
存在主義先驅(qū)薩特曾經(jīng)把存在主義哲學看做是“自由的哲學”或者是“人本自由哲學”,其中一個基本觀點便是認為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種自由,這種自由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自我選擇。根據(jù)存在主義“自由選擇”論,存在于這個荒誕世界中的所有人不得不自己進行選擇,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意義,從而賦予自身以本質(zhì)。自由選擇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是任何處境都限制不了的。艾米麗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她自己“自由選擇”的結(jié)果。即便是父親生前憑借著他的權(quán)威,對艾米麗的“自由選擇”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剝奪她“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因而她有權(quán)利選擇是順從還是抵抗。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解釋,“自由”跟“存在”一樣,有著它無法被人撼動的地位。那么,艾米麗選擇不去與父親對抗,不違背父親的意愿,以至于三十歲時還沒有成家,這也是她自由選擇的結(jié)果。父親去世后,艾米麗又通過自由選擇,選擇了一種孤獨的生活,大門緊閉,不與外界的人接觸,寧愿在孤獨的世界里沉淪,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扉打開,展開新的生活,從而在悲劇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遇見荷默·伯隆后,艾米麗選擇勇敢地追求自己渴望已久的愛情,而在希望破滅后,她又毫不猶豫地選擇用死亡將這份愛禁錮。艾米麗每一次的選擇,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因此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自由的選擇。
三.結(jié)論
從存在主義的視角重新解讀《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作者發(fā)現(xiàn)艾米麗的“自我存在”是她賦予“自己本質(zhì)”的前提,因而一個人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首先得維持自己的存在,因為“我”不存在,則一切都將成為虛無?,F(xiàn)世的人常常忽略“存在”的重要性,視其為理所當然,這也導致了他們將自己的人生本末倒置,所以正確的認識到“存在先于本質(zhì)”對人生有著重大的意義。其次,“他人即地獄”,看似是一種悲觀的處世哲學,卻也需要辯證地對待。對于艾米麗來說,無論是親人父親還是愛人荷默·伯隆雖都是她墮入無邊地獄的誘因,自身卻也需要反思。身處現(xiàn)實世界的人,應(yīng)當認識到“他人即地獄”也是要有前提條件的。 因此,我們不應(yīng)該片面地理解“他人即地獄”這個觀點,認為在我們身邊出現(xiàn)的所有人都是要將我們置于地獄的劊子手,因為如果我們能正確的認識他人,認識他人對自己的判斷,認識自己,那么他人未必就是我們的地獄。最后關(guān)于“自由選擇”,一個人想要擁有什么樣的人生,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全看自己如何選擇。艾米麗小姐選擇孤獨,選擇將自己蜷縮在那搖搖欲墜的哥特式建筑中,以尋求庇護,這是她自由選擇的結(jié)果。身處現(xiàn)世的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只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出理性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William Faulkner. A Rose for Emily[M].Perfection Leading Corp.1990,9.
[2] 閔鳳霞.當代英美文學的存在主義解讀[J].黑龍江教育學院報,2013(09)
[3] 《薩特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22、323頁
[4] 李鈞.存在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5]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周煦良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6] 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611、72頁.
[7] 吳培宏.論??思{筆下愛米莉形象的深層意蘊[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1(4):72-74.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