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
摘要: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下,強調的是教學內容的現實性,意義性以及富有挑戰(zhàn)性,要想讓初中生的數學學習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思考如何對數學教學進行規(guī)劃。本文將從教學方法、新課導入、內容深淺、語言藝術、優(yōu)化課堂這五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方法,新課程
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性格以及學習能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異,在教學策略的實踐過程中要有利于學生積極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然后交流等活動。當然這些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教學方法上的,有了好的教學方法,初中數學的教學就能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抓住教學重點,為初中數學的課堂制定高效的教學策略。為此,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作為切入點。
一、根據教材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新教材的特點是:知識結構層次少了,作業(yè)量減少了,要死記硬背的少了;理解和了解的內容多了,要求掌握的方法多了。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能力要求,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優(yōu)化教材,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避免單一的教學方法,盡量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要。如通過加強直觀性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先進教學設備,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提問質疑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使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犹剿?。特別是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內容,又要備學生實際,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數學思維能力差異和學生對學數學的意義認識不同,把教材和學生結合起來。盡量做到每一節(jié)課,既有較基礎的內容,又有靈活多樣的變式訓練;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又能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做到全面提高。
二、在導入新課上下功夫
每堂課一開始,便提出鮮明的問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創(chuàng)設奇異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情況、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jié)到積極狀態(tài)。如:講“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提出問題:(1)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fā)共可作幾條對角線?(2)這些對角線把n邊形分成了多少個三角形?(3)所得到的三角形內角和之和與多邊形內角和是否相等?一連串的“?”號,激發(fā)起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三、處理好深與淺的關系
所謂深與淺,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對學生的基礎和理解能力而言;二是指教材本身的難易程度。這里我只談教材的難易教材著眼于素質教育,教材的內容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編排較為明顯,練習題分A、B兩組,A組為基礎題,B組為靈活能力題。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著眼于處理好“深”與“淺”的關系,既能深得進去,又能淺得出來。深并不是把題目難度加大,而是指在學生能力下,狠抓學生基礎知識,努力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解題能力。至于A組練習題,則要求全體同學都完成,B組題由同學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時間進行選做。這樣既抓好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四、追求語言的藝術性
數學語言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是傳遞信息的通道,對啟發(fā)興趣、增強吸引力和提高教學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師一個形象比喻、幾句簡單幽默、風趣的語言,就會引起學生的極大求知欲和好奇心,而這種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促使學生的學習動機由潛伏狀態(tài)轉變?yōu)榛钴S狀態(tài)。如講“總體與樣本”一節(jié)時,把人們過春節(jié)買鞭炮先放后買的現象作為用樣本特性來估計總體相應特性的實例;又如講到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時,把根的判別式 比喻為驗證議程根的情況的“試金石”,而把求根公式喻為被冷淡的神醫(yī)。實踐證明,教學中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描述無味的數學問題,可把學生從苦學的深淵帶到樂學的天堂。
五、優(yōu)化課堂教學,正確處理好教材中“讀”,“想”,“做”的問題
新教材內容多,知識面廣,且任務重,時間緊,這對現行的五天制來說,明顯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如果教師處理不得當,則會變成加重學生的負擔。學生學習任務頗重,每天有幾門新課,如何減輕學生的負擔呢?關鍵是教師要利用好課堂45分鐘。根據這種情況,我合理安排課堂45分鐘。具體教學程序是:5分鐘復習舊知識,15分鐘上新課,10分鐘基礎訓練,10分鐘強化訓練,5分鐘歸納重點內容和知識網絡結構。實踐證明,經過一學期教學嘗試,效果顯著。同時,當講到教材中“想一想”、“讀一讀”、“做一做”的內容時,不輕易而過,而是抽時間和學生學習。這樣不但使學生鞏固課本知識,拓寬知識面,而且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總結:
總之,教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什么樣的學生,就應方有與之適應的教材,和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對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曹家蓉, 《新課程標準下實踐數學教學探索》,中國校外教育》,2007年第1期
【2】,祁俊,《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新探索》,考試周刊,2009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