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
摘 要: 在蘇教版八下教科書和配套教參中,關于《陋室銘》一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的解釋和翻譯是值得商榷的。
關鍵詞: 《陋室銘》 陋室馨 德馨
劉禹錫的《陋室銘》因其文質(zhì)兼美而流傳至今,千載傳頌,眾多評論家對其褒獎有加,當下許多教材將其采錄其中。文章雖然只有81個字,短小精練,但是字字珠璣,委婉含蓄,耐人尋味。在描述自己身居陋室的生活的同時,也借此抒發(fā)了自己安貧樂道的情懷和志行的高潔,使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孤芳自賞、胸懷坦蕩的古代文人形象躍然紙上。在蘇教版八下教科書和配套教參中,竊認為關于《陋室銘》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解釋和翻譯是值得商榷的。課本注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馨,散布得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痹诮虆⒅?,該句翻譯為:“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边@種解釋和翻譯脫離了具體的語境,我認為是后人主觀臆斷的,曲解了劉禹錫的本意。試想,劉禹錫作為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再加上古人謙遜的品格,怎么會如此露骨地自詡品德好、品德高尚呢?正因為有此疑慮,筆者數(shù)次細讀文本,前后勾連,試圖發(fā)現(xiàn)劉禹錫想通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真正想表達什么。
一、從寫作背景和銘文特點看
唐朝中期,藩鎮(zhèn)勢力割據(jù),宦官擅權(quán),政治斗爭險惡,民生舉步維艱,劉禹錫在擔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選擇了與柳宗元等一起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這是官僚士大夫以打擊藩鎮(zhèn)割據(jù)和宦官勢力為主要政治目的的改革。然而“永貞革新”最終失敗了,劉禹錫被貶到安徽和州縣擔任一名通判。按當時關于官吏住房的相關規(guī)定,作為一縣通判應住三廂三間的房子,而且房子須在縣衙里??墒呛椭葜h狗眼看人低,見劉禹錫是從朝廷被貶下放的,便故意作梗。先安排他住在城南,房子位于江邊。劉禹錫一點也不計較,還信手寫下“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張貼在大門上。和州知縣很不爽,吩咐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城南搬遷到城北德勝河邊,房子也由三間減少到一間半。但河邊垂柳依依,環(huán)境怡人,讓劉禹錫沉浸其中,并觸景生情,又寫了“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劉禹錫仍然自得其樂,滿不在乎,再次派人把他調(diào)到城中,而且這次只給了一間屋子,這張屋子小到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就這樣短短半年,劉禹錫被迫搬了三次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少,最后僅是方寸大小的斗室。劉禹錫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膾炙人口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表現(xiàn)了他潔身自好、不慕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態(tài)度。銘,本是古代刻于金屬器具和碑上用以敘述生平事跡的一些贊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頌德與昭申鑒戒,后來逐漸發(fā)展演變?yōu)橐环N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題意,“陋室銘”,即對陋室進行歌頌。
二、從句子翻譯看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這個句子根本不通順,沒有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而且兩個分句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關系。即使教參補充了“也就不感到簡陋了”,讀起來似乎通順了,其實不然。作者沒有必要省略句意的主要成分,無須含蓄晦澀。所謂省略句,是指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原則下,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把某些成分省略的句子。而“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省去了括號中的內(nèi)容則不是一個表意完整的句子,因而這句不是省略句,這樣翻譯是不恰當?shù)摹?/p>
三、從文章的內(nèi)在邏輯看
“馨”陳述的對象是誰?其實只要弄清了“馨”陳述的對象,就懂得這個句子的意思。在蘇教版教科書和配套教參的編者看來,這個“馨”陳述的對象是“德”。其一,“德”“馨”兩個詞位置在一起;其二,現(xiàn)代漢語有“德藝雙馨”之說。其實,《陋室銘》中的“馨”,陳述的對象不是“德”而是“陋室”,是“陋室馨”而不是“德馨”?!拔┪岬萝啊睉撟x成“惟吾德∕馨”,而不是“惟吾∕德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章開頭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陳述對象陋室。后文正是圍繞這一文章主旨而展開的。所謂類比,是基于兩種不同事物或道理間的類似,借助喻體的特征,通過聯(lián)想對本體加以修飾描摹的一種文學修辭手法?;蛘?,是由兩個對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zhì),推斷它們在其他性質(zhì)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推理形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兩句以不高、不深襯“陋”,以“仙”“龍”襯托“德”,以“名”“靈”襯托“馨”。“不高的山”因“仙”而“名”,“不深的水”因“龍”而“靈”,以此類比,“陋室”因“吾德”而“馨”。
四、從標點符號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罄”這三句話每一句都是由兩個小分句組成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兩句話用分號,則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三句話應當表示的一層意思,并自成一段,從而與文章后面的句子劃清界限。而且使用分號,可以將這三句話的韻致與力量很好地顯示出來,倘若前面兩句話選擇用句號,那么想要表達的效果就差得多了。
五、從詞語意思和銘文具體內(nèi)容看
從詞語的意思看?!败啊痹诠盼闹杏小吧⒉己苓h的香氣”意思,也有“流傳久遠的道德和聲名”的意思,如《晉書·苻堅載記》:“垂馨千祀?!痹凇拔┪岬萝啊本渲袘撌腔钣米鲃釉~“聲名遠播”或“流芳后世”?!拔痹诠艥h語中有“由于”的意思,如《尚書·盤庚中》:“亦惟汝故?!?/p>
從銘文具體內(nèi)容看?!疤凵想A綠,草色入簾青。淡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分別從陋室環(huán)境的淡雅和盎然生機、陋室主人交往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以表明“陋室不陋”,聲名遠播。
六、結(jié)語
通過對寫作背景、銘文特點、翻譯、內(nèi)在邏輯、標點符號、詞語意思、銘文內(nèi)容等多個方面的分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正確的解釋和翻譯應該是“這是簡陋的屋子,由于我的品德而聲名遠播(或流芳后世)”。在尚未發(fā)現(xiàn)這一句的解釋和翻譯存在不妥的時候,筆者曾經(jīng)要求學生從文章中尋找“陋室”的“陋”及“吾德”的“馨”的根據(jù),試圖通過這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句子乃至全文的內(nèi)涵。但這樣的做法似乎明顯使得文章情景交融的關系割裂,原本應該是描寫作者的涵養(yǎng)與情趣,卻簡單地被看成描寫外在景物。在教學過程中,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當建立在對文本的正確理解這一基礎之上。因此,在蘇教版八下教科書和配套教參中,對這句話錯誤的解釋和翻譯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文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虎.談“陋室銘”[J].湘南學院學報,2011(01):61-63.
[2]彭文前.《陋室銘》妙在含蓄[J].文學教育(下),2010(12):90.
[3]劉荊龍,成愛華.《〈陋室銘〉疑析》質(zhì)疑[J].修辭學習,2001(03):48.
[4]喬俊杰,馬玉山.《陋室銘》疑析[J].修辭學習,2000(03):41-42.
[5]段塔麗.再談《陋室銘》及其作者[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1):40-44.
[6]孫思旺.《陋室銘》作者問題釋證[J].文史哲,2017(01):132-141+168.
[7]何伊經(jīng).喜讀別樣《陋室銘》[J].當代貴州,2006(07):57.
[8]周一農(nóng).沉浮《陋室銘》[J].修辭學習,1998(03):28-29.
[9]汪玉春.重提《陋室銘》[J].瞭望新聞周刊,1997(41):16.